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课(实用14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组织、安排和控制教学活动的基础,对于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至关重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四年级《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10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对条形统计图有更系统的认识,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2、根据条形统计图,能从中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培养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会看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从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设计统计图中一格代表数量的最优化。正确分析数量变化趋势,准确作出判断或预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新知:

教师: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条形统计图及其制作方法。

教师质疑: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预设:形象容易的看出数量的多少以及变化的情况。

教师:下面那个同学来说一说你都学会了什么?

预设:我能够根据统计图找出数学信息,

预设:通过调查的数据我会制作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对统计图了解这么多,下面我们起来检验一下大家的使用效果吧!

教师出示ppt课件:条形统计图练习。

(设计意图:简单的回顾,把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ppt)出示练习题:

一、填空。

1、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

(预设答案:一定的数量,直条,数量的多少。)。

教师:从哪里可以、右边是二年级一班参加兴趣班人数的情况统计图。

(1)这张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人。

(预设:学生回答一人。)。

学生:纵轴上的数字按顺序来的。

教师评价:你是一个细心的好孩子。

(2)参加()班人数最多,参加()班人数最少。

(预设:数学班的人数最多,书法班人数最少)。

教师:你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知道答案的?

预设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可以看出数学班最长,书法班最短。

教师:多么快捷的方法!这也是我们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呀!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题来巩固条形统计图的.定义和特点。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参加数学兴趣班的比参加绘画兴趣班的多()人。

(预设答案:4人。)。

这是在以往都已经知道的内容不必重复。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教师课件出示练习题及其要求:

观察统计图,完成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且从中找出数学信息。

师提问:从统计表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呢?谁来说一说?

预设:学生1:这是一个植树造林的统计图,它统计的是从到三年的植树数量。

教师:你从哪里看出的?

学生:统计图的上部是统计图的名称。从统计图的横轴表示的是时间。纵轴表示的植树的数量。

教师及时鼓励学生你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孩子。

教师:谁还从中获得更多的数学信息?

预设学生2:从中可以看出植树最多。植树最少。

教师:嗯,不错。你有敏锐的观察力。

师接着说: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共同来完成,这个统计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来回答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随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小组汇报:

20植树30棵,植树50棵,植树40棵,2植树80棵。

教师随机问道:在这里一格代表多少棵?

预设:学生齐声回答:10棵。

教师:统计表我们已经完成,下面哪个小组来说一说第二个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用80除以40得2.也就是2011是的2倍。

教师:为什么这样解决?

学生:当我们想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时,用除法来解决这是我们除法的意义。

学生:植树造林可以净化空气。

学生:可以保持水土不流失。

学生:可以抵挡风沙。

教师总结并对学生进行教育: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植树造林可以抵挡风沙,保持水土不流失。植树造林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重加强自己的环保意识,坚决与乱砍乱伐的不良行为作斗争,保护我们的家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纳入知识系统,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用中对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

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1)教师下面同学们来看一看下面的统计图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小组讨论共同来解决。

教师:第一个问题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一格代表50辆。

教师:代表这么多。为什么代表这么多?说一说你的看法?

学生:因为最大数据450,不代表多我们画起来很麻烦。直条会很长,统计表也不美观。

教师重点指出:问题二。

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我发现汽车的销量呈现上升趋势。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统计图中直条一年比一年的长,也就是一年比一年多。

教师鼓励学生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好孩子。

教师:通过统计图哪个同学还发现了更多的数学信息?

学生:我知道了20比多销售了261辆。

学生:20比20多销售了91辆。

教师:假如你是汽车制造商的准备怎么做?

学生:加大生产的力度,生产出更多的汽车,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教师:你是一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长大了一定能成为了不起的经营者。为你的梦想好好加油吧!

(2)巧手乐园。

教师:刚才我们看了很多的统计图,下面我们能不能动手来制作一个统计图呢?学生:能。(此处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枯燥的题海中解脱出来。亲自动手经历制图的过程,在具体的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数学理念。)。

教师(出示ppt课件)展示数学信息:

经过调查我们四年级学生经常喝四种牛奶的情况如下:

伊利:35人。

光明:15人。

旺仔:10人。

蒙牛:45人。

下面同学们小组内交流共同制作出统计图,一定要注意制作统计图的步奏。看一看那组做的既美观又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顺应学生的思维,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统计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弥补学习中的不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巩固已经建立的统计模式,并且通过统计及时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预测。)。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预设:学生在制作统计图中会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统计图没有标明统计图的名称、制作时间、统计项目等.。

解决方案:提示学生要标明统计名称等。

问题二:直条代表的数量少,导致直条太长,图形不美观。

解决方案:根据最大数量来确定一格代表的数量,避免头重脚轻。

小组展示本组的统计图。

小组长汇报制图方法:

1、先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其中水平的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牛奶种类。

教师询问:一个代表多少呢?

学生汇报:由于最多的是45人,在这里一个一不能代表一人了。

最多画10格,那么一个要表示5人,才合适。然后根据数量和对应奶类来涂格数。画出长条。并且要标上数量。

2、教师:那个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

3、学生:还要表上统计的名称,和绘制时间。

教师给予评价。并且要求学生根据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组汇报:通过统计我发现喝蒙牛牛奶的人最多。喝旺仔牛奶的最少。

教师:你做的很仔细,假如你是售货员在购置货物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我会多购进蒙牛牛奶,因为他的销售量大。

教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售货员把旺仔牛奶购置的最多,那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降价销售。

学生:加大宣传力度,进行一些促销活动。比如买一向送两瓶。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统计联系到生活,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教师:孩子们你们真聪明。

有的小组在制图时还不够完善,下面快速的完善你下你手中的统计图吧!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教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

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变化可以预测一些问题和信息。

学生:我学会了统计,还会画条形统计图。

教师:大家的收获都很大。谁还有不同的收获?

师总结:我们学的统计图要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在今后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统计知识,大家以后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采用简短的几句话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开门见山直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顾。通过设计练习题,首先让学生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意义来观察分析条形统计图,通过对数学信息的分析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进一步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2、在教学中为突破重点难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始终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解决为主。即自主发现信息——自主提出问题——小组内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预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课堂中以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动作、眼神,每一次精彩回答。及时给于不同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始终有成功的体验。

4、在教学中,我没有较多创设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的情景,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够太活跃。

使用建议:在课堂中必须尽最大可能增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以活动促发展,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素材,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判断题。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3、做一做第2题。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一、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二、课的开始由于课件突然没有声音,有点紧张,有点浪费时间。其实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突发事件要灵活面对!

小学数学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2、能力目标: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周的作业,有三位同学做得最好,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励给他们。大家看统计图,哪三位做得最好,分别获得了几支铅笔?(叶雨7支、叶茹5支、李新3支)(课件展示)。

师:你们觉得这样分公平吗?怎样才能公平?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把叶雨的7支拿2支给李新,这样每人都是5支。课件展示)。

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板书)。

(先把三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15支,再平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是5支。)。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板书)。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从不等变成相等,都是5。

教师指出:这里的“5”就是“7、5、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能简单的说一说什么是平均数吗?(学生思考或者讨论,教师在听取汇报后总结。)。

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说到平均数,同学们能联想到我们以前学的哪个数学概念。(平均分)是呀,平均数是5,那么他们每人的铅笔支数应该都是5,是这样吗?(质疑,区分平均数和平均分)。

师:难道,老师真的不公正吗?他们的铅笔到底要不要重新平均分配呢?告诉你们,不能。这样做是因为叶雨书写最干净,而且明显进步,而李新最近书写有些下降了。同学们觉得老师做得公平吗?刚才的平均数只是一个反映今天奖品发放总体情况的数,不是真的把奖品平均分了。

同学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平均数?说一说。(见课件)。

看来平均数的用处还真大,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哟!

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同学们,上个月我们班每个同学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很多小红星。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统计结果。

第一小组上月获小红星个数统计表。

单位:个。

叶茹李新吴玉刘超。

14111013。

第二小组上月获小红星个数统计表。

单位:个。

叶雨付涛张新江南夏丽。

15128119。

其中,叶雨的个数最多,我宣布第二小组为优胜组,你们同意吗?

生1:不同意,她一个人怎能代表全组,就算叶雨最多,可是张新才8个。

师:那你们说怎么比呢?

生2:可以把每个组的个数加起来,看哪个组的个数最多,哪个组就好。

生3:可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少了一个人呀!怎么能比?

同学们认为怎样比最合适呢?(平均数)。

对,把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也就是把两个小组的平均数分别求出来再比较。(大家领悟到比较平均数最公平,从而认识平均数在统计中的用处。)。

下面,我们就各显神通,先求出第一小组的平均数吧!

小组讨论、汇报。

(将叶茹多的两个分给吴玉,刘超多的一个分给李新,这样,她们每个人都得到了12个,也就是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是12个。)。

不错,方法很简洁,他用的什么方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先求出四个人的总个数,再求出平均每人的个数。)。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第二小组的平均个数会求吗?

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平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先合再分法)。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人数少,差距小,用移多补少法比较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我们看,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是12,可是14、11、13、10这几个数里,没有一个是12的,它们有的比12大,有的比12小;第二小组的平均数是11,可是15、12、8、11、9这几个数里面也只有一个11,并不是每一个数都是11,它们有的比11大,有的比11小。所以说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四年级《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1.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2.绘制条形统计图。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教学指导】。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2.注意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和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四年级《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培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根据阅读材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回顾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分析方法。

二、课上交流:把我们课前的有关内容相互交流一下。

1、你选择了哪一个统计表,为什么这样选?

2、介绍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怎样画好直条?(要准确反映数量、还要注意美观。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注意:如果纵轴上是以一代十,如何较准确的反映数量,举例说明。

明确:只有准确绘制,才能准确反映现状。

3、你在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设置悬念,用认知矛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3、分析研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能反映刚才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信息吗?除了这些,还能看出什么信息?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明确: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数量差距逐年增大,人口总数逐年增加。

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信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所以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城乡人口差距逐年增大。

以上这些信息都是在单式统计图中看不到的。复式统计图使我们更加完整的表达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对这个统计图的描述和分析,发现了很多的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和意义。

5、社会问题的渗透:

通过分析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发现该县的人口总数逐年增加。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介入一段简短的文字,显示世界人口问题。

我们国家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而现在能做的就是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节约使用资源。

四、巩固练习:102页第三题。

五、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25届——29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的金牌数,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今天,我在名师实录里听了《平均数》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看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掌握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新课导入时,让学生根据踢毽子比赛中两个组的成绩,比一比哪组同学的成绩好,再讨论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引出平均数;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平均数的应用,了解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这些内容都是来自学生身边,与学生生活有紧密联系,学生很感兴趣,同时也结合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渗透了抽样调查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以“移多补少”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并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计算的方法。如,你们还有其他方法来求出第五组的平均数吗?激发了学生的思促使学生探讨出多种方法。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丰富,数学的生活味浓,教学效果较好。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一、游戏激趣,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吗?那我们来玩一个记忆挑战的游戏!比赛规定:1:每三秒呈现10个数字,看看每次可以记住几个数字:2:三秒过后,校对并记录下来。

师:我们班谁的记忆力最厉害,请他到前面记录。全班帮他校对怎么样?不要提醒哦,游戏继续进行。

全班收集数据、记录在表格里。游戏结束。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生:评价。

师:那知道他能记住几个数字吗?

二、互动交流,探求新知。

问题1:他能记住几个数字呢?(两人一组开始讨论1分钟)。

生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的意思是算出记住个数的平均数,就能判断他们记住数字的水平。问题2:那怎么能求出记住数字的平均数呢?同桌合作交流完成:

1:利用作业纸用箭头在图上移一移,也可以动笔算一算,求出淘气记住数字个数的平均数。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案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师:前几天,学校举行了“1分钟投篮挑战赛”,大家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生:(齐)想!

(1)小米进行三次投篮。

师:首先出场的是小米,你猜他1分钟投进了几个球?(生猜)好,看他到底投进了几个?

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可是,小米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你们会同意他的要求吗?说出你得理由。

师:大家都很大度,都同意他再投。看来1分钟确实不能反映他投篮的真实水平。师:不过,小米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米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小米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到底是多少呢?“5个”

师:这3次数据,你想用哪次来表示他一分钟投篮水平?为什么?

那么大家都是一致通过,用“5个”来代表小米的一分钟投篮水平。

(2)大米进行三次投篮。

现在大家来看,第二个出场的是大米。你猜,他在第一个1分钟里投进了几个球?到底投了几个呢?老师把他的情况贴出来。(板书:贴)(师出示大米第一次投中的个数:1个)第一次,他投的是1个。(板书:1个,第一次)。

第二次,他可不服输了,看他投了几个?看第三次投了几个?

看,1个,8个,3个,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大米,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生:我觉得可以用8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8个。

师:如果把这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我们现在用围棋子来代替。移一移,看怎么样使得它们的数量同样多?(生操作体验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板演)。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得它变成了同样多的数据。移完后大米每分钟看起来都投中了几个?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书变得同样多呢?生:(1+8+3=12(个);12÷3=4(个)。

师:她这样的方法是,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先把3次的投篮个数合起来,再重新分配,使得每一次的投篮个数变得同样多。

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或者是先合后分,(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我们就说4是1、8、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1个3个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3)小组男女生进行比赛。

师:看到小米和大米玩得这么高兴,有一个小组也来挑战了,我们来看(ppt出示书本91页)。

生1:男生队,全部加起来是85,女生队全部加起来是76,所以男生队赢了。

生2:不同意,男生队5人,要用85÷5=17个,女生队4人,要用76÷4=19个,所以女生队赢了师:刚才的同学把这几个数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来比较,也就是他求出了两个队的平均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二、反馈练习,分析问题。

师:全班齐读,思考一下,同桌交流一下。

接着往下看。

2.某校十年前,数学老师的平均年龄是41岁,而现在平均年龄是35岁,你说为什么?

师:老师每次都说安全教育,水是很平静的,底下都是看不见的,我们看,下面的情况你看得见吗?为什么老师每次都教育大家要去安全的地方游泳,我们往下看,发现什么了,看见什么?生:有些地方200cm,比小吴同学高很多,很危险。

生1:12个,因为最多卖12个生2.10个,平均是10个。

师:运用了平均数来解决问题,他说做10个蛋糕。

师: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呢?

师:今天呢,希望大家带着你的思考,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走出课堂,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论文

备课时我一直纠结于下面两个问题:

一、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合适?

《平均数》这一知识蕴含的内容不少,具体有: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作用、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平均数的优缺点等等。

这么多的内容在一节课上实现显然是有困难的`。那么该如何划分课时呢?我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人的理解,把本课划分成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作用等三个知识点,第二课时解决其余的。

课后议课,同事们指出这样的容量安排稍微显少,建议再丰富一些。我也有同感,只是无论加入什么内容,我都感觉不能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二、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降低理解的难度?

《平均数》有很多抽象难懂的语言,如:平均数可以表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对一组数据有很好的代表性;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等等。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话的内涵?思前想后,我觉得“意会”不失为帮助学生理解的一种好方法。如:为了让学生感悟到“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一含义,教学例1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从而让学生“意会”到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并不真实存在。

课后明显地感觉到这样的处理显得肤浅,应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总结,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学具准备:移动学具板、作业纸。

教具准备:移动示范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放情景录像,预设认知冲突。

1.谈话导入、回顾情景。

2.读懂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提出预设问题。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2.萌发求平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平均成绩。

3.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那我们应该怎样求男生、女生各组的平均成绩呢?

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

(1)移多补少。

(2)一般方法。

男生:6+9+7+6=28(个)284=7(个)。

女生:10+4+7+5+4=30(个)305=6(个)。

男生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

为什么女生求出的总数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小结:7是男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6是女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

6.新课小结,揭示课题,体会求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平均数的用途可大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处处要用到平均数,你们瞧!这里是有关平均数的一些资料。

1.盐城去年全年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

3.小明的语、数、外,三门考试,平均成绩为92分。

4.盐城市某小学三(5)班同学平均年龄为8岁。

现在我们就带着新朋友平均数,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四、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移铅笔(93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94页第2题)。

目的:体会一般方法的优越性,上升数学的真正特征,自主领悟平均数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辨析题(第94页第3题)。

目的: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综合性训练:

目的: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训练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数据、有根据预测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中位数: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的求出不需或只需简单的计算。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统计量,用来表明资料中各观测值相对集中较多的中心位置。在畜牧业、水产业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平均数被广泛用来描述或比较各种技术措施的效果、畜禽某些数量性状的指标等等。统计平均数是用于反映现象总体的一般水平,或分布的集中趋势。数值平均数是总体标志总量对比总体单位数而计算的。

教学目标。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初步感受求平均数的作用。

4、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初中第四次课题会上,山西省阳泉市赵才老师承担了人教版“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研究课。结合在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的授课情况,现写出几点反思意见,供大家参考。

问题引导学习,揭示概念本质。

数学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抽象出来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课堂教学中,要全面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紧抓概念的核心,通过适当的情景设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数学形式体会概念的特征,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核心概念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核心是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权即权数或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出示了两幅山西、北京两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在班内学习的情景照片,通过这两幅照片,教师设计了计算这两个班的平均人数和平均成绩的问题,激发学生动手活动的热情,从而引入平均数的学习。当学生在计算两个班级的平均分数的问题上出现不同的解法分歧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之后,认为在两个班级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式能更好地反映这两个班级学生成绩的平均水平。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其内涵要点有两个:一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水平,二是虚拟性。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意义和掌握算法,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先通过对淘气5次记数字情况的分析,引导学生经历寻找代表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虽然没有出现但是“不多不少”,可以是这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从而理解平均数的这两个内涵要点。然后教学平均数的算法,两种算法中“求和平均”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方法,所以一带而过,侧重点放在“移多补少”的操作中,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平”出来的一个数字。再通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练习,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这节课虽然经过精心设计,但我在教育机智方面还有欠缺,只顾按照教学流程走,忽视课堂上预设之外的生成,没能加以很好的利用。另外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些仓促,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有更多的精彩呈现,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推荐

  • 平均分教学设计(专业16篇)

    在编制教学计划时,教师还需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在以下分享的教学计划中,你能够看到不同学科和年级的特点和要求。本节课围绕教学重、难

  • 一年级数学网课教学计划(实用14篇)

    编写教学计划需要注意的是要符合学科的教学大纲和要求,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 四年级数学平行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4篇)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四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教学准备有所帮助。一、故事导入:生:1和0合起

  • 四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计划(通用14篇)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阅读教学计划范文时,请注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思考和借鉴。一、班级情况。四(3)班有45名学生,该班的学

  •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课(实用14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组织、安排和控制教学活动的基础,对于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至关重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

  • 数一数教学设计四年级(热门13篇)

    教学计划的编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

  • 平均数说课稿(优秀12篇)

    教案模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效果。合理运用教案模板范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和课堂组织能力。《平均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

  •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学计划(实用14篇)

    教学计划是为了指导教师在一定时间内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计划。以下是一些成功教师倾心撰写的教学计划,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创新和改进的思路。光阴迅速,一眨眼

  •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及反思(优秀20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课时分配、教学资源利用、学生学习进度等多个因素。下面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有所帮助。

  • 平均分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教学计划是一种系统化的教学安排,旨在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案。教学计划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

  • 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4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的重要环节。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反思的经典案例,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

  • 四年级上教学计划数学(通用14篇)

    教学计划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特点,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 四年级数学平行教案教学设计(实用15篇)

    教案的设计要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这些教案范文包含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适用性很广。这节课在探索平行线画法时我设计

  •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课(汇总20篇)

    教学计划是指对学习过程进行组织和安排的行动方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想要写一份合理高效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可以作为参考。

  •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意图(通用15篇)

    教学计划可以有效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是一些常用的教学计划模板,可以作为教师编写教学计划的参考和借鉴。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

  • 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实用19篇)

    教学计划应当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计划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应得到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和支持。1、知识与技能:结合实际,初步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