认识方程听课反思(实用21篇)

范文范本是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传统的有力工具,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传递和表达文化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邀请大家共同品味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领略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第16周的星期三上午,镇组织了本学期最后一次“青年教师”的培训活动,本次活动由我与另外一名青年教师在荷村小学借班上课,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我选的课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方程第一课时(p97-99)。这一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这也是学生长期养成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具体谈谈我上课后的感受。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节好课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这其中倾注了上课老师和科组成员的心血和智慧。接到上课任务,我精心研究教材,设计教案,并利用周三的教研时间进行说课,科组内各成员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环节的设计与组合进行讨论,我虚心地接纳别人的意见,对教案进行多次修改,再经过多次试教。第一次备课时,设想利用天平图的平衡关系作为整节课的主线,突破重难点,而书中的月饼图、水壶图当作相应练习。通过试教,学生能很快找出天平里的等量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找等量关系时我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导致练习时间不多。根据多次试教的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使我能更好的摸清一般学生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充分预设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想好引导的方法。

情境的学习,都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等量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然后独立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各个等量关系,最后总结出方程的意义。这一过程,我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身份,指引学生的思维向哪一方向发散。如果学生答错了,也不急着否定,而是让其他同学补充回答,达到以生教生的效果。

成功起步于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基础。以往的教学都是设计闯关题来巩固练习,但学生过了一关又一关之后,只得到了攻关的成功感,和对学习知识的盲目性。这次,我一改以往的教学习惯,设计练习时从人类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方面入手,把课本后的练习题套上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听课结束后,我们集中在荷村小学会议室进行评课活动。在评课交流中,大家都道出了自己想法,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解决了我们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开了教学的思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平时上课会觉得为什么我提出的问题,学生总是不积极回答,是学生不够聪明吗?不是的。这次借班上课,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课堂语方不够精练。如在讲解月饼图时,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后,我提问“四个月饼的质量换句话还可以怎么说?”,由于提出的问题针对性不强,连续提问了几名学生都说不出我预设的答案。课堂的提问要讲究艺术,要有针对性。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那精彩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通过磨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的活动,我在课堂中得到了磨练,并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与其他青年教师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受益非浅。

《倒数的认识》听课反思参考

自从得知王校长要讲公开课,我就异常兴奋和期待,能听到数学高手骨干教师的课,何其有幸。所以我提前一天早早地跟任课老师协商调课,只为一睹风采,没想到当天又遇讲课调整,可谓一波三折,还好安排顺利听完了整堂教学。王校长讲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没有华丽的课件辅助,全程逻辑思维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上课伊始,王校长在黑板右侧随机出了几道算式,要求观察以上式子有什么规律,并指名学生说完整,引出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相乘两个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了位置来引出课题——倒数的认识,并特意强调,倒数的“倒”念四声。其实数学老师并不是单纯地教学生跟数字打交道,也要在不知不觉中注意培养学生认知识字的能力,这是对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呢?再次提问,加深识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特意强调“互为”二字,并指名学生解释“互为”的意思。我很欣赏王校长这样把数学课分析地很透彻,谁说逻辑思维和哲理不能共存!在点题之后,再回过头来研究黑板上的几组数的倒数,并相机规范倒数的说法,例如:3/5的倒数是5/3。随后肆机向学生发问:谁找到倒数的窍门了吗?若是小数不能直接颠倒,要先化成分数。0.9的倒数是10/9。此环节学生想不起来,校长加以引导指示。随后难度逐步加深并肆机表扬。

进入整节课的重难点部分,王校长先是引导学生根据老师口中的数字说出其倒数,如:0.5是()的倒数?学生一时不能回答,王校长不慌地引导着,0.5=1/2,还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化简分数。学生对于1的倒数和0的倒数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此时提问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主动拖出问题:和()互为倒数、()是()的倒数、()的倒数是()。先让学生自己想再点名说。学生每人写5组互为倒数,并指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最后王校长总结道:“通过20分钟的.学习你了解的倒数难吗?”随之再提醒学生总结什么是倒数。在反复让学生加深识记和掌握方法的基础之上再应用到实际做题中,判断对错:任何一个倒数都比他本身小;真分数的倒数都比他本身大;整数的倒数都比他本身小。王校长在讲解判断题时,不仅让学生主动判断正确,还要求学生学会判断并举出反例。经过前面的学习和巩固再联系实际做题,学生掌握的知识会更牢固。

我喜欢数学,没有理由。今天听了王校长的一节数学课,我更加觉得学数学不单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把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说出来,学和说一样都不能少。

《分数的认识》听课反思

听课时间:20**年11月28日。

课时:一课时。

课题:认识分数。

听课地点:第一小学。

班级:三年级。

课堂教学纪要。

一、谈话导入。去野餐,相机播放图片。

师:图中有什么?

生:他们准备了什么?

师:一个蛋糕每人分一份,两瓶矿泉水每人分一瓶,怎样分?师:四个苹果用什么数字表示?生:4。二、新授。1、板书课题:认识分数。2、请学生拿出圆纸片,折出1/2(2份)。

板书:1/2写上(分数线、分母、分子)。

师:这个2表示什么?生:表示有两个人。师:对吗?同意吗?生:不同意。

生:把蛋糕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5、齐读1/2,读作二分之一,师写读作二分之一。

二、即时训练: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出示习题。

请学生先说说每一幅图表示的数,强调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2、完成第二题:再次强调平均分(看图说出哪个是1/4)。

三、互动:1、把圆片折出1/2,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虚线。

2、再折出1/4。

3、比较1/2和1/4,哪个大?

4、师:怎样折出1/8?生:对折对折再对折,请学生上前台演示。

5、板书:1/21/41/8。师:观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1是相同,是分子相同。3、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就越大。

四、: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尝试了前置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中创造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机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练习设计上不仅安排了归纳性的练习,也安排了对比的练习及综合性的练习,对学生所学知识有意义延伸和拓展,是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生活,注重提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尝试,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创造,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留给我三点困惑:

第一,概念引入时,教材中设计了三个问题情境,运用天平平衡寻找等量关系,利用盘秤来寻找等量关系,利用一壶水倒成两热水瓶多200毫升,找出等量关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没有出现不等式。而我在教学中,出现了等式。因为我觉得不等式是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其次不等式的引入能从另一个角度来体会等式的含义。可是不等式,是否会干扰等式的理解,占用学习等式的时间等等,对于不等式,有没有必要引入,该引入多少,这是我第一个拿捏不准的。

第三,对于习惯于算术思维的学生,太喜欢写175—21=x这样的方程了,究其原因,是受了算术思维的干扰,不能将一个抽象的、假设的、虚构出来的、用字母表示放进运算过程中,把一个未知的当成已知的,来建立相等关系,来进行推理,求出假设的未知数。这样的方程如何进行引导?这是我难以把握的。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对方程的认识,但不能脱离等式,所以,一开始,我就利用天平这一工具,引出等式、不等式,从而为后续认识方程,体会方程建立良好的基础。至于方程的凸显,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再通过分类,比较式子的异同,在讨论和交流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感受,理解方程的含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机械地传授甚至告诉学生,而是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

一开始,学生分类也是凭一种直觉,很多学生是按照等式和不等式这个标准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还有些学生是按照看式子中有没有未知数x来进行分类,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点拨,用一句挑战性很强的话“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结合两个特征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凸显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类,也就是方程,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和空间比较大,但我觉得是值得的,因为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它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就失去了数学灵魂。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探究的时空,让他们发现内在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1)从图中获取信息。

(2)发现等量关系。

(3)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达。(数学表达)

2、方程就是讲故事。

让方程回归生活,在身边找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意义。把抽象的方程与生活情境建立联系,让学生换个思路理解方程。

举例列方程:生身高145cm 师身高:xcm 师比生高35cm 生:x-145=35 x-35=145 145+35=x 为什么学生喜欢145+35=x的表达?那是因为对算术思想根深蒂固。

1、准确把握内容定位,正确理解其价值。

2、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课堂所用。

3、方程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用心作好过渡。

让抽象的直观起来,让枯燥的生动起来,把孤立的联系起来!

听了吴老师讲的《认识方程》一课我有很多的收获。方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对于学生将来的初中阶段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吴老师首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天平的概念,虽然只是一个天平图片和几张水果图片,几个砝码,普普通通的一节数学课却让吴老师演绎地如此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先问针对方程想知道些关于方程的什么内容,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是方程,有的学生可能在书上看到过这句话,知道“含有字母的等式叫做方程。”但对于方程真正表示的意义却不知道。吴老师用简易天平和肢体语言表示平衡与不平衡,然后告诉学生每人心里都有一个天平。通过放水果的游戏,让学生写出一些等式与不等式的关系式,然后通过分类,明白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方程的意义。课堂上吴老师面向全体,关注学困生,关照课堂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都能跟上集体的步伐,在充分的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学生快快乐乐、真真实实地构建知识的模型。

总之,通过听、看、感受吴老师的课堂,我真正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我将在以后教学中,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以热情的鼓励、殷勤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开学第一节数学课就学习《认识方程》,由数字到方程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用直观手法向抽象过渡,用递进形式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多种多样的式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看图列方程这一练习题,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尽管课堂上感觉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等式,可是家庭作业中一道题是选出那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结果好多同学选出的等式只包含数字等式,不包含方程。让学生区别比较等式和方程的含义,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我首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跷跷板入手,一个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玩跷跷板,小女孩重一些,小男孩轻一些,这一环节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一般都是小男孩重,小女孩轻,我这里设计的是小女孩子重,孩子们都笑了,我接下来就说,要想使他们平衡,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的说:让小男孩用力一些,或给小男孩增加一些重量等才能是跷跷板平衡,这时我问:平衡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接下来,我出示天平,要想使左右两边平衡怎么办?学生说:左右两边各方10克的物品,我说10=10太简单了,能否再难一点,让大家算一算啊?学生说:左边放一个10克的砝码,再放一个4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50克的砝码。我激动的说:“好,”谁来列式?学生马上列出了10+40=50,有的说:左边放一个碗,不知道多重,碗里放10克粉丝,右边放40克,该怎么列式呢?学生乙马上说:可以把碗看做x,等式是10+x=40,这样在学生出题,学生解答,学生争论中,探索出方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想10+40=50,x+10=50才是等式,但是10+40=50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只有x+10=50我们没有学过它就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很快总结出来了,它含有未知数,它也是等式,所以它是方程。由此,学生在辩论中,思维得到了升华,概念得到了深化。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6x+()=60,23-()=10哪一道题一定是方程?哪一道题可能是方程?由于有了以上基础,学生很快就判断出了第一道题是方程,因为它明显有未知数,第二道题可能是方程,因为()可能是未知数,也可能是数字。

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设计一些有探索性,有趣味性,有挑战性的教学环节,容易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效果更佳!

认识小数听课反思评课稿

在本学期学校举行了镇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中,杨艳雯老师的《认识小数》,让我受益匪浅。

杨老师的课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它们所见所闻的生活中的小数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含义,这是一种立足现实生活现象,获取数学意义的教学思路。“小数”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本来就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接触小数的机会。杨老师将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把标价牌上的`数分类,并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引出两类不同的价格表示——整数和小数,从而引导出“5角”与生活中标价上的“0.5元”的不同表示方法。其次,杨老师也借助长度单位来初步认识小数,在课件上出示米尺,给学生一些长度,比如说10厘米相当于是1分米,用分数表示为米,小数表示为0.1米,从而把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点都联系在一起。

总体来说,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1、本课结合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的知识来认识一位、两位小数,并理解小数含义,掌握读、写一位、两位小数的方法。由此,可确定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运用直观手段,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一位小数和百分之几的两位小数表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理解小数含义,把某些分数改写成小数,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对学生渗透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可作为它的情感目标。通过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应用意识。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杨老师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虽说是一堂数学课,可是让我理解了数学与语文的相通之处,尤其是小学生,理解能力特别重要,因此在课堂上对于题目的读和说的能力,杨老师也很重视培养,值得我们学习。

《对数的认识和发展》听课反思

在xx小学开展的奥鹏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听了一节三年级的《认识小数》,教师对这个教材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对编者编排的意图也比较了解,所以设计了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小数,感受小数,初步理解了具体数量的含义,在常态教学中,知识层面的目标是完成了。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教师在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能力等方面,还有努力的空间。

教师课前安排了学生的调查,哪里见过小数?孩子们说微信红包中见过2.23元,超市中商品的价格是1.24元,体温表上见过38.5°c,成绩上见过99.5。

师: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这些数中间都有了一个点,就是小数点。

师:这些数就都是小数……。

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情境引入了小数,符合课标中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小数的规定,让学生从数量上入手认识小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经验,非常好的活动。

师:我们来研究一下长度。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

生1:每份是1分米。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2:10厘米。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3:100毫米。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4:十分之一米。

生5:还可以用小数表示0.1。

这个环节,教师直接出示了课件中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问学生每份是多少,第一个学生说出1分米,第二和第三个学生没有理解教师的意图,出示了10厘米和100毫米。这里需要我们思考,教师作用是什么?有没有指导性的评价?教师反复说的一句“还可以怎么说呢?”这样问答式的.教学缺少了对学生应有的指导,我们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要指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和描述事实,所以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启发学生,不能问学生用分数如何表示,用小数如何表示这样的问题了。问是问不出能力的,只有悟才会培养出学生的数学能力。

分数和小数,都是在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单位不够分的时候,一个较小的单位就出现了,于是就继续分,遇到不够分就又产生了更小的单位,让学生实际上体会一下,就是渗透了十进制的记数法从整数扩展到了分数。让孩子们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动动手,动动口,再动动脑,也许更容易理解。

《对数的认识和发展》听课反思

听了顾老师的这节课,从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来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教师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圆圆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小朋友你能不能帮0想个办法呢?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二、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教室里的.小朋友;学具盒中的小花;计数器上的珠子,点子图、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如在计数器上拨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朵小花等环节都在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教学中特地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并用10来说一句话,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马路口红绿灯的倒计时,这几个环节,让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不仅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四、注意从学生已有的适应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一课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如学生能口头数10以内的数,已经掌握2至9各数的组成,并能找到规律,有序地记忆数的组成。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在稍加指点和帮助,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做,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在教学数的组成时,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找到10的组成的规律,使知识规律形象的展现在脑海里,从而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

《认识几分之几》的听课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的主体思想是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交流的过程,感受和认识几个几分之一是几分之几。

教学中我基本上按照这一预设进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例题时,通过学生折一折,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份或几分涂上颜色,在交流自己的.作品,试着说说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认识几分之几,然后通过试一试的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几分之几。在这些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使学生经历几分之几的认识过程。让学生明白分数是从平均分成的份数来考虑的,和具体的每份有几个以及总数无关。有利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发展数感,同桌之间的实际操作进一步感受几分之几的具体意义。从上课的情形来看这方面做的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写一写的活动使得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动手折纸,学生动手折纸,不只是对分数认识的简单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分数的含义。

本节课不足之出是对于几分之几是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的练习的较少,另外结尾的小结因时间的关系有些仓促,没能更进一步点明本课的主要内容。而且我说话语速较快,可能有些学生没听清就又开始下一环节了,很容易导致学生跟不上,以后要适当降低自己说话的语速,增加亲和力。再有部分学生面对有听课老师紧张,不是很愿意在课堂上发言,使得整个课堂好像有一点拘谨。

《对数的认识和发展》听课反思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即数学教学要生活化。那么如何加强数学教学生活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愿望。数学教学活动应当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这样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可出示学生熟知的日常超市购物情景,然后出示问题:“干脆面每袋5角,李明同学买3袋要付多少钱?”买方便面对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大家都愿意列式回答。买完几种物品之后,出示超市里物品上的标签,问这表示什么意思?用数学术语怎样说?这样,学生就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激活了原有的经验,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产生了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二、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世界,从中发现数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利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从而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它们,可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观察在我们生中哪些地方有这些图形。通过观察、回忆已有经验,多数学生发现:书面儿、课桌面儿、黑板面儿、门、玻璃、街道的牌匾、站牌的形状等都是长方形;地板砖、磁盘、过年贴的福字等都是正方形;楼梯扶手、篱笆格子、玻璃的影子、编织图形和家具上的'某些图案等都是平行四边形。再如引导学生理解“单价”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什么是“单价”,如有的学生说:“每把小刀5角,每套衣服200元,每双鞋65元……都是单价。”还可以让学生指出实际买东西时遇到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三、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设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的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来达到此目的。如学完“年月日”的知识后,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某一年的月历或年历;学完“24时计时法”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个“周日活动安排表”,并计算出一天一共活动了多长时间,或为附近的商店、超市、邮局、小卖店、菜市场等部门设计营业时间,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诸如此类的案例数不胜数,都可以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使这种意识深入到心灵深出。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广大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要正确理解新课标,善于将数学与学生所处的现实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生活化的数学,引导学生获得有生命力的数学。

《对数的认识和发展》听课反思

去年10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和美课堂”在合肥举办的数学观摩研讨会,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省优秀青年教师――强**老师上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他在第二个教学环节“理解谁的几分之一”中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花果山上有2个家庭,每家各有3只小猴。两家的猴妈妈各买了一个饼,同样平均分给各自的3只小猴吃。想一想:两家的小猴每只吃的一样多吗?在这个情境中,强老师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虽然都是吃的“1/3”,但是一家吃的是“小饼的1/3”,另一家吃的是“大饼的1/3”。所以,要知道哪家小猴吃的多,一定要看清是谁的1/3。听到这儿,这让我想起了这样的一题:1/3○1/3,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吗?填“=”,眯着眼睛我都会填。先别急,请听我慢慢分析。仔细翻阅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亦或是北师大版,我们都会发现,我们分数的认识是把一个物体或一群物体拿来平均分,才得到了分数。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教学时一定会强调要说成是“谁的几分之几”。从教材的编排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分数大小的比较,还是分数的加减法,都是从每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引申出来的。比如:人教版的分数大小的比较就是从一样大小的月饼,一个平均分成2份,一个平均分成4份,比较它们其中一份的大小。以及同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来引入分数大小的比较。

其实,这就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们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要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否则无法比较。但迄今为止,我还没在哪个课堂上听到一个老师在没有情境的分数大小比较中提醒学生注意。我也只记得我的.数学老师教过的这句话――“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大;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我一直以来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1/2就一定大于1/3呢?一个小饼的1/2就不一定比一个大饼的1/3大。然而我们的教材中没有提示语,我们的老师也没有提示语。当我成为一名数学老师之后,面对学生分数大小比较出错时,我也只能强调说比较的是同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记得当时就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是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呢?这儿只有大小比较的式子,又没文字说明。”他为了证明他的观点是对的,还特意拿了两个不同大小的正方形纸平均分给我看,我当时很无语,只有佯装强势地告诉他-----“这是约定成俗的”。其实这个理由我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同样的问题,在分数的加减法中也能反映出来。教材中分数的简单计算里面,每一个例题都有一幅情景图,这些图告诉我们:在做分数的加减法时,我们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例如人教版中的简单计算的例1,例2。

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分数的加减又怎能去运算呢?无论分数是表示具体的数量,还是表示一个分率,都离不开是谁的几分之几。那么,当一个题目中没有具体的情境时,我们的教材是不是要给一个说明,这样才会让孩子对分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或者是安排两个不同大小的物体平均分的例题,让学生来思考、探索、比较,这样学生对分数的体验学习就不会停留于表象,而是能深度地参与进去。我们现在回到我文中开始提出的问题,现在你还认为1/3一定等于1/3吗?是的,不一定。当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物体的1/3时才相等,如果是不同大小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用相等来表示。其实,这也是强老师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强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分数教学的表面,而是对分数进行了深度挖掘,使学生理解到同样的1/3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大小不一样,在本节课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考又向更深处迈进了一大步。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的严谨性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上,还体现的图形的操作上。正是因为它的严谨性,才使得人们头脑清醒,思维活跃,表达起来流畅而又条理清晰。

《对数的认识和发展》听课反思

上周我听了由张老师执教的一节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

张老师的成功在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学习新知,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自学课本内容、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来完成,它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了思考、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充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

张老师首先从创设游戏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一上课就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观察,研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主体参与,使学生产生疑问,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这样,一上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新授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每道算式,找出共同点,引出倒数的意义。而后又让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变化规律,概括出倒数的概念,然后得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对于两个特例“1”和“0”,没有专门由教师提出,而是在学生的深入思考中得出的,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特别是在教学“0有没有倒数时”,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0乘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得到1”这个理由,拓展了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美中不足的是,张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动手练习的太少,学生说的较多。尤其是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应多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校正,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对数的认识和发展》听课反思

在《认识线段》这节课中,陈娟老师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新课开始,老师动手把弯曲的毛线变成直的。然后从中抽象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用手拿着的`两端就可以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数与形的结合,学生容易记忆,容易理解。

再次,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在生活中找线段,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点。紧接着,通过动手折线,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和比这条线段短的一条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最后,老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对线段的理解,尝试着动手去画线段,再次强调线段的特征:直直的且有两个端点。必须要反复地让学生体会并且尝试着去说什么才是线段。所以教材上“把先拉直,两手之间的部分就是线段。”这句话一定要有所呈现,可以设计在课题以下。其次,在画线段的过程中,对于“连接两点”“每两点之间”这几个字应该有所强调。

《对数的认识和发展》听课反思

今天听的第二节课,是**小学的年轻老师徐**老师授课的,一个胖乎乎的极具亲和力的男老师。

做为一个外校老师,为了拉近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很好的进行这一节课的教学,徐老师的ppt第一页出示的就是**小学的校门口图,并做了自我介绍。气氛一下子好了很多。

一张两个小朋友的郊外游玩图出示在孩子们的眼前,四个苹果、两瓶水要怎么分呢?孩子们很快的回答出来每人分两个苹果、两瓶矿泉水。接下来问题又来了,一个蛋糕怎么分给两个人呢?老师请同学们分一分,然后请同学来黑板上分一分,先出示了两种靠边分(不平均)的情况,都被学生们一一否定了,那么到底怎么分呢,同学指出应该在中间分,相机出示分的图,引入平均分的概念,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他的二分之一,板书设计的特别有意思,出示了蛋糕图,打印出来的文字粘贴上去。

紧接着老师介绍了1/2的写法以及每一部分的`名称。认识了1/2,同学们想不想折一个1/2,从信封中取出老师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自己动手折一个1/2.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紧接着动手折1/4,三种表现方式,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练习巩固的练一练1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才可以用分数表示,练一练2,1/3,1/6,1/9,1/8引出可以平均分成很多份,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体验过程中,掌握了认识分数的知识技能。

你会创造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孩子们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在快乐的氛围学习了深化了新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觉得课前恰当的课前渗透方式、新颖的板书设计、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方式,以及在动手体验到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式,都是值得我学习,并且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以运用的地方。

《认识几分之几》的听课反思

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感触颇深,主要来谈谈对冯老师这节课的感受。冯老师不愧是名师,教学方法很独到,而且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也很和谐,让自己佩服不已。听完这节课后我的收获是:

一、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二、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

三、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

五、本节课自始自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

在教学上,冯老师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导入部分,冯老师从实际生活出发,用简单的“分蛋糕”来导入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冯老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充分体现了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而且冯老师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机会,正确地利用学生的问题来创设教学环境。而且在教学中既有个人的独立学习,又有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像冯老师这样能把知识讲活,让学生自主探讨学习的老师真的很厉害。

再有就是课堂气氛太好了,感觉所有的学生都在努力地学习新知识,都在不断地自我充实。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我们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在这种开放性的课堂中,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意见,学生也可以给老师提意见,这样既可以相互学习,有促进了课堂的和谐高效发展。

听完课,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教师那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让我在学习中得到成长,为以后的教育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对数的认识和发展》听课反思

**年**月**日上午,在参加完黎里视导片小学骨干教师讲学团活动后收获颇多。同里实验小学凌**副校长执教的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让我认识到了组织并开展好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小组活动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讲清规则是前提。

在正式上课前,凌校长先询问学生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小组活动内容,试探性地了解学生比较习惯的小组活动规则,然后要求当进行操作活动时每四人为一组并由组员当场推选一位组长,组长除了负责学具的收发工作之外还要做好组员内部分工合作的指挥协调工作。凌校长在上课前与学生明确小组活动的规则,并力求做到讲清楚讲细致正是为了之后教学设计中多次出现的小组活动做准备,以求在正式上课后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能做到有条不紊,切实有效。

分工明确有保障。

在进行利用已有材料做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一动手操作活动时,凌校长把具体分工全权交由小组长负责,小组长本人不参与实际动手操作环节,而是先分配每位组员的具体操作任务,接着转为在旁观察指导,当发现有组员出现操作困惑或操作困难时可随即提出指导意见,做到及时有效。

讨论结果有方法。

比较法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凌校长特别重视比较法的运用。例如在用四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这一操作活动中,凌校长用实物投影同时展示两位学生活动后分别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结果,让大家通过对正反两例的观察比较深入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这一基本特征。

另外,小组活动的多元化也是本课教学值得学习的特色之一,可以是形式多元化,既有四人小组活动也有同桌活动;可以是内容多元化,既有小组交流讨论又有小组动手操作。总之,小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学成为学习的主体。

《对数的认识和发展》听课反思

刚刚结束《倍的认识》公开课,做了充分的备课后,在紧锣密鼓中结束了,却也上出了满足感。为了上好这一节课,给自己的压力不小,假期里上海梅老师讲座时分享的一句话一直烙印在心里――年轻教师想要快速成长,就要不断的去开公共课。自己一直想要付诸行动,而这节课正是开端,好的开始才能有更足的劲继续前行。

首先是研读教材备出初稿,再结合网上教学课例同课异构进行修改,参考前辈的建议修改,接着磨课,针对课堂实例结合光盘教学课例再次修改,再磨课最后再修改,包括教具准备和ppt的制作,可以说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自己仔细揣摩后精心准备出来的,为了尽量做到数学用语的严谨,我把整节课的每一环节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本子上,一是能快速熟悉教学流程,二是能找出课堂用语的废话进行删减。一节课下来得到了前辈们的认可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新课导入时,学生如果出现对新知的错误理解可以采取板书记录新课教学结束后再由学生来解决或是立即纠正用语。

《对数的认识和发展》听课反思

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被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设计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理解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的设计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倍”,对倍感到很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就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认识“份”,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接着跟老师说,自己说,在说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动手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实时点播,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相关推荐

  • 员工全勤申请书(汇总19篇)

    申请书的撰写过程需要仔细思考和筹划,包括准备申请材料、明确自身目标、梳理个人经历和准备详细文案等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经典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

  • 计量测试所个人工作总结(汇总18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份对上个月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概括的重要文件,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工作表现。月工作总结是我们职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

  • 企业激励的心得体会(实用22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于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的再次思考和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

  • 幼儿园大班毕业典礼领导讲话(专业20篇)

    幼儿园大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等综合能力。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幼儿园大班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

  • 巡察人社局报告(精选17篇)

    写报告范文需要注重与读者的沟通,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和图表呈现信息,以方便读者理解和获取所需的信息。最后,希望这些报告范文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祝大

  • 小学生新年主持词开场白人(专业15篇)

    主持词还要注意时间掌握,避免过长或过短,能够把握好观众的耐心和注意力。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搜集到了一些有关行业发展的数据和资料,现在与大家共享。赵:尊敬的老师!

  • 水电站拆除方案(专业13篇)

    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明确的目标,提供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成功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它们能够为大家的计划书写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 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检讨书(优秀16篇)

    检讨书是一种对自己的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要求的书面表达。检讨书是一种对自身行为、思想和态度进行反思和反省的书面材料,通过写检讨书,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

  • 水泥制品销售合同(热门16篇)

    销售合同是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必不可少的文件,它详细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销售合同形式,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可能会有所不同。卖方(甲方):代表:买方(

  • 北京租赁合同(热门18篇)

    租赁合同是租赁双方之间建立起的合作框架和租赁行为的法律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分租赁合同范本,供您参考。选择一份适合的范本,进行必要的修改后,双方签字盖章

  • 文件退回申请书(通用20篇)

    一份精心准备的更多申请书可以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更多申请书范文,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申请书。尊敬的学校领导:您

  • 装修公司用工协议(优质21篇)

    装修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家具来实现个性化的风格。下面是一些装修公司的推荐和用户评价,供您选择合适的装修服务。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精神,

  • 观看刑事庭审心得体会(热门23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经验并从中汲取教训。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和不同人群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视角和思考。第一段:引入庭审背景及观察角度

  • 快递承包合同纠纷大全(22篇)

    承包合同的签订是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确保合同的有效履行。接下来是一些承包合同的注意事项,希望大家在签订合同时能够注意到这些重要内容。

  • 价值观的演讲稿题目(模板23篇)

    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合,演讲稿被广泛用于演讲比赛、会议发言等重要场合。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加出色和精彩的演讲稿。

  • 委托服务合同印花税(实用20篇)

    服务月是指一段时间内全员投入,不分岗位、不分职责,齐心协力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活动。下面是一些服务月活动的社会评价和反馈,一起来看看吧。甲方: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