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心得体会(优质1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概括自己的收获和成长。下面是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心得体会的灵感。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该书是由美国著名的被誉为“现代课程之父”的教育作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在课程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认为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都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学校应力求达到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教学好这些学习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该书主要是提出了研究以上问题的一些方法,但并不试图解答,因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而言,答案都将是不同的。本书虽没有回答问题,却阐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由此构成的一种基本原理,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

一、现代课程典范――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于1949年发表了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研究范式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此书的影响,从瑞典学者胡森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评论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因此,学界往往把此书看作“达到了课程编制纪元的顶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二十世纪初,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强调彻底的实际效用。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工厂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运动,很快作出反应,把它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竞相仿效,并把这种“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继而又把它推衍到课程领域本身,把企业会计原理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目中。这样,学校课程的核心――学科也围绕“效率”这个轨道运转,效率等同于科学,这些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泰勒,结合课程实践活动,形成了泰勒的课程原理。

围绕这四个问题,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制订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需要认真考虑来自学生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以选择大量适当的目标,再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进行筛选或过滤。当目标确定后,需要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是每一个教育目标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以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

2、选择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并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学生与环境中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的任务则是通过构建情境来控制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泰勒认为,为了使学习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使它们起相互强化的作用,并提出了三项主要准则: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整合性(intergration)。

其中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课程要素;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续经验要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整合性是指协调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4、评价结果。泰勒认为,以上过程中已经具有了中介或初期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较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走向所期望的那种结果。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凡是能获得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是合适的评价方法。

二、对泰勒课程理论的评价。

1、泰勒的突出贡献无疑在于他创造性地以“教育目标”为核心,构建了课程与教学原理的体系。但是,由于泰勒课程编制过程的直线性性质,使得课程目标与实施和评价方法脱离开来,因为评价涉及的仅仅是成功与否,而不涉及目标的适应性问题。而且目标是预先精心设计选择的,它往往被提升而超越于或外在于教育过程本身。由于学校课程过分局限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致曲解了目标设定、意义构建和有目的规划:一是假设个体发展规划技能是通过被动地接受或模仿他人的计划,而忽略了主体积极参与规划过程来接受和发现知识的建构意义;二是假设建立于秩序稳定基础上的宇宙观,忽略了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课程大纲或课程规划时应采用一种一般的、宽泛的,多少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方式,来构建一种无限地受到情境影响的,因此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应性的方式。其中转化这一概念是课程的核心,即转化课程材料、过程、思想和参与者,这意味着鼓励、要求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

2、对于泰勒原理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根据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泰勒原理体现了一种外在的控制观,即把教师的控制作为扭转局面的外在强加力,由此确定了教师的外在权威角色。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控制和权威是内在养成的而不是外在强加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权威和控制的概念是必要的,教师的角色应由他人价值的强加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其作用也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程序、方法论和价值的问题,不再以脱离实际生活的抽象来界定,而成为涉及学生、教师和地方规范与传统的地方决策。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而是要求保持对权威的怀疑,与教师共同探究,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建议的涵义,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各自内在的理解。与教师外在控制和权威角色相联系的是知识的旁观者理论,即现实是外在于我们、需要用某些方法予以发现的。泰勒理论模式强调陈述目标和经验的精确性,以及对这些目标和经验进行评价的、设计的精确性,都体现了对这种观点的认同。在形而上的水平上,这种观念的基本假设是观察和思想的精确性是进入外在于我们个人经验而被视为“真正知识”领域的敲门砖。泰勒用秒表精确地计算施米特操作的步骤和他完成每个任务的时间,强调教师通过要求学生“注意”、“仔细听”、“认真观察”以达到精确性,这种理论基础就是假设学生与知识之间是旁观者,知识被假定在那里,而学生则是准备按照传递的方式接受知识的人。这种观点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者的强烈批判。他们认为,知识的旁观者理论支持的是一种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在课堂则是追求一种分析的、说明的教学方式以获得精确性,但另外一种互为补充的方式――隐喻的、描述的、存在主义的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话和构建的基础。作为教师,需要把这种相互作用引入到课程建构中。

3、在课程评价上,后现代主义者并不对课程评价表现出关注。

在他们看来,评价总是与等级相联系的。而从本质上说,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化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核心的作用,但并不是排外的评价者。评价是共同进行的,是作为“做一批评一做一批评”这一循环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三、总结。

泰勒原理自产生之日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理性主义至上思想的发展,泰勒原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只有批判地接受才能制定更合理的课程模式。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这本书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所著。在书上他给出了很多这样的说明:“为了能透彻了解从学生兴趣与需要的资料中,获得教育目标的各种解释以及所涉及的种种困难,我建议你记下你所熟悉的一些学生团体的有关资料,并尽可能全面地阐释一组有关他们兴趣与需要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隐含的教育目标写下来。”这就像是一个教育专家,坐在你的对面,和你侃侃而谈,告诉你如何在实际上操作你的课程,告诉你他的原理能有多大的生命力。泰勒在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如何评价?并没有直接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向阅读本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生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技能,才能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很多时候,一个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差别很大,有的学习很好、能力很强,有的对学习一窍不通、能力很弱。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等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味的教给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探究。教师应该多开展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知识。

我们的教学训练,几乎总是用不断的重复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技巧,用这样的思路教育学生,结果他们脑子里就会装满“知识”,但缺乏思考能力,久而久之甚至会失去思考的习惯。平时教学中学生遇到不会的题总是希望老师告诉自己“怎么办”,然后他记住,然后他就去做,至于为什么、该这么办,他往往不予追究。毛泽东早就说过,要把精力集中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注意力转移到思维能力培养上来,教育才算走上了正轨。

教育者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能学会,不要以为教育万能。无知者无畏。缺乏心理学知识的教师,不管学生具体情况,幻想只要自己“严格要求”,就什么都能“要求”出来,结果当然是碰一大堆钉子,搞得满心沮丧,或者满腔愤怒。所以我们应该找个时间静下心来,把自己对学生的希望一条条具体写出来,然后冷静地审视它们,看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只是主观幻想,属于“不可能达到的教育目的”。一定要搞清哪些变化可以通过学习产生,哪些则不能。高中的教师和学生家长还经常强调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事实是高中生早已形成了自己一套学习习惯,高中老师能对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做某些微调,就已经不错了。教师必须清醒而明智。清醒才能少做无用功,明智才能把钢使在刀刃上。

该书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学习和思索,有时间我一定再细细回味,将学到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运用到工作教学中。不做简单重复的教书匠,为能成为一位教育者而努力奋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摘要]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并从当代文化哲学的视角阐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它针对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等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价值的整合”和“课程研制的整合”等四条基本原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的课题,第一层面的第一类课题是,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其实质就是课程信息化,它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专家们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立场上所特别关注的问题,追求的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单向整合,第一层面的第二类课题是,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其实质是信息技术课程化,它是课程专家们站在课程变迁创新立场上所格外重视的问题,追求的是“课题一信息技术”的单向整合,第二层面的课题则是,怎样在信息技术与言归于好程互动在双向整合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实质是建构信息文化背景里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它是人们立足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同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上所深入探究的问题,追求的是以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情境中人的学习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

实际上和实质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既包涵了“信息技术――“课程”和“课程”――“信息技术”的两种单向整合,双追求一种深化和提高,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已经分别就“信息文化――课程”的整合和“课程――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探讨,分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为人们深入挖掘,探讨和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课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面对这一课题,人们需要首先在更深的层次上探明两个基本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有哪些基本原理?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当代文化哲学的视角,对这两个基本问题发表一管之见,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定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情境中一种具体的活动,必然有来自历史的,社会的个的各现实的规定性。

1、来自历史的规定性。

[1][2][3]。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0世纪20、30年代,一场席卷美国,波及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对美国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失业率剧增,致使大多数中学生毕业无法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少数进入大学的学生当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读了一年之后就退学了。因此,如何改进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以缓和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成了当时美国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寻找帮助学校走出绝境的途径,美国进步教育协会率先发起了一项著名的“八年研究”,泰勒作为评价委员会的领导,提出了一系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并于1949年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为书名公开出版发行。其中指出了教育目标、课程设计和评价过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孕育了教育评价领域,又为现代课程理论奠定了基础,这本书被看作是“课程研究的范式”,泰勒也由此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围绕着四个中心问题运转的。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的话,就必须回答以下这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呢?

我们可以把这四个问题看作是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目标;

(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结果。

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泰勒的课程原理就是围绕确定目标这个中心问题展开论述的。泰勒认为,与其说是制定目标,还不如说是选择目标。而要对教育目标的抉择做出明智的判断,必须有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的建议。

笔者认为,泰勒把这三个方面作为确定课程目标的来源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学生的研究的必要性。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体的能动性,所以,如果想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对学生的研究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的必要性。学生个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的发展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在确定教育目标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是必要的。

对学科专家的建议的研究的必要性。学科专家都是自己学科领域的资深学者,他们应该能够根据这门学科的训练方法和内容等,指出这门学科能对其他人作出哪些可能的贡献,因此,在确定教育目标时,对学科专家的建议进行研究是必要也必须的。

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稍有不慎,就很可能会把重心偏向其中一个,这样的话还是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在选择教育目标的来源时,把重心偏向对儿童的研究上,则很可能会导致课程编制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这就有重蹈杜威经验主义课程理论的覆辙。再之,如果在选择教育目标时,偏重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则很可能把学生引向社会改造方面,这样的话,则又与布拉梅尔德等人的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如出一辙了。同样,如果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对学科专家的建议过分注重的话,就可能使教育目标过于专门化和专业化,这样就使课程内容偏重学科知识,从而使课程偏向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趋向。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泰勒提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本身是合理的,但是,他并没有就如何看待处理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作出详细论述,并且,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要想准确把握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也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偏重其中任何一方,都可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或者会重蹈历史覆辙。所以,在选择确定教育目标时,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个问题需上升到学术层面上来进行研究实践,我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够合理解决这个问题的,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商榷。

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如何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关于如何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泰勒也作了深入地分析,他认为,“学习经验”这个术语,不等同于一门学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各种活动。而是指学习者与他对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质上,学习是通过学习者所具有的经验而发生的,就是说,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对他所处的环境作出反应而产生的。经验涉及学生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一定义意味着: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但也不轻视教师的责任,教师控制学习经验的方法,是通过构建情景――的方式来控制环境。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即使外部条件看来是相同的,但是同班的每一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经验,这就把相当大的责任放在教师身上:教师要构建多方面的情景,以便提供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有重要意义的经验。这样,选择教育经验的问题,是一个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有可能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为构建将会在学生内部引发或产生所期望的那些学习经验的情境的问题。

但是,笔者认为他轻视了在选择经验时教育工作者构建学习情景的可操作性问题。因为既然泰勒已经承认“学习经验”是学习者与他对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是行为的主体,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泰勒也曾提到:每一个学生可能具有不同的经验,因此需要教师构建多方面的学习情境。问题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所处的环境,并且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技能都有很大差异,因此,他们形成的学习经验也会千差万别,只有学习者自己才可能真正知道经验的结果,教育工作者要想真正理解学生的这种学习经验的结果,并没有理论上描述得那么简单,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导致课程编制者选择的学习经验,并非在完全意义上是学生学习经验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在当今我国的现实教育情境中,绝大部分班级里都有几十名学生,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想要完全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学生的行为变化,更不是简简单单就可能实现的事情。也就是说,要想构建预期的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经验的学习情境,其可操作性是不那么大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可能导致课程内容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当今的教育情境中,要想更合理的处理这个问题,笔者个人认为需要我们在班级组织方面下工夫,班级规模相对减小的情况下,构建学习情境的可操作性会相对增大。

纵观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课程编制的典范,有很多值得我们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借鉴的地方。泰勒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是无可否认的,它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作为当代课程理论的典范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作为半个世纪前的产物,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使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近期读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导言中泰勒即指出本书旨在阐明一种“视导、分析、以及诠释一个教育机构所提供的课程及教学方案”的基本原理。上述问题,会因教育阶段及学校性质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本书是对可回答这些问题的一些程序加以说明,进而探讨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层次,因此教育目标是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只有确定了教育目标,我们才能实施教学,教书育人,服务社会。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对教育目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育目标是根据以选择教材、列举内容、发展教学流程以及准备测验与考试的标准。学校在计划任何课程方案时,对于每一种来源皆应予以适当的考虑。

教育目标代表教育机构想在学习者身上引起的种种行为变化,包括思考与情感。而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正是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之一。教师可运用“观察法”、“晤谈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及“成长档案袋”等方法来研究学习者的需要与兴趣。

从研究“当代社会生活”寻找教育目标更具意义。分析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之一便是将生活分成:

(1)健康生活。

(2)家庭生活。

(3)休闲生活。

(4)职业生活。

(5)宗教生活。

(6)消费(经济)生活?

(7)公民生活,以此作为确认教育目标的凭据。

这是一般学校和大学最常用的目标来源,学校和大学的教科书通常由学科专家撰写,而其内容大致反映学科专家的观点。很多人批评学科专家所订定的教育目标太专门,不适合于大多数的学生。如何帮助那些不想成为学科专家的年轻学生,“进步主义教育学会”的中等学校课程委员会,则是列出学科领域的主要概念,并指出可作为一般教育目标的途径。

目标的获得正如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一般,是需要时间的,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我们所选择的目标的数量,应该是以我们拥有的时间内,能够实际达成的为限度,并且要能确保我们所选的,的确是重要的目标。为了选择一些少数具有高度重要性及一致性的目标,我们必须对于已经搜集到的不同类型目标做一番选择的功夫,将不重要及相互矛盾的目标去除。“哲学”及“学习心理学”正是两道重要的过滤网。

学校所选择的教育哲学与社会哲学是选择教育目标的第一道过滤网。我们可以依据学校办学的宗旨或其所蕴含的价值,从一系列的目标中,找出与价值系统具有高度符合性的目标。泰勒认为一套有效标准可用于检查每个建议的目标,而且可以注意到目标与哲学立场的关系是否一致,如果与学校哲学立场一致,就可以列为暂定的目标。

学习心理学是选择教育目标的第二道过滤网。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可使我们判别,对某一特定的年龄阶段,哪些目标是可以达成的,哪些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达成,或者几乎没有达成的可能。每一种学习心理学不仅包括各种具体的、确切的新发现,同时还包含了一种统一而完整的学习理论。

叙写目标的方式,是以“指出欲使其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行为,以及该行为所将运作的生活内容或领域”的形式予以表达。即,任何一个目标的叙写,都应包括目标的“行为”及“内容”两方面。例如,“能清楚而有条理地写出社会学科计划的报告”,此一目标,指出有待发展的行为——即写出清楚而有条理的报告,并且也指出了报告所拟处理的生活领域——社会学科。泰勒也主张运用双向分析表以便更简明地表达目标的分析和叙写。在双向分析表中,同时指出行为及内容层面,可提供令人满意的目标构造及明晰的规格标准,从而指出究竟教育任务为何。若能仅可能明确地界定预期的教育结果,那么课程设计者便等于拥有了一套最有用的效标,可供其选择内容、建议学习活动以及决定采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教育目标的学习,我对教育事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教育目标的制定应该因人而异,因地域差异而已,实事求是,不能过于僵化。这也恰恰和我们的教育方式“学为第一,教助学成”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收获。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通过整整3天在马读会的学习,我初步了解到了一些有关马克思的事迹。在第一天的辅导讲座中,钟国端老校长对我们说,他是过去一千年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他所编所写的《共产党宣言》成为了各个国家流传的经典之作,它的销量仅次于《圣经》。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是起着多么决定性的作用。

在第一阶段的最后一次课中,老师对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下面就由我在心得体会中写出我的看法。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

我觉得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就能回答出这两个问题。

首先我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

2.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

3.2016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

4.马克思主义学习总结。

5.爱国主义活动总结。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总结。

7.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总结。

8.2016清明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总结。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总结。

10.党员理想主义精神政治学习总结。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

通过以一个阶段的学习,让我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崇拜敬仰,从学习中我的得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在此我从学校,个人还有我的家庭谈马克思对我们的影响。

首先从学校和个人方面来讲。大学校园是我们中学的理想,高中的努力让我们拥有了在这美好的学校学习的机会。在这个时期我们会有目标和理想。我们有挫败感、孤独、崇拜、和缺少激情。人无志不可以立,大学生的美好年华理应在激情中实现自己的志。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我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提倡先进文化和道德,只有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才能使我们知荣辱,才能使我们在大学中努力的学习生活而不庸庸碌碌。胡锦涛主席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凝练。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真善美,作为我们明辨是非,为人形事的座右铭。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指引作用是巨大的。我们以社会主义荣辱贡作为行动指南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我们大学生是一个非常不独立的群体,这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的不独立。我们的开支几乎全来自父母和其他亲属。所以,这也就对我们的消费有了很大的限制,我们应该提倡艰苦奋斗,坚决抵制奢侈浪费。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点有非常经典的论述,那就是质变和量变的关系。任何事物发展都采取质变和量变的形式。度,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和界限,全体事物的发展都是量与质的统一,量和质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量是相互渗透的。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概念。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每每看到电视剧中落魄公子的形象,这应该给我们有些启发,对我们的行动有点指导。我们的校园里,看到的教授不是银装素裹,而最受到同学们的尊敬;教授骑自行车上课不被同学笑话,而是被我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所折服。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如果人人都奢侈浪费,不注意量入为出,毫无风险意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危险了。

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有所新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具体到们大学就是要改变我们旧的观念比如就业,提高我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不要盲目的崇拜,要有自己的新观点;在人生价值观上有些创新的思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做事情,这是我们能适应新变化,满足新要求的根本所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就是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匀所看不见的光线时,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的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的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是以我们眼睛所造成的直觉基础,这就证明人眼睛的特殊结构并不是我们认识的绝对界线”所以,大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去“动手动脚”。对于所学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实现知识的价值,才能重新和更深层次的经验和认识,从而将自己的知识掌握和更牢,以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名大学生.其次,从家庭来讲,对于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父母可以不过问。但是对于关乎孩子命运前途问题上父母可以做出自己的见解。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会不耐其烦,但是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你们的话很有用,至少作为父母的孩子和老师的学生我是这么认为的。对于父母的教训我都接受,我相信我们是有理由的。在当父母看到孩子接受了我们的观点时,我们也是高兴的。这不是一个权威在起作用,而是感到我们活出来的权威得到了别人的信服。

上面,从学校,家庭和个人方面做了阐明。虽然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作用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大学生作为学校家庭联系的枢纽,更应该处理好与我们的关系。我们要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学校制度的改进融合起来,增强自己对学校和家庭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自我反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我们能健康成长的保证,而我认为自我的反省是其中的关键。“吾日而省吾身”,“行年六十而知五十年之非”的警句和感慨都是自己我反省的结果。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道教,再到西方人的上帝,都是自我寻求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连布热津斯基也说:对主义享乐至上作为生活的指南,是构不成社会坚实的基础的。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本身就是构成自我坚实基础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样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的经典著作,以下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泰勒认为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都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学校应力求达到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教学好这些学习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该书主要是提出了研究以上问题的一些方法,但并不试图解答,因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而言,答案都将是不同的。本书虽没有回答问题,却阐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由此构成的一种基本原理,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

一、现代课程典范――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于1949年发表了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研究范式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此书的影响,从瑞典学者胡森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评论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因此,学界往往把此书看作“达到了课程编制纪元的顶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二十世纪初,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强调彻底的实际效用。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工厂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运动,很快作出反应,把它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竞相仿效,并把这种“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继而又把它推衍到课程领域本身,把企业会计原理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目中。这样,学校课程的核心――学科也围绕“效率”这个轨道运转,效率等同于科学,这些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泰勒,结合课程实践活动,形成了泰勒的课程原理。

围绕这四个问题,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制订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需要认真考虑来自学生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以选择大量适当的目标,再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进行筛选或过滤。当目标确定后,需要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是每一个教育目标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以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

2、选择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并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学生与环境中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的任务则是通过构建情境来控制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泰勒认为,为了使学习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使它们起相互强化的作用,并提出了三项主要准则: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整合性(intergration)。

其中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课程要素;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续经验要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整合性是指协调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4、评价结果。泰勒认为,以上过程中已经具有了中介或初期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较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走向所期望的那种结果。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凡是能获得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是合适的评价方法。

二、对泰勒课程理论的评价。

1、泰勒的突出贡献无疑在于他创造性地以“教育目标”为核心,构建了课程与教学原理的体系。但是,由于泰勒课程编制过程的直线性性质,使得课程目标与实施和评价方法脱离开来,因为评价涉及的仅仅是成功与否,而不涉及目标的适应性问题。而且目标是预先精心设计选择的,它往往被提升而超越于或外在于教育过程本身。由于学校课程过分局限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致曲解了目标设定、意义构建和有目的规划:一是假设个体发展规划技能是通过被动地接受或模仿他人的计划,而忽略了主体积极参与规划过程来接受和发现知识的建构意义;二是假设建立于秩序稳定基础上的宇宙观,忽略了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课程大纲或课程规划时应采用一种一般的、宽泛的,多少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方式,来构建一种无限地受到情境影响的`,因此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应性的方式。其中转化这一概念是课程的核心,即转化课程材料、过程、思想和参与者,这意味着鼓励、要求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

2、对于泰勒原理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根据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泰勒原理体现了一种外在的控制观,即把教师的控制作为扭转局面的外在强加力,由此确定了教师的外在权威角色。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控制和权威是内在养成的而不是外在强加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权威和控制的概念是必要的,教师的角色应由他人价值的强加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其作用也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程序、方法论和价值的问题,不再以脱离实际生活的抽象来界定,而成为涉及学生、教师和地方规范与传统的地方决策。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而是要求保持对权威的怀疑,与教师共同探究,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建议的涵义,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各自内在的理解。与教师外在控制和权威角色相联系的是知识的旁观者理论,即现实是外在于我们、需要用某些方法予以发现的。泰勒理论模式强调陈述目标和经验的精确性,以及对这些目标和经验进行评价的、设计的精确性,都体现了对这种观点的认同。在形而上的水平上,这种观念的基本假设是观察和思想的精确性是进入外在于我们个人经验而被视为“真正知识”领域的敲门砖。泰勒用秒表精确地计算施米特操作的步骤和他完成每个任务的时间,强调教师通过要求学生“注意”、“仔细听”、“认真观察”以达到精确性,这种理论基础就是假设学生与知识之间是旁观者,知识被假定在那里,而学生则是准备按照传递的方式接受知识的人。这种观点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者的强烈批判。他们认为,知识的旁观者理论支持的是一种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在课堂则是追求一种分析的、说明的教学方式以获得精确性,但另外一种互为补充的方式――隐喻的、描述的、存在主义的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话和构建的基础。作为教师,需要把这种相互作用引入到课程建构中。

3、在课程评价上,后现代主义者并不对课程评价表现出关注。

在他们看来,评价总是与等级相联系的。而从本质上说,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化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核心的作用,但并不是排外的评价者。评价是共同进行的,是作为“做一批评一做一批评”这一循环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三、总结。

泰勒原理自产生之日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理性主义至上思想的发展,泰勒原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只有批判地接受才能制定更合理的课程模式。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是,尽管一些学者批评泰勒原理,而他们提出的大多数建议事实上却又在遵循泰勒的模式,甚至完全不赞同泰勒原理的学者也是这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泰勒原理确实成了课程领域里的一个范式。

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评论中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因此,有人把这本书看做课程编制纪元的顶点,看做自#$*+年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虽然影响巨大,但毕竟是半个世纪前的产物。我们从泰勒对“教育”“行为目标”“学生”和“学习经验”等所下的定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美国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说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读者阅读时当可明鉴。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广大中小学教师阅读此书自会受益匪浅。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指导课程编制者所有活动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怎样获得教育目标呢,。

学校领导与教师与其说是制定目标,还不如说是选择目标。而要对教育目标的抉择作出明智的判断,必须有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对学生的研究;建议。任何单一的信息都不足以为明智地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由于学校教育的时间、能量有限,因此要把精力集中在少量非常重要的目标上,就要对选择出来的大量目标进行筛选或过滤,剔除不很重要或相互矛盾的目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是目标筛选的两个筛子,可以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确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教育目标选定以后,最好是用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方式来陈述这些目标。例如,用“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鉴赏力”“形成社会态度”“形成广泛的兴趣”这种形式陈述的目标,确实指出了希望通过教育在学生身上引起哪些变化,然而根据已知的训练迁移的结果来看,为达到如此高度概括化的目标而进行的努力,是不大可能富有成效的。仅仅论及“发展批判性思维”,不提及从事批判性思维所需要的内容和所涉及的各种问题,这是不恰当的。仅仅把“形成广泛的兴趣”作为目标,而不具体指出唤起和刺激这些兴趣的各个方面,这说明目标的阐述不够清晰。最为有效的陈述目标的形式是,明确具体地指出这种行为的内容或将要应用这类行为的生活领域。通过尽可能清晰地界说那些预期的教育结果,课程编制者对选择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和决定采取何种教学程序,便有了一套最有效的准则。事实上,也就是对实施课程设计的所有后继步骤有了一套最有效的准则。

二、如何选择可能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

教育目标确定之后,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决定提供哪些特定的教育经验。因为只有通过这些经验,才会产生学习,从而才能达到教育目标。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必然作出反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因此,坐在同一个班上的两个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经验。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是一个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有可能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构建获得所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的问题。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有助于培养兴趣等。我们可用多种学习经验达到某一目标,同一学习经验也可以用来达到多个目标。因此,设计学习经验的过程,并不是用一种机械的方法为每一个特定目标制定明确规定的学习经验。相反,这是一种比较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定用来作为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例如,在数学领域,组织的要素经常是概念和定理。各种要素犹如供编织用的线,而教学则是经过仔细编织的织物。把学习经验组织起来,以实现课程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不仅需要确定主要课程要素,而且还必须确定把这些线索编织在一起的组织原则。比如,学校课程中最常见的组织原则之一,是以年代顺序为线索。由于可行的组织原则很多,因此,在研制任何特定课程时,要考察各种可行的组织原则,并作出尝试性的决定,然后再根据实际尝试加以检验,以便了解这些原则在编制一种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课程时,究竟令人满意到怎样的程度。

四、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够使人们注意到课程的哪些方面是有效的,哪些方面是有待改进的。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然而,由于教育目标实质上是指人的行为变化,所以,评价是一个确定实际发生的行为变化程度的过程。因为要了解变化是否已经发生,必须在早期作出一次评估,再在后期作出几次评估,从而确定所发生的变化。由于评价涉及获得有关学生行为变化的证据,所以,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可提供一种适当的评价方法。评价过程是从教育目标入手的。评价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界说目标,以便了解这些目标实际上达到的程度;第二步是要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只有在目标得到确定和清晰的界说,并把学生有机会表现所期望的行为的各种情境罗列出来之后,才有可能考察现行的评价手段,以便了解这些评价手段为预期的评价目标服务得怎样。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课程设计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当编制材料和程序时,要对它们进行试验,评价它们的结果,发现它们的缺陷,提出改进的措施。也就是说,它有一个重新设计、重新编制和重新评价的过程。在这一链条中,课程与教学就能一年年地得到改进。只有用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期望有一个逐渐变得更加有效的教育计划,而不是在很大程度上凭借胡乱的判断来作为课程编制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通过以一个阶段的学习,让我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崇拜敬仰,从学习中我的得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在此我从学校,个人还有我的家庭谈马克思对我们的影响。

首先从学校和个人方面来讲。大学校园是我们中学的理想,高中的努力让我们拥有了在这美好的学校学习的机会。在这个时期我们会有目标和理想。我们有挫败感、孤独、崇拜、和缺少激情。人无志不可以立,大学生的美好年华理应在激情中实现自己的志。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我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提倡先进文化和道德,只有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才能使我们知荣辱,才能使我们在大学中努力的学习生活而不庸庸碌碌。胡锦涛主席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凝练。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真善美,作为我们明辨是非,为人形事的座右铭。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指引作用是巨大的。我们以社会主义荣辱贡作为行动指南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我们大学生是一个非常不独立的群体,这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的不独立。我们的开支几乎全来自父母和其他亲属。所以,这也就对我们的消费有了很大的限制,我们应该提倡艰苦奋斗,坚决抵制奢侈浪费。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点有非常经典的论述,那就是质变和量变的关系。任何事物发展都采取质变和量变的形式。度,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和界限,全体事物的发展都是量与质的统一,量和质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量是相互渗透的。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概念。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每每看到电视剧中落魄公子的形象,这应该给我们有些启发,对我们的行动有点指导。我们的校园里,看到的教授不是银装素裹,而最受到同学们的尊敬;教授骑自行车上课不被同学笑话,而是被我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所折服。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如果人人都奢侈浪费,不注意量入为出,毫无风险意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危险了。

当今社会竟争日趋激烈,对同学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当自自觉的培养一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有所新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具体到们大学就是要改变我们旧的观念比如就业,提高我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不要盲目的崇拜,要有自己的新观点;在人生价值观上有些创新的思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做事情,这是我们能适应新变化,满足新要求的根本所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就是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匀所看不见的光线时,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的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的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是以我们眼睛所造成的直觉基础,这就证明人眼睛的特殊结构并不是我们认识的绝对界线”所以,大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去“动手动脚”。对于所学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实现知识的价值,才能重新和更深层次的经验和认识,从而将自己的知识掌握和更牢,以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名大学生.其次,从家庭来讲,对于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父母可以不过问。但是对于关乎孩子命运前途问题上父母可以做出自己的见解。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会不耐其烦,但是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你们的话很有用,至少作为父母的孩子和老师的学生我是这么认为的。对于父母的教训我都接受,我相信我们是有理由的。在当父母看到孩子接受了我们的观点时,我们也是高兴的。这不是一个权威在起作用,而是感到我们活出来的权威得到了别人的信服。

上面,从学校,家庭和个人方面做了阐明。虽然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作用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大学生作为学校家庭联系的枢纽,更应该处理好与我们的关系。我们要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学校制度的改进融合起来,增强自己对学校和家庭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自我反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我们能健康成长的保证,而我认为自我的反省是其中的关键。“吾日而省吾身”,“行年六十而知五十年之非”的警句和感慨都是自己我反省的结果。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道教,再到西方人以上中的god,都是自我寻求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连布热津斯基也说:对主义享乐至上作为生活的指南,是构不成社会坚实的基础的。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本身就是构成自我坚实基础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样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心得体会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几条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希望能与大家分享心得体会。

首先,合理规划课程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明确的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关键。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重点。在每节课的开始,我常常会明确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目标,让他们知道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我也会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都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样化地运用教学方法。我常常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小组活动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学习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体验和情感上的交流。作为教师,我常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我也会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阳光的学习环境。

第四,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常常使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小组讨论、作业、考试、实验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同时,我也注重及时反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改进。评估是教学中的一种反馈机制,对于提高课程质量和调整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最后,不断自我提升和学习。教师是永远的学生,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我常常参加课程研讨会、教学培训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同时,我也常常与同事交流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和提高。不断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总之,课程教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在实践中,我不断总结和反思,探索出了几条基本要求,包括合理规划课程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不断自我提升和学习。这些要求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摘抄及读后感字

【笔记摘录】如果我们要制定一个教育计划并力图不断地改进它,就很有必要对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有些概念。这些目标将成为选择教学材料、勾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步骤以及准备测试和考试的标准。教育计划的方方面面确实都是实现基本教育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若想系统地、明智地研究某个教育计划,首先必须明确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读后反思】这是对制定教育目标意义的阐述。在这段阐述中,还可以看到一种关联,即教育目标和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勾勒、教学步骤形成、测试考试标准的制定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告诉我们教育目标的意义重大,也很清晰告诉我们在教育目标的统领下,我们要思考四个方面的内容。

【笔记摘录】目标归根结底是一个事关选择的问题,因而是那些学校负责的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价值判断。这样就需要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哲学来指导这些判断。

【读后反思】“教育哲学”是学科教育的上位学科。应用哲学理论来思考教育目标,是需要大量的相关研究提供信息的。基于研究信息分析的哲学思考,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渠道为教育目标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笔记摘录】进步主义者强调以研究儿童本身为重,了解他对什么感兴趣,他遇到了什么问题,他头脑里有些什么打算。进步主义者认为,这些信息能为我们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本来源。相反,要素主义者对数千年来积累的大量知识——所谓的“文化遗产”——更感兴趣,并强调这才是教育目标的根本来源。要素主义者认为,教育目标本质上是从过去的大量文化遗产中筛选出的基本知识。

【读后反思】进步主义和要素主义,这两个概念的提出对我们思考教育行为很有价值。就当下的学校教育而言,我们的很多教育理念是脱胎于“进步主义”观点的,而我们的很多教学实践,却又是“要素主义”的坚守者。理想的状态,是兼而有之。

【笔记摘录】许多社会学家及其他关心当代社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的人,从对当代社会的分析中寻找可以推演出教育目标的基本信息。他们视学校为帮助年轻人有效应对当代生活中关键问题的代理机构。如果他们能够确定这些当代问题是什么,那么学校的目标就是提供有助于人们明智处理这些当代问题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等。

教育哲学家们认为,生活中有些基本价值,主要是以教育为手段代代相传的。他们认为,从本质上讲,学校的目标应是传播由广泛的哲学研究得出的基本价值,因此,要在教育哲学中寻找能推出教育目标的基本来源。

【读后反思】这两种思考都是有价值的,都会为教育目标制定的信息来源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基于当下问题的解决,是大家非常欢迎的一种研究思路。寻找具有普适意义的路径,是着眼长时间的研究的一种路径,也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思路。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该书是由美国著名的被誉为“现代课程之父”的教育作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在课程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认为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都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学校应力求达到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教学好这些学习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该书主要是提出了研究以上问题的一些方法,但并不试图解答,因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而言,答案都将是不同的。本书虽没有回答问题,却阐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由此构成的一种基本原理,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于1949年发表了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研究范式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此书的影响,从瑞典学者胡森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评论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因此,学界往往把此书看作“达到了课程编制纪元的顶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二十世纪初,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强调彻底的实际效用。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工厂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运动,很快作出反应,把它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竞相仿效,并把这种“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继而又把它推衍到课程领域本身,把企业会计原理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目中。这样,学校课程的核心——学科也围绕“效率”这个轨道运转,效率等同于科学,这些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泰勒,结合课程实践活动,形成了泰勒的课程原理。

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制订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需要认真考虑来自学生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以选择大量适当的目标,再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进行筛选或过滤。当目标确定后,需要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是每一个教育目标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以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

2、选择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并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学生与环境中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的任务则是通过构建情境来控制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泰勒认为,为了使学习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使它们起相互强化的作用,并提出了三项主要准则: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整合性(intergration)。

其中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课程要素;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续经验要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整合性是指协调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4。评价结果。泰勒认为,以上过程中已经具有了中介或初期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较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走向所期望的那种结果。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凡是能获得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是合适的评价方法。

1、泰勒的突出贡献无疑在于他创造性地以“教育目标”为核心,构建了课程与教学原理的.体系。但是,由于泰勒课程编制过程的直线性性质,使得课程目标与实施和评价方法脱离开来,因为评价涉及的仅仅是成功与否,而不涉及目标的适应性问题。而且目标是预先精心设计选择的,它往往被提升而超越于或外在于教育过程本身。由于学校课程过分局限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致曲解了目标设定、意义构建和有目的规划:一是假设个体发展规划技能是通过被动地接受或模仿他人的计划,而忽略了主体积极参与规划过程来接受和发现知识的建构意义;二是假设建立于秩序稳定基础上的宇宙观,忽略了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课程大纲或课程规划时应采用一种一般的、宽泛的,多少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方式,来构建一种无限地受到情境影响的,因此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应性的方式。其中转化这一概念是课程的核心,即转化课程材料、过程、思想和参与者,这意味着鼓励、要求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

2、对于泰勒原理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根据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泰勒原理体现了一种外在的控制观,即把教师的控制作为扭转局面的外在强加力,由此确定了教师的外在权威角色。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控制和权威是内在养成的而不是外在强加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权威和控制的概念是必要的,教师的角色应由他人价值的强加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其作用也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程序、方法论和价值的问题,不再以脱离实际生活的抽象来界定,而成为涉及学生、教师和地方规范与传统的地方决策。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而是要求保持对权威的怀疑,与教师共同探究,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建议的涵义,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各自内在的理解。与教师外在控制和权威角色相联系的是知识的旁观者理论,即现实是外在于我们、需要用某些方法予以发现的。泰勒理论模式强调陈述目标和经验的精确性,以及对这些目标和经验进行评价的、设计的精确性,都体现了对这种观点的认同。在形而上的水平上,这种观念的基本假设是观察和思想的精确性是进入外在于我们个人经验而被视为“真正知识”领域的敲门砖。泰勒用秒表精确地计算施米特操作的步骤和他完成每个任务的时间,强调教师通过要求学生“注意”、“仔细听”、“认真观察”以达到精确性,这种理论基础就是假设学生与知识之间是旁观者,知识被假定在那里,而学生则是准备按照传递的方式接受知识的人。这种观点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者的强烈批判。他们认为,知识的旁观者理论支持的是一种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在课堂则是追求一种分析的、说明的教学方式以获得精确性,但另外一种互为补充的方式——隐喻的、描述的、存在主义的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话和构建的基础。作为教师,需要把这种相互作用引入到课程建构中。

3、在课程评价上,后现代主义者并不对课程评价表现出关注。

在他们看来,评价总是与等级相联系的。而从本质上说,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化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核心的作用,但并不是排外的评价者。评价是共同进行的,是作为“做一批评一做一批评”这一循环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泰勒原理自产生之日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理性主义至上思想的发展,泰勒原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只有批判地接受才能制定更合理的课程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门课对我们理科生来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学校之所以安排这门课也不过是想让我们混个学分走走形式罢了,然而,您上第一节课时举的一个例子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红桃k集团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从那么多的应聘者当中只挑了一个学历史的和一个学哲学的,在我眼中他们除了会说一些没用的大道理外其它一无是处。后来我又与您交流了我对“共产主义社会究竟能否建成”的看法,您当场指出我的看法中带有太多的“我认为”“我觉得”,不够客观,并对我说学完这门课后就能从中找到答案。所以我下定决心要认真听一下这门课,果然,学习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后让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前我总是只看到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觉得共产党这不好,那不好,贪污受贿腐败现象严重,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不如溜须拍马走后门的混得好,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一个空想而已,根本不可能建成,甚至觉得学习再好也没用,“学的好不如娶得好﹑嫁得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自己也没有本事改变这个现状,所以刚来到大学的时候就打算把大学四年混过去算了。可是学习完这门课后,我从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同时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提高了我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坚定了为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信念。我又重新振作起来,变得像高中一样踏踏实实,勤奋刻苦。因为我充分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人类也必然会走进共产主义社会,目前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终究无法阻挡社会前进的步伐,就像站在黄鹤楼上看滚滚长江虽然是向北流去,可是那只是短暂的局部的现象,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客观规律终究无法改变!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公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提高了社会化的程度,使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不断的激化,是创立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为科学地提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社会历史前提。进入19世纪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的性质,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前提和条件。而其理论来源主要是西方哲学史上积极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和18世纪-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推动。

理解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自有人类以来,思维和存在就是两类最基本的现象。两者的关系是人和世界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任何哲学问题都无法回避,首先要回答;在哲学上,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解释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从而也决定了全部哲学的方向、性质、进而成为一切哲学争论的基础,是划分基本哲学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世界生活中,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解决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

还有就是懂得了什么是实践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主体在神经中枢发出的命令指挥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行为,是主体生活的担保和根据,是主体的一种可靠的生活方式。实践反映了主体的生存需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表明了主体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实践是主体对客体对自己的作用、刺激和影响做出的反作用。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认识不断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提供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第一实践提供了解决认识新课题的经验材料。第二实践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生产实践还为科学认识提供必要的实验仪器和工具。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的分析和综合的抽象能力从根本上讲是来自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活动。人的推理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有目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推理是\行动的推理\。正是只有行动的推理才有逻辑的推理是先有实践的逻辑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总的来说,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明白了?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而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社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所以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另外,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用尽了各种办法来尽量地剥削工人,而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所以生产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而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是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原因有: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工程。

除了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也构想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扬言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历史性的飞跃。过程中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严重的挫折;既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又有深刻的历史教训。但我们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同时人类也必然会走进共产主义。

以上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些理解,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现在虽然结束了对这门课的学习,但我仍会在课下抽出时间继续深入学习。因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确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让从昏昏噩噩的大学生活中重新振作起来,从今以后我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摘抄及读后感字

【笔记摘录】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这里的“行为”是指广义上的“行为”,包括人的思维、情感以及外显的行动。如果这样看待教育的话,那么,教育目标明显代表了教育机构力图使学生产生的种种行为变化。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将试图指出教育机构想要学生完成的行为模式的变化。

【读后反思】对于教育一词的解释有很多,这种解释关注到的是行为模式的改变。也就是说,判断教育是否发生,重点要看包括人的思维和情感等在内的行为模式是否发生变化,否则,教育即没有发生。

【笔记摘录】只有将有关学习者的信息与一些理想标准、公认常模的概念相比较时,对学习者的研究才能推演出教育目标,如此,我们才能够明确学习者的目前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或“差距”,即我们通常提到的“需要”。

【读后反思】“需要”是学习者的当下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差距,这为教育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便于理解的思维入口。

【笔记摘录】需要的第一种用法,代表着某种理想常模的概念,即某种哲学价值标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这个意义上的“需要”指“突然”与“应然”间的差距。而一些心理学家所使用的这个术语,则代表为维持有机体的正常健康状态而必须使有机体内部的张力回复至平衡的状态。

【读后反思】关于需要的第二种理解是普雷斯科特、默里及其他人提出来的。这是源于生理心理的一种认知。他们将人看成一种能动的有机体,一种能量系统,该系统通常处于由食物氧化产生的内部力量与外部条件相作用的平衡状态。要维持这个系统的平衡,就有必要满足某些“需要”。这种“需要”理论,为从学习者现状思考教育目标提供了很好的角度。

【笔记摘录】学校应将精力集中于学生现阶段发展的严重差距上。因此,那些指明这些差距即教育性需要的研究十分必要,它们为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在学校规划中应首先强调这些教育目标。这类研究大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发现学生的现状;第二,将这种状况与公认的常模做比较,以确认差距或需要。

【读后反思】学校教育目标的确定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思考和确定,否则学校教育会与家庭、社区的教育功能重复,以致教育功能低效或实效。

【笔记摘录】另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对学习者的研究,是对学生兴趣的调查。一种标榜为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者自身的兴趣是教育目标的首要基础,该观点已获得了公众广泛的关注。根据这种观点,我们就应该明确孩子的兴趣,并以这些兴趣作为教育关注的焦点。

相关推荐

  •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心得体会(优质17篇)

    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思考和分析,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请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精彩心得体会范文,从中可以学习到很多写作的技巧和思路。

  • 教育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实用15篇)

    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我理解到成功是付出和坚持的结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第一段:引言(150字)。教育学原理课是教育学专业的基

  • 教师的基本素养心得体会(优质16篇)

    通过写下教师心得体会,可以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接下来为大家分享一些教师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和经验。一、能科学地施教知识,深

  • 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原著心得体会(优质15篇)

    心得体会能够激发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动力,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激发你们

  •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心得体会(优秀14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的思维和行动的反思和总结,是自我完善的重要方式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世纪20、30年代,一场席

  • 钢结构基本原理心得体会大全(19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记录下来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分享给他人,也为自己留下宝贵的记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通过阅读

  •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精选13篇)

    心得体会是思考和总结的结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接下来,小编将分享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通过以一个阶段的学习,让我对马克

  •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优质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内在的动力和热情,让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2021年4月21日,教育部发

  • 游戏课程化的基本理念培训心得(模板15篇)

    培训心得是在培训结束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素材。5月9日在县教育局的组织下

  • 教育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大全(16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反思和总结,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和经验,并对自己的成长有所裨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上提供一些思

  • 对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体会(优质16篇)

    心得体会可以是对于某一特定主题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于生活中点滴细节的思考和悟得。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心得体会的范文,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迪。

  • 地基与基础课程心得(优质18篇)

    通过心得体会的书写,我们可以展现自己思维深度和逻辑思考能力。现在,请大家一起来阅读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

  •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心得体会(优质1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概括自己的收获和成长。下面是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心得体会的灵感。

  • 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心得(优质22篇)

    每个人的心得体会都是独特的,写心得体会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通过深入思考和细致观察,获得更丰富的收获。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

  • 心理学基础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5篇)

    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思考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个人能力。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写得出色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心理

  • 教育学原理课程论文(汇总15篇)

    范文范本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总结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素材。()。摘要:本文结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