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潘家书读后感(精选23篇)

读后感是对作者心灵的疗愈和赞颂,它承载了我们对文学艺术无尽的喜爱和追求,也能够成为我们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和回响。小编找到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与大家分享,供大家参考。

悦读曾国潘家书心得体会

曾国潘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实业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的一生中,曾国潘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遗产,其中就包括了他和家人之间的书信。在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曾国潘家族对于家风、家训的重视,以及家族几代人传承家学的决心和毅力。最近,我读了曾国潘家书,深深被其中的智慧、温情和奋斗精神所感染,更加深了我对于家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段:家族文化的传承。

曾国潘家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家族的各个方面。在这些书信中,曾国潘一家人始终保持着追求的一致性:依循正道、笃实为人、勤勉好学、积极进取。从父亲曾篡山的批改语文作业,到曾国藩的指导子女的读书方法,再到曾纪泽的自强不息的努力,曾家人一代代秉承着家训,传承家族的精神财富。

品读曾国潘家书有着深刻的意义。首先,这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概念,认识到家族文化的重要性;其次,这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曾国潘及其家族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巨大贡献,深化了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最后,曾国潘家书的品读,更是让我们更加虔诚地回归传统,学习曾家人那一脉的学习精神和耐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综合实力,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第四段:家书中的人物形象。

在曾国潘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作为父亲的曾国藩,伶俐严肃,是儒家传统思想的具体代表;作为儿子的曾纪泽,文弱但执着,是近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为女婿的李鸿章,冷静果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与军事家。曾国潘家书中的这些人物,不仅演绎出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更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个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令人瞩目的人物形象。

第五段:结语。

综上所述,读曾国潘家书让我们感受到了家族文化的重要性,更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家族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深远影响。曾国潘一家人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厚的财富,更是传播着几代人的家风积淀和家族理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深深地被曾家人的精神内涵所感染,也开始厚植自己的人文底蕴和人生理想,不断拓展我们自身的价值与未来。

《曾国潘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且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

座右铭。

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曾国藩原先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曾国藩硬是凭律己的毅力将烟戒绝。

读《曾国潘家书》有感作文

前段时间儿子要求买了《傅雷家书》,为了引导他从中懂得更多的道理,我也细细看了一遍。

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淳淳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傅雷对傅聪强烈的父爱,这种爱使人震撼。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每个做父母的都很爱自己的孩子,而傅雷的爱,尤为深远。傅雷通过自己的儿女来延续自己的生命,让儿女学会对社会、对祖国、对世界负起责任来。在傅雷的文字之中,他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一斑。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他从父亲的书信里得到了无尽的精神养料,好像父母仍在身边,给他力量,突破冲重重的阻力,踏上一条完美的成长道路。

《傅雷家书》都是纸上的家常话。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他无拘无束,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如山间清泉,如蓝天上的白云,如飘飞的雪花,如无瑕美玉,感情是那样的纯真和挚朴。许许多多的人生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就明白了,这也是对“言传身教”的另一种诠释吧。

曾国潘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不过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积极地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对自己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能力和素养,面对世界。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在: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己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该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可以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形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可以做官,现在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能力,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现在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悦读曾国潘家书心得体会

曾国潘是我国晚清时期的一位优秀思想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其家书《曾侯乙编》被誉为孩子们的“家庭启蒙读物”,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人文价值。在阅读《曾侯乙编》的过程中,我受益良多,深感悦读的魅力,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品读曾国潘先生的思想精华。

曾国潘的思想以封建礼教为基础,强调中学育人,注重家庭教育。在《曾侯乙编》中,曾国潘详细讲述了孩子们成长中所需的素质和品质,如诚实守信、勤劳好学、自主自立、尊重父母、热爱祖国等等。这些品质和素质贯穿了整个家书,并通过一位先贤的智慧给出了具体指导和实践方法。我深深被这些思想所感动并深深理解曾先生的缜密思考和实践方法。

第二段:读悟书中的人文思想。

《曾侯乙编》中蕴藏的不仅仅是教育、思想、品质,它还反映了当时的人文思想和文化传统。如今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曾国潘奉行的家风和教育理念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家训中所呈现的中华传统文化、明德齐家的人文思想,让我明白家庭文化的重要和人类文明的根基。

第三段:细品书中的故事情节。

《曾侯乙编》中不乏许多精彩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能给人一种生动的感受,它们不仅可以教导我们一些事情,还能够启发我们的眼界。特别是在克制自己情感方面,进行勇敢反思、反省是相当有益的。当我们读到刻画曾文正和他弟弟的故事时,我们可以想到家庭的早期成长经历,通过这些故事,我们的家庭成员不仅可以互相交流学习,而且还能享受到愉悦的时光。

第四段:悦读的感受与体验。

阅读《曾侯乙编》是一种美好的体验,那种被文字包围的感觉让我们不断产生好奇心并着手深入阅读。无论是文字运用、故事情节还是语言的表达,这一切都引领我们进入以不同人物的角度观察思考的不可思议世界。当我们那样沉浸在书卷中时,我们就会收获到一种幸福的感觉,它让我们沉醉,感到心旷神怡。

第五段:书籍的实用价值与美感价值。

《曾侯乙编》充溢了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这种价值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那种由书籍得到的美感却是让我们难以凝聚成词的,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变化的豁达心境、升华的智慧与穹廬。在我读完《曾侯乙编》之后,我发现自己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书中的思想以及贯穿其中的情感纠葛都飘散着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我很难言状,但无疑是一种特殊的心灵体验。

总之,在读完《曾侯乙编》之后,我感到很多想法和体验都带给了我非常宝贵的启示。在这个超高速发展的世界中,这本书是备受推崇的一本文化经典。我衷心地希望,我们能够向曾国潘先生的教育理念学习,有所感悟,因而找到自己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成功而又有自我价值的人。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曾国藩是中国历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内容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小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而延续生命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己。

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己,读书人劳心养活自己,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

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一定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己。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中国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政治腐败,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后来自学成才,成为中国近代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己也是经常借钱度日,但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认为是自己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平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小心,为了自己的仕途经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己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难的情况下资助亲戚,而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小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曾国潘家书读后感

近年来,《曾国藩》这部书和“经商必学胡雪岩,从政必看曾国藩”这句话备受推崇,起初自己并不理解,因为自学生时期脑海里曾国藩的形象就是“卖国贼”、“刽子手”、“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但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拜他为师,毛**甚至说“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使我产生了进一步了解曾国藩这个人的兴趣和欲望。当自己拜读了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又读了部分曾国藩家书后,确实认识和感悟颇多。曾国藩从一个平常的农家子弟成为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他的一生实现了无数知识分子望洋兴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有的读者从五个方面去评判曾国藩,我认为比较客观。

时势造英雄。晚清70多年是一段动荡、颠簸、封建与共和斗争、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历史,也是中华近代苦难历史的开端。皇朝暗淡、官场腐化,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农民起义。在这种背景下,历史给有准备、有才能的人一个很大的舞台,是一个不拘一格出人才的时代。曾国藩没有因为眼前的混乱和衰败而退缩,没有简单的像一般读书人感慨自己生在乱世,而是勇于融入历史洪流。

坚持就是胜利。曾国藩从湖南起兵,屡战屡败,二度因战败,自己觉得没有脸面投江自杀,数次被敌围困准备殉国,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在曾国藩建湘勇之初,在湖南和江西的官场上屡屡被排挤、压榨和指责,他忍辱负重,坚持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不改初衷,并利用各种手段为自己创造更大的空间。他自知太平天国不是被他灭掉,而是因为太平天国自身的内讧气数已尽,他的胜利来源于坚持。他在大战略上的坚持,反映出他卓有远见;在为人处事、生活细节上的坚持,更反映出他坚持原则。他一生官拜高位,屡立奇功,但生活很简朴,坚持喝家乡的绿茶,坚持使用简陋的木箱。他这种简朴,不是做样子给外人看,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修炼。在战争动荡时期,他还坚持修订古文,写文章勉励部下,写信告诫家人如何读书立身,数十年坚持写日记。这种细节的坚持,造就他内心的坚定和平和。

悦读曾国潘家书心得体会

读书是一种享受。每一本好书,都能启迪我们的思维,拓宽我们的视野。悦读曾国潘家书,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心灵的陶冶。我有幸读到了曾国潘家书《千字文》和《百家姓》,这两本书,使我更加了解汉字的含义,让我更加了解祖先们的风貌和事业。下面,我将就这两本书给大家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千字文》读后感。

曾国潘家书《千字文》是一本典型的绝妙之作。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汉字之美,文化之源。这本书通过一个接一个的汉字,串联起了汉字文化的进阶。在这本书中,汉字并不单纯是一种文字的工具,而是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读这本书,不仅仅是现象和字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文化背景。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汉字优美的曲线和清晰的笔划,更是体验到了文化地演变和内涵的极大丰富性。

第三段:《百家姓》读后感。

《百家姓》是曾国潘家书里的另一本经典之作。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人物的姓氏和其起源。读这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姓氏这个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每个姓氏都体现着一个家族的传承和血脉的延续。而这些家族和血脉中又蕴含着多彩的人文历史,在这样的背景下,姓氏的变迁和延续也更显珍贵和深远。读这本书,虽然并没有因此改变我的姓氏,但它让我对姓氏的认识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曾国潘家书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广度和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文化传承和国粹的珍贵性。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有文化自信才能有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悦读曾国潘家书不仅仅是体验和品味书本中的汉字和文字,也是理解和挖掘中国文化,融入和感悟华夏精神。这本书也启示我,文化的力量和内涵是不可批判的,正是依托于精神的传承,才让文化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第五段:结语。

曾国潘家书《千字文》和《百家姓》,是一种荡气回肠的感受。作者用自己的笔触重塑了中国文化的深入底蕴。阅读这本书,让我重温了汉字文化的源流,也扩大了我的文化视野。我会继续阅读,继续品味,深入挖掘书中所蕴含的极深内涵。悦读曾国潘家书,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艺术,让我从中体会到文化的力量和内在的美丽。

曾国潘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着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潘家书读后感

选读《曾国藩家书》一书,原本很是偶然,做为单位里一名通讯员,主管要求自由选读一本有关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书籍,并写出读后感。徘徊间,好友许君参与的一次写作大赛得了二等奖,奖品是价值300元的文学书籍,他向我推荐了其中的这本由吉林出版社出版、中国读书网鼎力推荐的《曾国藩家书》。家书?还是那种古文式的(好在有白话译文),按照很多时髦同学的标准来看,家书嘛,没什么刻意复杂的行文结构,也没有现代感的写作文字技巧,平平淡淡到白开水地步的166封家信(精选出的经典部分)而已。可是,可是当我耐性的读完,没有哪一回读完一本书有如此的感怀,且又有如此的语塞,在名家着作面前,自己的文字的力量显得十分孱弱,怎样下笔写这篇读后感呢?实际上,抛开曾国藩从小发愤苦学,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1846年充文渊阁直学士,次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10年之中连升10级官至二品,誉为晚清第一重臣,一部家书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乃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的历史背景不谈;或者抛开《曾国藩家书》中与父辈与诸弟所谈的立志、勤劳、俭朴、修身、治军、做官为政等等书信也不谈;就论《曾国藩家书》中的教子弟的读书做文之法;就论曾国藩读过的浩如烟海的书之经历,让我肃然起敬!为什么我不能够熟练地遣词造句,运用典故?为什么我写不出的优秀的文章,文字呆板?根源呢?读书少,不学习,贪婪,投机。曾国藩努力读书的严肃足以令性喜热烈漂浮的我凛凛然。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我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该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可以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短信,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现在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曾经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曾经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文明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现在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可以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该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美好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1.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2.禁大言以务实。

3.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4.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5.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6.智慧愈苦而愈明。

7.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8.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9.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10.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11.心至苦,事至盛也。

12.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13.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14.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15.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1.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当直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误乃事。

2.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3.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4.遇疾恶太严之人,不可轻意在他前道人短处,此便是浇油入火,其害与助恶一般。

5.处事当务详慎,不可尽兴燥脾。凡饮食举动言语笔墨,尽兴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无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杀身,终至杀身而有余也。

6.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7.善自是士人常事,今乃邀身后福报,若市道,吾实耻之。

8.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9.人有过喜谈之,存一恕心者少。己有过恶,闻之漫无悔心者多。若以恕己之心恕人,是谓大公,以责人之心责己,是谓大勇。

10.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1.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12.非望之福,祸必继之。急当恐惧修省,多行善事,若一骄则不可救矣。

13.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

14.恭而无礼,遇君子固所深恶,即小人亦未尝不非笑之,枉自卑诌耳。

15.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16.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17.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18.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每将智人说得极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极易。二者皆从不忠不恕生出。

19.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20.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

21.见面前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所独觉也。

22.规模先要个极大,意思先要个安闲。古之人先约而丰人,故群下乐为之用而所得常倍。徐思而审处,故己不劳而事极精详。褊急二字,处事之古碍也。

23.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余乐。若尽煞分数做去,必有后悔。处人亦然,施在我有余之恩,则可以广听。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好。

24.天物愚者真,智者伪;愚者完,智者丧。

25.委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

26.既不俗为小人,即不勉为君子。欲又不能,志不立故也。

27.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

28.才下手便想到究竟处。

29.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30.觅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视之而不见。他日无事于觅也,乃得之。非物有趋避,目眩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从容,而失之急遽。

31.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

32.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33.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者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盘庚迁殷,武伐纣,三令五申,犹恐弗从。盖恒情多隐于远识,小人不便于己私,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34.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35.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36.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

37.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38.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39.见人耳语,不可窃听。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议我短长,闻之未免动意,且使其人惭愧无地自容矣。

40.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1.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2.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3.轻信人不一定多疑,而多疑的人每易轻信。

4.阴,小人者。阳,君子也。进君子而退小人,燮理之能事毕矣。

5.嘲戏人自事恶事,尤不可入一二壮语,入壮语则戏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6.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尝责报也。纵遇险徒,止付一笑。

7.有一种人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有一种人以毛举细故市精明名,皆偏也。圣人之厚宽,不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

8.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9.术字亦有不可少处,但必不得已而后用。专意利人而用,谓之圣贤。可不必用而用,专意利己而用,谓之奸雄。

10.君子与小人斗,小人必胜。在君子惟有守正以俟命而已。固不可惧祸而误入小人之党,亦不可恃为君子而有与小人角胜之心。

读《曾国潘家书》有感心得

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日,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蒋介石、袁世凯、梁启超等在中华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寒假,我怀着崇敬的心境,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触颇深。

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战胜失败的呢?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

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应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必须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能够简便越过。

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期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读《曾国潘家书》有感心得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曾国藩家书》主要是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评价曾国藩,“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读完所有家书,对我个人触动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01、学习其养生之道。

曾国藩重视养身益寿之道,在许多书信中提到“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节劳、节欲、节饮食”,正是由于他对养生之道的重视,才有了强健的体魄,使在身体上能够保证其南征北战和几十年担当国家栋梁之大任。

02、学习其读书方法。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读书要树立一个目标,通过广泛读书、坚持不断地读书,才能够取得成功。

03、学习其治军之道。

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诸多的书信所谈,非政即军。对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04、学习其为人之道。

《曾国藩家书》通篇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例如,在写给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语重心长的叮嘱、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1.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2.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3.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4.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5.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6.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7.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8.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9.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10.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11.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12.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3.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14.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15.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16.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17.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18.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19.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20.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1.“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

2.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3.希望同事们都能功成名就,曾的立身处世之道由此可以览见。

4.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5.时贤一石雨水;古法二祖六宗。

6.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自苦中来。

7.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8.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9.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10.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

11.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12.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13.酿五百斛酒,读三十年书,于愿足矣;制千丈夫裘,营万间广厦,何日能之。

14.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15.莫苦悔已往愆尤,但求此日行为无惭神鬼;休预怕后来灾祸,只要暮年心气感召吉祥。

16.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寮友行修立名,方尽我心。

17.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18.放眼瀛台小;置身天地孤。

19.长短不吹江月落;高楼遥吸海云来。

20.微雨晴时看鹤舞;小窗幽处听蜂衙。

21.长笛不吹山月落;高楼遥吸海云来。

22.消磨岁月书千卷;啸傲乾坤酒一樽。

23.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24.百战山河,剩此楼头烟树;九天珠玉,吹成水面文章。

25.万里神通,渡海遥分功德水;六朝都会,环山长护吉祥云。

26.五夜楼船,曾上孤亭听鼓角;一樽浊酒,重来此处看湖山。

27.千顷太湖,鸥与陶朱同泛宅;二分明月,鹤随何逊共移家。

28.两点金焦,劫后山容申旧好;万家食货,舟中水调似承平。

29.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30.善果证前因,愿斯世无灾无害;拈花参妙谛,惟神功能发能收。

31.荆楚九歌,客中聊作枌榆社;江山六代,劫后重闻雅颂声。

32.巨石咽江声,长鸣今古英雄恨;崇祠彰战绩,永奠湖湘子弟魂。

33.一心履薄临深,畏天之鉴畏神之格;两眼沐日浴月,由静而明由敬而强。

34.莲香入座清,笔底当描成这般花样;湖水连天静,眼前可悟到斯道源头。

35.纶綍褒崇迈古今,生而旗常,殁而俎豆;忠诚浩气塞天地,下为河岳,上为日星。

36.涟水湘山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

37.地仍虎踞龙蟠,洗涤江山,重开宾馆;人似澧兰沅芷,招邀同贤,同证乡关。

38.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斯民当火热水深之后,赖良吏默挽天心。

39.圣代褒崇迈古今,生而旗常,殁而俎豆;忠臣精气塞天地,下为河岳,上为日星。

40.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

曾国潘全传读后感作文2

闲来无事,喜欢读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全传》,昨天临睡觉时读到这段文字:静思细虑,古今亿百年无有穷其,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着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一百年多年前就是有这样的一个人物,他治学严谨,懂得退让,家教严厉,由于在其的感染下,曾家后世一百多年里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以自己的才学、人格和一部《曾国藩家书》被喻为“万古完人”,还是毛泽东和蒋介石推崇的人……但他在阶级斗争时,也曾被贬低过,是地主阶级的形象代言人,参加剿灭天平天国的农民起义。

其实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时代的产物,盖棺定论,我们没有必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诋毁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如果换着我们去生活在那个时代,也一定会身不由己。因为时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怎样,但其治学、为官、家教还是让我十分侧面的。我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当官必读曾国藩,经商必学胡雪岩。我认为:一个人一生能被后世有这样的点评,足以。

曾国藩相人识人的语句,我感觉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如观人: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1.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

2.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3.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4.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5.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6.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7.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8.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9.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10.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11.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12.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13.天下有三门,繇于情欲,入自禽门;繇于礼义,入自人门;繇于独智,入自圣门。

14.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

15.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愿后世之毁誉,是有待于外也。

16.改过则长善矣,甘贫则足用矣。

17.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谓之廉。

18.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19.小人其心,君子其饰,名是而实非,其天下之大害乎?

20.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21.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22.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23.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24.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25.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26.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礼》所称无文不行。

27.向人说贫,人必不信,徒增嗤笑耳。且人即我信,何救于贫,哓哓者可厌也。

28.凡人皆不可侮,无用人尤不可侮。

29.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30.闻人之善而疑,闻人之恶而信,其人生平必有恶而无善。故不知世间复有作善之人也,若夫造作全傅会以诬善良,鬼神必殛之。

31.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32.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多一分享用,减一分志气。

33.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34.名节至大,不可妄交非类。

35.乱世之名,以少取为贵。

36.外重者内轻,故保富贵而丧名。节内重者外轻,故守道德而乐贫贱。

37.宁可忍耐而死,不可向利而生。

38.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兴,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

39.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皆自己真实受用处。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40.世不若不求利,即无害。若不求福,即无祸。

曾国潘全传读后感作文2

一晃儿多年过去,再听到这个名字却是在去年参加的一次培训课堂上,一个台湾讲师对他很推崇,并向我们强力推荐《冰鉴》这本书。众所周知,曾国藩长于识人、选人、用人,《冰鉴》这本书写的就是他看相的学问。《论语别裁》一书中曾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曾国藩德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彼时,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对面相之术也很好奇,当时,还很郑重地抄下了这个口诀,并画下了那幅巨大的面谱,但从此就搁置一边,再没掀开。

最近看到曾国藩的名字,就是前两周去附近的图书馆借书,恰看到书架上有这本传记,一时好奇,借了回家,想看看曾国藩在他的侄儿笔下到底会是怎样一个人。

这本书用了两天读完,感觉还不错,材料翔实,立论客观,让我对曾国藩的认识也渐渐有了一点概念。本书初以《曾国藩之生平与事业》问世于1935年,一时洛阳纸贵。作者系曾国藩的侄子,所以全文写作多是简化文言文,读起来有些费劲,有些章节内容多有重复,脉络不够清晰,文学观赏性不够强,但作为一本研读历史的素材来看,已是绰绰有余。最可贵的是本书编选了曾国藩的若干诗文、笔记、书信,与正文相呼应,可以了解到真正的曾国藩,但前提是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对于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但在本书里,作者立场鲜明:曾国藩是清朝的中兴之臣,正是因为他成功的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才得以使清朝又延续了60年寿命,中国没有提早分崩离析。

而近代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评价早已从教科书上一边倒的积极褒扬转为较客观的历史评价,太平天国起义虽然是一次大型的农民起义运动,但是它并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之上,从洪秀全入住南京后给后宫嫔妃立下的“十不准”就能看出其与腐朽的清朝统治政权没什么区别;另外太平天国不加分析地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较量,与其说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镇压,不如说是两者迥然不同的政治思想之间的一次较量,因为曾国藩是铁杆的儒教卫道士,而洪秀全拥护的则是_____,宗教这个东西是最具有排他性的。书里曾提及“记得有一位日本学者说起,曾国藩和天平天国的战争,是一幕东方的宗教战争,这话实在有几分可信。”

历史这个东西是最讲不清的,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种历史,这里就不纠缠于曾国藩的历史功过了,只谈一点,我对曾国藩本人的印象。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1.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2.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3.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4.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5.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6.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7.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8.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9.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10.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11.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12.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13.无好小利。

14.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15.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1.终身让人道,从不失寸步。

2.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

3.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

4.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5.气为心害,养心当先制气。

6.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7.尖酸语最易传布,正经话却无人称说,即此可知世道恶薄。

8.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9.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10.清淡者,崇德之基也。忧勤者,建业之本也。古珲无富贵之圣贤,无宴逸之豪杰。

相关推荐

  • 曾国藩读后感大全(20篇)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增进我们与作家、与作品的互动,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深的体验和共鸣。在以下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读者对于不同类型书籍的不同解读和思考。从小至今读过的

  • 国学论语读后感(精选23篇)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被作者的笔触和思想所感染,读后感就是把这种感染和思考转化为文字的一种方式。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

  • 读曾国藩的家书心得(精选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曾国藩,一位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风云人物,其所

  •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优质21篇)

    借助写读书心得,可以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娓娓道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读书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初读曾国藩,观其一生成就分为

  • 国家大事读后感(精选15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经历一次与作者的心灵碰撞,感受到思想与思想之间的交流和共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实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和

  • 彼得潘读后感二年级(精选18篇)

    读后感是读者通过阅读书籍或文章之后,对其中内容、结构、思想等方面所做的个人感悟和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启发。

  •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模板16篇)

    读后感是我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阅读后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思考。以下是一些经典读后感的摘录,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看了《曾国藩》后,实际上已找到了答案,曾国藩就是一

  • 曾国潘家书读后感(精选23篇)

    读后感是对作者心灵的疗愈和赞颂,它承载了我们对文学艺术无尽的喜爱和追求,也能够成为我们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和回响。小编找到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与大家分享,供大

  •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实用19篇)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人物、情节和故事情感的表达和思考。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提供一些参考。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

  • 彼得潘书读后感(通用16篇)

    读后感是对于一本书的整体理解和个人感悟的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籍的内涵和意义。下面是一些别具一格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创作激情和独特思维。

  •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精选23篇)

    读完之后,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目标。3.这些范文中的语言表达准确、精彩,展现出作者的思维深度和文笔功底。说到易中天,我是挺喜欢看他的书的。早先

  • 家国天下读后感(精选20篇)

    读后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思想的延伸。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值得一读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漫长的暑假,大家都要读书。然

  • 曾国藩读后感(模板18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后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个人感受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参考。寒假里,我读了《曾国藩

  • 读曾国藩的家书心得(优秀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提炼出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借鉴。曾国藩为什么这

  •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热门18篇)

    阅读是一种思考的源泉,而读书心得是我们将这些思考整理并记录下来的一种方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以下的读书心得范文,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 曾国藩家书的论文(精选19篇)

    范文是学习写作的有力助手,通过模仿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范文是指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主题下已经成型且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它可以作为写作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