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心得体会(汇总15篇)

每个人的心得体会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通过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体会和心得,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在阅读这些范文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思考如何将这些经验和观点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从而让自己不断进步和成长。

国民经济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

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体系,对于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利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九十年代的低水平发展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令人们对国民经济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我与国民经济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体会和心得,这些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发展方向。

第二段:总体认识(大约200字)。

国民经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包括了各种经济活动、产业、企业和个人。通过我对国民经济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密不可分。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调整经济运行的方向和节奏,以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市场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市场的存在和自由竞争的机制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活力和动力,激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第三段:区域发展(大约300字)。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通过观察和研究,我发现国家政策的差异和地区资源的分布不均等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些地区由于天然资源的丰富或得到了政策上的优惠支持,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有些地区由于资源匮乏或政策上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因此,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地区的均衡发展,以实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目标。

第四段:科技创新(大约300字)。

科技创新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国家能够在竞争中获取更大的优势。在我与国民经济的接触中,我发现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些能够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同时,科技创新也能够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段:未来展望(大约200字)。

展望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依然面临各种挑战和机遇。我认为,政府应继续加强宏观调控,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更加自由、公平和有效的市场机制。同时,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要注重培养和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提高人民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变革。

总结(约100字)。

国民经济是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国民经济的观察和研究,我认识到国家政策、市场经济、区域发展、科技创新等因素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未来,我期待国民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社会发展史心得体会

社会发展史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演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社会发展史,我深感人类社会的变革不仅关乎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更体现了人类思想观念的转变。在这个长期而漫长的历程中,我对社会发展的演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将从自然经济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五个阶段,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自然经济社会这个阶段,人类社会还处于低级原始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密切的社会联系和相对稳定的社会制度,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大自然的恩赐。他们通过简单的狩猎、采集和农耕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在这个时期,人们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和差别。我深感这个阶段的人类社会虽然比较简单,但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丰富源泉。

其次,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为了更为便利的生产和交换,人们开始出现了商品经济的迹象。在这个阶段,社会分成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奴隶主以占有土地和生产资料为基础,奴隶则成为他们的财产。奴隶制社会的存在表明了人类社会开始出现了分工协作和社会地位不平等的标志。我深感奴隶社会的到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分工协作的重要起点。

接下来,封建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主要依靠领主对农民的剥削和统治。在这个阶段,地主拥有土地,并将其分给农民进行耕种。地主通过控制农民的生产和剩余产品来获取利润。与此同时,封建地主集团也统治政权,并建立了一整套封建等级制度。我深感封建社会的存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民众开始反叛和追求自由。

然后,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阶段,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和市场经济开始兴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成为社会的基础,资本家以工人的劳动为基础来获取利润。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社会开始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主要阶级。我深感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使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暴露出了社会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

最后,社会主义社会则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是公有制和无阶级社会。在这个阶段,生产资料为全体劳动人民所共同拥有,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强调以人为本,追求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我深感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形态尚未完全实现,但它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社会发展道路。

在学习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演变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不同阶段的社会取得的成就与失败,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社会的不断变化也提醒着我们,在面对社会问题和挑战时,我们要勇敢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通过深入学习社会发展史,我相信我能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民经济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及背景介绍(200字)。

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涵盖了国家的货币流通、商品交换、生产活动等方方面面。在我国翻天覆地的变革过程中,国民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一名普通人,我身处其中,亲身经历着这个伟大时代的变迁。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这是我想要分享的。

第二段: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高(200字)。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我们的生活可能只是达到基本的温饱水平,而如今,我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衣食无忧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不再为基本的物质生活而奔波劳碌。物质匮乏的时代已经远去,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生活条件。这让我感到愧不敢当,我要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经济发展与创新意识(200字)。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意识。我们不再满足于既有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而是开始积极寻求变革和创新。作为一名年轻一代,我们意识到创新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开始关注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并积极投身其中。这让我深感自己身处时代的风口浪尖,需要时刻保持学习和创新的姿态。

第四段: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200字)。

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责任。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他人的支持和努力。因此,我们开始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回馈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只有让更多人共享国家的繁荣,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幸福。国民经济的发展给予我们更多机会和能力去关心和帮助他人,这使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

第五段:展望未来与个人的责任(200字)。

展望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仍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作为一名普通人,我深感自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首先,我要努力拼搏,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我要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激发更多人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后,我要不忘初心,保持对国家的感恩之心,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100字)。

国民经济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依托。通过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我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激发。展望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传递正能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民经济学讲义心得体会

国民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运行规律和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学科,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国民经济学的讲义,从中学到了许多有关国民经济学的重要知识和理论,使我对国民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这次讲义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知识补充。

在这次讲义中,我对国民经济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了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和特征。讲义还着重介绍了国民经济的基本机制,包括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和经济周期等。通过学习这些,我认识到国民经济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各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第三段:理论应用。

这次讲义还向我们介绍了国民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和方法。例如,讲义解释了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帮助我们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波动机制。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常用的经济指标和统计方法,使我们能够准确地评估和分析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国民经济学,也对我们未来的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第四段:问题思考。

讲义中提出了一些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引发了我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思考。例如,讲义谈及了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思考。此外,讲义还谈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让我们思考如何解决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我意识到国民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第五段:展望未来。

通过这次讲义,我对国民经济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意识到了国民经济学的重要性。作为一门学科,国民经济学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它不仅可以指导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也可以对企业的经营决策起到指导作用。我希望今后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应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

总结:通过这次国民经济学讲义,我对国民经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了解了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和运行机制,并学习了一些重要的经济理论和方法。这些知识不仅扩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更为我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国民经济学水平,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民经济学讲义心得体会

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学科,国民经济学的学习和掌握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社会经济运行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学期,在国民经济学课堂上,我们通过学习教材,听取老师的讲解,以及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深入了解了国民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在课程结束之际,我对国民经济学有了更为深刻和系统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了其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性。

首先,在国民经济学课堂上,我学习到了国民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国民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面貌、结构、增长和发展的经济学科。通过系统学习,我了解到了国民经济的层次结构,从宏观层面研究了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行为。同时,我深刻认识到了国民经济学的目标和方法论,即通过分析和研究经济现象和问题,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政策指导。

其次,在课堂上,我感受到了国民经济学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国民经济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应用技术。通过学习和了解国民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我意识到了国民经济学的广泛应用。国民经济学能够揭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价国民经济政策的效果,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和个人投资提供决策参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接触到国民经济学的应用,比如购买力的计算、通货膨胀的影响等。因此,学好国民经济学对于我们在经济领域的决策和判断至关重要。

此外,国民经济学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案例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问题解决。同时,通过实践案例的研究,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民经济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局限性。这些实践案例和案例分析不仅深化了我对国民经济学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于经济学研究的兴趣。

最后,在国民经济学课堂上,我还感受到了对于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国民经济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需要我们具备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国民经济学,我们能够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同时,国民经济学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也为我们提供了锻炼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的机会。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学讲义通过教材学习、教师授课和课堂互动,让我对国民经济学有了更加深刻和系统的认识。国民经济学的学习不仅帮助我们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还能够提高我们在经济领域的决策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国民经济学的学习也培养了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国民经济学的学习,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发展史心得体会

社会发展史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记录,它展示了人类社会的起起伏伏、繁荣与萧条。在学习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人类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困境,但也不断寻找和开创着新的道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深入学习,我体会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人类追求进步的永恒精神。

首先,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历史的重要性。在把握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过程中,了解过去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发展史揭示了人类的错误和成功经验,人们可以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智慧和启示,避免重蹈覆辙。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社会发展史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的社会现象。

其次,社会发展史向我展示了人类追求进步的永恒精神。无论是人类社会在农耕与工业的转型中,还是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中,人们都不断追求着更好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社会的进步往往是以前人类努力和牺牲的结果,每一次变革都昭示着人类的智慧和实践的提升。无论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革新,还是法治社会的建立,这些都是人类不断努力追求进步的见证。

第三,社会发展史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身所处的时代。社会发展史是一个连续的进程,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前人智慧与努力的结晶。我们应该珍惜所拥有的资源和机遇,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社会发展史也教会我谦逊与包容,尊重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借鉴,促进全球化进程中的和谐发展。

第四,社会发展史让我深入思考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方式。社会的变革往往伴随着社会冲突和矛盾的激化,乃至暴力与战争的爆发。然而,我认为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找到更和平、理性和包容的解决办法。社会发展史中一些智者和先驱者的努力与实践,能够给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指引着我们在面对社会困境时选择正确的道路。

最后,社会发展史还教会了我对人类未来的乐观态度。尽管历史中有许多黑暗和困难的时刻,但人类始终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奉献。站在当今时代,我们有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我们也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为使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人类追求进步的永恒精神。同时,我也明白了自身所处的时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社会变革和进步做出贡献。对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更好的社会和生活。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

一、“九五”发展成就。

二、“十五”发展环境。

三、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第二章培育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业。

三、着力发展现代金融业。

四、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

五、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

第三章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一、形成功能协调的城市布局。

二、完善现代化枢纽型基础设施网络。

三、全面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

第四章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

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第五章推进城市信息化,发展网络经济。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三、拓展信息增值服务。

第六章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教育强市。

一、健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机制。

二、完善多元、开放的科技投入机制。

三、实施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

四、建设教育强市。

第七章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一、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比较富裕的小康。

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三、推进社会事业社会化产业化,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

四、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八章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人口增长调控管理机制。

二、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

三、建设环保模范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

第九章构筑现代都市文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一、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二、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第十章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健全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五、健全高效规范的政府运作机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第十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十五”计划)时期,是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地区的关键时期。制订好科学可行、鼓舞人心的“十五”计划,意义十分重大。“十五”计划,是深圳迈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包括计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区镇规划。本纲要根据《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突出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指导性和预测性,是“十五”期间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

“九五”期间,深圳完成了现代化奠基阶段的历史任务。“十五”期间,深圳将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九五”发展成就。

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下同)的795.7亿元增加到(下同)的1665.24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下同)第四位,年均增长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34万元增加到3.97万元,居第一位,年均增长10.7%;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由88.02亿元增加到221.9亿元,居第三位,年均增长20.3%。

市场对资源配置较好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率先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口岸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较大进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改革政府审批制度,推行政府招标采购、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出让等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取得初步成效,在全国率先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高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20,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39.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345.63亿美元,年均增长10.9%,约占全国的1/7,连续八年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1000家,世界500强企业有70余家落户深圳,内地驻深企业机构近9000家,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135亿美元。

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初步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1995年的225.8亿元增至2000年的1064.5亿元,年均增长36.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20.5%提高到2000年的42.3%。以金融业、物流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1.6:52.4:46.0调整为2000年的1.1:52.5:46.4,基本形成“九五”计划提出的“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城市枢纽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初步形成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框架。适度超前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近2400亿元,占建市以来的2/3,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近600亿元。完成机场航站楼扩建、盐田港区二期、东江水源工程、机荷高速公路、滨海大道等40个重大项目建设。2000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99.4万标箱,列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深圳机场成为全国四大航空港和航空货运中心之一。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万人受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超过1040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1995年的0.65吨标准煤下降到2000年的0.4吨标准煤左右。城市管理和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特区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4.5平方米,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

人民生活达到宽裕的小康水平。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万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2%,人均居住面积17.4平方米,平均预期寿命近76岁,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0%以上。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跃上新台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市、文明区活动,群众性创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坚持依法治市,在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社会治安实现更大好转。先后荣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双拥模范城”和“广东省文明城市”等称号。

我市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认真加以解决。这些问题是: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还不高,投资环境还须进一步改善,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还不够快,城市管理水平离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社会治安形势还不容乐观,反腐败斗争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正视问题,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努力创造新的业绩。

二、“十五”发展环境。

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全球进一步开放、合作和竞争的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以跨国公司购并为特征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进一步扩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或地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十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西部大开发、“走出去”、城镇化、人才战略等国家重要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发展经济特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深圳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继续争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地区,继续充分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作用,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力争用五年时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三、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统揽全局,按照市三次党代会和市委三届二次全会的部署,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增创体制创新、扩大开放、产业升级、城市功能、依法治市新优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高科技城市、园林式花园式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和现代文明城市,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五个带头”作用,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深圳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示范地区而努力奋斗。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1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约7600美元),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8.5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90亿元,年均增长13%;出口总额达到485亿美元,年均增长7%;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200亿美元,年均增长10%;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到34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争取达到50%,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城市功能日臻完备。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成果交易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以及旅游胜地。形成功能协调的城市布局,完善枢纽型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推进城市一体化。2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国际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7%,人均铺装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60%。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实现城市一体化和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花园城市。每平方公里土地经济产出量达到1.54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约1855万美元),人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公里2463人以内,环境综合指标达到85分,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每千克能源使用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元,绿化覆盖率达到48%,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

――文化教育迅速发展。文化设施先进齐全,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人均馆藏图书达到3册,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社会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达到1500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继续教育率分别达到30%和60%以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社会文明全面进步。政治昌明廉洁,社会治安良好,道德风尚进步,生活方式健康,经济和社会管理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大提高。2005年,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低于15件,万人拥有机动车辆达到1000辆,基尼系数控制在0.3左右,每万人口律师数达到3人以上,城镇居民千户拥有电脑达到650台,千人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350个。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不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约4000美元)左右,恩格尔系数降到25%;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5%;居住条件、卫生保健条件和社区服务功能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达1平方米;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均年生活用电量达到1000千瓦时,万人医生数达到22人,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

完成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上述奋斗目标,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力争形成一流的创业环境、一流的居住环境和一流的法治环境。

第二章培育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为支柱,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全面升级。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战略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扶持和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一批高技术、高增值、高关联度的主导产业群和新兴产业群,用高新技术全面改造优势传统工业,积极推动技术进步、产品升级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集成电路、软件、光电子、数字家电等信息产业。

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坚持利用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分工体系,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元器件和配套产品生产能力;利用较强的产业配套优势,逐步形成具有民族品牌的整机生产能力;强化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和形成核心产品生产配套能力,全力发展集成电路等基础元器件的设计与制造,重点开发应用软件,加快网络通信产品研发与制造,力争用五年或更长时间,建成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信息制造业基地。

在计算机行业,以网络产品为中心,积极开发多媒体计算机、移动上网产品、网络安全产品,抓好长城电脑基地、富士康科技园、清华信息港、硬盘驱动器、硬盘磁头、磁阻磁头、tft液晶显示器等重大项目建设。在网络和通信行业,顺应电信网络融合、业务数据化趋势,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光通信、卫星通信、宽带接入产品,开发生产cdma基站系统及移动电话,扩大光通信传输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移动通信系统生产规模。在集成电路行业,追踪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先进技术,采用高投入、高技术、重点推进的方法,加速形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前工序规模生产优势,争取建成若干条生产线。在软件行业,重点扶持应用软件、产品创新软件、系统软件的中文化,发展中间软件、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实现软件产品的通用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建设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在光电子行业,重点发展全光网络、光电器件、光纤光缆和光预制棒等技术和产品,形成深圳在光电子领域的优势。在数字家电行业,加快研制开发数字显示器件、数字音频、视频传输系统,建设数字电视实验平台示范工程,扩大全数字系统电视机和激光盘机的生产规模,掌握dvd和hdtv的关键技术,使家电产品向平面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的步伐,建成传统优势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以中成药、医疗器械、纺织和服装、钟表、家具、珠宝首饰等行业为重点,推进数字化设计、网络化制造、清洁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附加值。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完善行业信息网络和营销网络,巩固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加快培育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重点开发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国家一类新药产品,形成预防制品、基因治疗用品、基因诊断试剂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优势;支持生物制药和中成药新产品、新制剂的研制开发,提高加工生产能力,加快北大生物谷、生物芯片产业化工程、动物生物乳腺反应器、太太药业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努力把深圳建成全国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

重点开发特种金属材料、特种合成材料、特种粉体材料,推广纳米技术应用,抓好氮化镓半导体光材料、硅基纳米陶瓷材料、稀土陶瓷轴承、金属骨架塑料复合管和锂离子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信息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环保能源材料等领域的优势,带动传统材料产业的优化升级。

同时积极扶持新兴环保产业和海洋产业。重点抓好垃圾发电、污水处理、噪声控制、烟气海水脱硫、汽车尾气净化等环保设备的生产,发展和推广环保汽车、清洁能源、可降解塑脂等技术与产品,初步建成集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环保科技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广阔的海洋资源,努力开展海洋产业的研究。

二、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功能,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平台和网络信息平台,形成以“两港”运输、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业体系,基本建成以国际物流为重点、区域物流为基储城市配送物流为支撑的综合物流中心城市。2005年,争取物流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

加快建设集装箱主枢纽港和航空货运中心。以集装箱运输为核心,东西港区并举,加速盐田港区三期、蛇口港区二三期和赤湾港区凯丰集装箱码头工程和铜鼓航道的建设;进一步开拓国际航运市场,大力增辟新航线,形成干支结合的航线网络;加快建设华南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心,完善港口道路集疏运系统;积极开拓海铁联运业务,不断扩大港口腹地范围。2005年,深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50万标箱,集装箱国际航线达到100条。

以发展航空货运和航空快递为中心,建设以深圳机场为基地的航空城物流园区,开辟机场保税仓。拓展航空货运代理的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承运、分拣、派送、快件处理等综合服务,大力发展国际航空快递业务。鼓励国内外航空公司开辟深圳航线,建立基地和货运分支机构,形成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现代机场运营管理模式。到2005年,深圳机场航空货物吞吐量达到50万吨,其中国际货物吞吐量达到20万吨。

加快物流园区和配套货运通道建设。重点规划兴建西部港区、东部港区、笋岗―清水河、龙华、平湖、航空港等物流园区,鼓励物流企业依托物流园区进行配送中心建设;重点建设承接区域性对外货物运输、连通市域范围的重要物流节点、港口集疏地和陆路口岸货运通道等配送道路体系。积极引进国际商贸和物流企业,大力发展货运代理业,发挥保税仓储优势,加强转口贸易体系建设,面向华南地区和全国拓展服务空间和领域,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的全程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高素质的商业服务业。形成以人民南路、东门老街、华强北路、福田中心区为龙头的商业旺区,积极建设中心区大型购物中心,大力发展以规模化连锁经营为基础的商业服务网络,形成特色化、网络化的零售商业体系。重组和建设农产品、电子配件、汽车配件等大型专业商品市场,依托物流园区组建生鲜食品、粮油、水产品、农产品和果菜等配送中心。鼓励现有仓储企业提高辐射能力,支持连锁店共同发展配送业务,形成消费性、配送型的新型批发商业体系。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加速建设和完善深圳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edi服务中心,提高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服务能力,缩短物流信息交换与作业时间,构筑现代化全程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动网上交易,完善电子交易基础设施,推进企业运作模式与市场开拓手段由传统贸易向电子商务的转型。

三、着力发展现代金融业。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动金融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再上新台阶,使深圳成为全国最安全、服务最优良、创新能力最强、市场化水平最高、开放度最大的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巩固发展证券市场,建立规范、高效、安全的创业板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争取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发展完善货币市场,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全市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0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4300亿元;建立门类齐全、数量众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险市场,保费收入达到85亿元;争创全国性黄金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基金、外汇、信托、风险投资等金融品种,2005年,基金资产规模达到1700亿元,风险投资规模达到300亿元以上。

积极推进金融体制和业务创新。促进金融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序推动金融业资产重组,积极培育综合实力国内一流的金融控股集团;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积极拓展中间业务、网上业务,增强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能力,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收入比重提高到30%;实施金融机构“引进来、走出来”的战略,进一步发展直接融资。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金融创新区和优质服务区。

建立全方位的金融安全监管体系。合理引导金融、证券、保险等业务发展,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加强全社会金融意识、风险意识和信用观念,加快建立社会化信用征信系统,强化金融法律环境,把金融业发展纳入有序发展的轨道,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立金融安全区。

四、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

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改造第三产业,大力推行现代经营方式,提高生产服务、流通服务和消费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加快发展传统优势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努力建成现代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城市。

加快发展旅游业。加快东部黄金海岸、西部海上田园风光、梧桐山风景区等旅游设施建设,结合自然山海景观与人文景观,建设高品位、多功能的主题旅游公园和生态旅游景区;推进与香港、珠三角地区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开发都市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休闲旅游等多种特色旅游形式,精心塑造城市形象,建设世界旅游名城。200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03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0亿美元,接待过夜海外游客突破500万人次。

健全发展房地产业。规范房地产一级市场,活跃二、三级市常完善住宅区的配套规划和建设,加快老住宅区改造,开发多样化的住宅楼宇。鼓励住房消费信贷,健全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形成和政策引导机制。推进物业管理、新型建材、室内装饰等相关行业的产业化。200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以上。

努力发展展览业、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业。充分发挥高交会馆等现有展览场馆的作用,加快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面向国内外市场,大力推介深圳展览业,积极拓展全国性、区域性展览市场,推动展览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开放、完善法律、会计、咨询、审计、评估、公证、经纪、广告、培训等专业中介服务市场,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社团作用,形成适应国际惯例、开放规范的运作机制。完善居民消费环境,以家政、维修、托幼、养老、保舰文娱、健身等服务领域为重点,发展社区服务业。

五、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以满足深港两地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水果业、蔬菜业和花卉业,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抓好鲜活产品生产基地和良种培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培育集约型、观光型、生态型的现代化都市农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组织实施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等农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工程。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标准化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05年,农业用地不少于30万亩,农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

第三章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充分发挥深圳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推进城市布局结构调整和枢纽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总体要求,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城市功能逐步由生产流通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

一、形成功能协调的城市布局。

加快城市产业布局调整,根据西、中、东三条轴线指向,实行产业梯度推进,重点培育“两大中心、三大走廊”的城市经济布局。由西向东建设形成辐射珠江三角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现代物流产业圈,由点及轴,以轴带面,推动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基本建成福田中心区。高起点建设市民中心、少年宫、音乐厅、中心图书馆、电视中心以及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工程,基本形成深圳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性中心区。加强中心区与周边地区在交通、市政和环境等基础设施的衔接,充分发挥中心区开发的示范效应,带动全市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

――提升罗湖金融商贸中心区服务功能。按照“发展特色经济,激活经济存量”的原则,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巩固发展消费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配送仓储业和优势高科技产业。承接香港服务业延伸,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建成全市的金融中心区、商业旺区和网络服务基地,强化服务功能。

――发展西部产业走廊。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以高新技术、教育、主题旅游为重点,结合深港西部通道、南山高新技术园区、宝安中心组团、西部海上田园风光和大学城建设,在继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工业的同时,着力发展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培育东部产业走廊。围绕盐田港区发展,以先进工业、物流、生态旅游为重点,依托龙岗大工业区、高新技术出口加工区、沙头角保税区、葵涌高新技术生态园区和东部黄金海岸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成新兴工业生产出口基地和东部滨海旅游基地。

――形成中部产业走廊。以平湖物流园区为中心,结合龙华、观澜、布吉片区的发展,以东西部港区集装箱码头及机场航空港建设为依托,合理布局若干物流园区,整合交通系统,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物流中心城市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带。由西向东依托西部前海区域,高新技术园区,深圳大学,西丽大学城,石岩高科技开发区,光明南科技园区,龙华、观澜、坂雪岗高新技术园区,宝龙园区,龙岗大工业区和出口加工区,葵涌、大鹏高新技术生态园区等,形成以计算机、集成电路、光电通讯、生物医药等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研发和高等教育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现代物流产业圈。特区内以规划建设西部港区物流园区、南山物流园区、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盐田港物流园区为内圈层,特区外以航空港物流园区、龙华物流园区、平湖物流园区、龙岗物流园区为外圈层,形成内外衔接、相互依托的现代物流产业圈。

二、完善现代化枢纽型基础设施网络。

进一步强化区位优势,加强周边合作,完善跨区域综合交通和资源供给网络,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2005年,人均拥有道路铺装面积达到10平方米。

以港口、机尝口岸为枢纽,完善跨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以建设国际一流港口城市为目标,加快海港、空港建设。强化深圳港主枢纽港地位,加快东部、西部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新增10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集装箱运输与散杂货运输并举,以集装箱多式联运为主导,实现港口建设规模化、运营国际化、前后方一体化。完善深圳机场航空客货运设施,兴建第二航空货站、国际货运和快件海关监管中心、机场货运村、飞机维修库,努力使深圳成为华南地区主要航空货运枢纽港、中国四大航空货运中心之一和区域性国际快件集散中心。加快口岸设施建设,建立快速过境货物集疏运体系,实行货物交通疏运与市政道路相分离,增辟西部通道,改造中部(皇岗)客货运通道,积极推进开辟东部过境通道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增设二线通道,增加科技投入,完善管理体制和现代服务手段,提高口岸过境能力。

以提高路网整体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为重点,整合市域交通网络。建设城市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构筑以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城市道路网络。按照远期建成“六纵四横”高速公路网的目标,开展盐坝高速公路(b段)、盐排高速公路、惠盐高速公路改造、深港西部通道等工程建设,200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75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86公里/百平方公里。特区内重点完善道路功能分级,加密东西向贯穿性干道,改造三块板道路,优化主次干道结构,加强支路网建设,提高中心城区路网密度。特区外继续完善组团间及组团内部道路网络系统,建设宝松快速干道、西乡大道、横岗三通道等重点项目,加快宝安新中心区、平湖物流园区等重点区域的道路系统建设改造。全面推进客运轨道建设,完成地铁一期工程,开展地铁二期、特区外客运轨道的前期研究和规划设计,争劝十五”后期开工建设。优化交通组织,规划建设竹子林地区综合交通接驳枢纽。合理调控汽车数量,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形成出行便捷、安全舒适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

以电力、燃气等清洁能源工程为重点,完善跨区域能源调配网络。完善以大电厂生产为主体、供配电网络一体化、适度超前的电力生产和供应系统。建设东西两大电源基地,开展抽水蓄能电厂的可行性研究,加快西部电厂二期、前湾电厂、东部电厂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步伐,配合国家西电东送,增强市外电源的电力供应能力,兴建电力备用应急系统和调峰系统。完善输变配电网络,加快500千伏鹏城输变电工程建设,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2005年地方装机容量达到360万千瓦左右。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燃气工程建设,重点建设面向香港、珠三角地区的液化天然气(lng)接收基地及配套电厂,做好液化石油气向液化天然气转换的准备工作,建立安全、卫生、高效的燃气供应系统,2005年全市气化率达到98%以上。

以水源网络系统和城市供水系统为重点,完善跨区域供配水网络。统筹规划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城市供水,加强引水工程和供水管网建设,制定城市用水应急方案,保证水的长期、稳定、充足供给。在完成东部供水水源工程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市内供水网络干线工程的建设,完善城市水厂及输配水系统,形成分片集中供水系统。特区外供水系统打破以镇为单位自成系统的局面,形成区域型输配水网络。推进以自来水直接饮用为目的的分质供水网建设。2005年水源工程、输水系统的供水安全保证率达到97%以上。

三、全面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

树立城市一体化发展观念,完善和实施城市规划,加快编制和完善分区规划和法定图则,使规划覆盖到全市每一块土地。实现特区内外、功能组团间和城市片区间的协调发展,构筑现代化城市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合理确定城区功能定位。福田区重点发展与中心城区配套的第三产业,成为全市行政、文化、信息、国际展览和商务中心。罗湖区强化金融、商贸中心的功能,成为全市金融、商业旺区和网络服务基地。南山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旅游基地、高等教育基地和西部物流中心。盐田区加快黄金海岸建设,重点发展港区服务业,成为东部物流中心和旅游区。宝安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工业、加工贸易、“三高”创汇农业和生态旅游基地。龙岗区稳定和提升加工贸易,发展“三高”农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物流配送基地和海滨渡假旅游基地。

构筑“一市多城,众星拱月”的现代城市体系。整体上形成若干特色突出的城市片区和功能组团,每个组团由若干卫星城组成,每个卫星城辐射一片地区,以发达的交通体系和通讯网络为纽带,连接各城市片区、功能组团和卫星城。推进特区内外协调发展,特区内以功能转换为重点,统筹推进旧城区改造和功能置换,引导产业梯度外移,实现集约型二次开发。特区外以强化组团式集中开发为重点,加速城市化进程,按照“工业入园,居住入区”的发展要求,推进农民住宅、工业厂房的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提高土地成片开发和集约利用水平。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新城镇。2005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5%。

健全现代化城市管理系统。全面提高城市科学管理的水平,按照职责、职权相一致的原则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思路,进一步理顺市、区、镇(街道办)各级管理体系,努力探索职责明确、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落实辖区管理责任制。完善城市防灾减灾系统,增强城市整体防护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三防”工作,提高防灾物资储备、抢险设施和队伍的保障能力。健全水文站网,加强河道防洪工程和海堤工程建设,完善雨水排水系统,实现雨污分流,形成现代化的城市防洪防潮排涝系统。努力搞好消防工作,提高城市消防的整体水平。加强地质环境勘测及地质灾害防治。严格实行城市建筑抗震标准,强化防震减灾救灾意识和手段。加强航海支持保障系统建设,确保通航水域畅通。健全紧急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立完善全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城市快速反应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工作,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加快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人民武装、交通战备和人民防空工作,重视军民两用技术、军民兼容高科技项目和产品的开发应用,提高市民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动员组织建设和法规建设,促使国防动员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第四章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

以开放市场为突破口,加快经济国际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外和对内开放并举,形成按国际惯例运作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建成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

以建设经济国际接轨示范区为目标,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应对协调机制,营造按国际惯例运作的法治环境,增强参与全球化经济竞争的适应能力。

完善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对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的研究,认真履行wto的有关原则和我国政府的承诺。发挥地方立法权优势,清理和修订不符合wto规则的产业、贸易、投资优惠等保护性政策,取消不符合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审批、核准、许可证等制度,调整与wto规则相抵触的行政保护、税收减免等政策扶持手段,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境内外自由配置。制订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开拓的贸易政策,增加政策法规的公开化和透明度,形成规范、公平、宽松的政策环境。制订服务业行业标准、产品技术及环保标准等规范性标准,维护本地企业正当利益,增强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应对协调机制。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外贸经营权限制,试行贸易企业进出口经营登记制,促进政府职能由审批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由管理具体事务向设立标准规范转变。成立深圳市wto事务咨询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贸易政策、经贸信息、反倾销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建立经济贸易发展监测系统,充分利用wto解决争端机制、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等规则,提高企业反补贴、反倾销应诉能力,维护企业合法利益。建立企业与政府、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快速联动反应机制,及时应对不公平国际贸易行为,增强抗风险能力。实施wto知识及人才培训计划,全方位提高政府和企业的应对能力。

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充分开拓与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贸易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程度,把深圳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基地和国际资本重点聚集地。

巩固对外贸易的国内领先优势。同步发展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加大欧美、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开拓新的出口领域。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提高一般贸易比重。加快深圳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建设,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优化贸易结构,扩大仓储、货运代理、分销、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咨询等服务贸易以及软件等技术贸易规模。继续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200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达到30%。积极推广网上交易和电子报关,建立深圳进出口信息数据库,形成电子化的国际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外方的国际营销网络扩大深圳产品的出口。培育扶持一批出口骨干企业,以产业配套的规模经济优势增强出口发展后劲。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85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485亿美元。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力争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发挥深圳毗邻港澳、靠近国际市场的优势,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销售网络以及研发体系,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积极通过境外加工装配等方式,在带动和扩大设备、技术、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出口的同时,把商品的出口与资本的输出结合起来,积极利用国际的资源、跨国的销售网络和渠道,实现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和海内外生产的一体化。引导企业参加国际著名专业博览会,增强深圳产品影响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挥海外贸易中心作用,分销深圳产品。参与境外工程承包和远洋运输,拓展国际技术服务,推动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援助和对外贸易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促进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再上新台阶。全方位、多形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努力保持我市在国内利用外资重要聚集地的地位。以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重点,利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逐步加强与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和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以服务业有步骤对外开放为突破,争取在金融、保险、证券、物流、商贸、分销、电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取得更大突破,使服务贸易领域成为利用外资的新增长点。积极探索运用收购、兼并与战略联盟等形式与大型跨国公司进行多层次的合作,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与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来深投资或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产品分销中心,使深圳成为国际资本、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和投资枢纽。积极探索国际证券市场融资,大力引进境外财团资本和风险投资,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努力把深圳建成投资环境最优、市场开放程度最高、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争劝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00亿美元。

三、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加快推进与香港、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扩大与内地的经济技术合作,拓展深圳经济发展的空间和腹地,促进深圳和周边城市的共同发展。

推进与港、澳、台的经济技术合作。与港、澳、台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经贸交流与合作,争取深港经济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完善城市功能,使深圳成为香港产业深度转移的主要承接地、香港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延伸地。重点推进科技、口岸、跨境基础设施以及旅游、加工贸易、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以科技合作为核心,促进深港经济转型和升级。以口岸合作为突破口,形成高效的人员、货物出入境管理机制。以金融合作为重点,加大深业控股、深圳国际、深圳高速公路公司等企业在香港资本市场筹资力度。以大型跨境基础设施规划协调为基础,重点抓好深圳河治理、铜鼓航道、西部通道、口岸轨道接驳等四大工程建设。

实现与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充分发挥深圳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在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等方面的协作与分工。强化深圳海港和空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服务功能,使深圳成为珠三角参与经济国际化的重要桥梁和通道,珠三角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配套生产基地、物流业的重要货源基地、商贸金融旅游等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地。

继续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带动作用。增强服务全国的大局意识,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充分发挥深圳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方面的优势,引导企业到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投资,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继续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进一步吸引内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来深投资兴业,使深圳成为内地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成为内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第五章推进城市信息化,发展网络经济。

按照率先实现信息化的总体要求,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将深圳信息化提升到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的水平,使深圳成为用信息化加速现代化的带头示范城市和全国信息化创新试验城市。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网络的光纤化、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加快建设以宽带传输和交换为主体的信息主干网。重点建设以密集型波分复用(dwdm)技术、光分插复用(oadm)技术和光交叉连接(oxc)技术为基础的超大容量(tb/s级)的宽带城域全光传输网和以ip技术为基础的骨干通信网,构建世界先进水平的宽带高速多媒体综合业务应用平台。大力发展具有多种接入方式的宽带接入网,力争两年内完成光纤骨干网的铺设任务,实现光纤到大楼、光纤到楼层和光纤到户。形成以光纤通信网络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多元化、大容量的全市统一的信息高速公路。促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相互渗透、相互兼容,达到功能融合互补,实现资源共享。

――电信网。拓展固定电话网功能,继续对ip城域网进行扩容,结合光传输网建设,加大骨干层的传输宽带,扩大网络覆盖面,建立集话音、数据与图像于一体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形成功能强大、运行可靠的基础通信平台。推动移动通信网的升级换代,在继续发展第二代数字系统(gsm)的同时,积极引入以宽带cdma为主体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从话音服务为主向语音、数据、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扩展。2005年,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70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85部。

――有线电视网。推广使用数字电视编码和传输技术,规划多功能网络开发,采用宽带ip级hfc接入技术和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把有线电视网建设成为集图像、数据、语音传输为一体的宽带、数字化、交互式的信息传输网。2005年,有线电视覆盖用户达到120万户,入网用户达到168万户,传输10-100套标准清晰电视(sdtv)和10套高清晰度电视(hdtv)。

――计算机网。逐步形成与多种业务及现有网络相融合的、以ip为基础的核心网络,使数字宽带多媒体网络在社会生活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吸收社会信息资源上网,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网络优势重点拓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网络医疗、网上办公和虚拟专用网等业务。

二、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普及信息网络知识,以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建设一批覆盖面广、安全可靠的应用信息系统,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基本实现政务信息化。建设政府专用信息网络和信息交换系统,实现政府信息在政府机构内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市区两级政府90%以上的业务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处理。建设政府信息国际互联网发布系统,实现可公开政府信息的社会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增加政务的透明度和政策的导向作用。在政府网络平台上建设政府业务信息系统,提高网上办公事务处理量。加速完善信息化专项工程建设,完成市民中心、计划、财税、人口、公安、劳动、组织人事、口岸、海关、档案等一系列政府信息化工程,建成电子政府。

全面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覆盖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信息数据库体系,重点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应用水平。教育领域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网络平台和远程教育系统,为市民提供多媒体个性化的网络教育环境。科技领域建设高交会科技成果在线交易系统,实现交易项目的网上查询、撮合、谈判、签约。文化领域建设文化信息网,实现全市图书文献、电子出版发行、文化设施管理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医疗卫生领域建立全市卫生信息网,实现各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共享。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开发劳动人口就业失业管理等应用系统,以及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险种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网上社会保险申报、网上医疗保险业务。

加快建设数字化社区。构建社区智能化网络,加快医疗保舰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信息咨询等便民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新建房地产开发项目实现光纤到楼,推进现有生活住宅小区家居数字化管理进程,逐步实现小区公共设施、信息发布、安全防范、停车保管等管理服务的数字化。加快家庭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市民上网,2005年,城镇居民千户拥有电脑达到650台,百户家庭手持个人信息终端(手机或pda)拥有量达到85%。

基本实现电视广播数字化。加快推进数字电视广播等项目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字电视试播工作,引进互动点播技术开展多种增值服务,为市民提供高质量高清晰度的电视节目和图文信息。2005年,争取使深圳数字电视节目实现卫星传递。

建设公共信息库。统筹规划建设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资源数据库,建立公共信息资源交换服务中心,全面提供综合数据库目录、导航系统、索引系统和链接服务,建成向全社会提供服务的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网。

加强信息安全防范。建设完善党政专用网和应急通信网,加强涉及国家安全及经济安全的专用网络安全建设。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防范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犯罪,制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完善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

三、拓展信息增值服务。

以现代化信息网络设施为基础,以拓展增值服务为核心,促进信息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商业化。2005年信息服务业产值达到455亿元,年均增长20%。

发展电子商务应用。以本地电子商务为重点、远程电子商务为目标,建立完善以支付网关、认证中心、网上商城为支撑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物流配送系统,扩大电子商务物流网的增值服务,发展对外贸易电子商务,实现先进贸易方式的国际接轨。按照电子报关统一国际标准,实现海上集装箱运输和港口操作的单证处理完全电子化。完善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结算、支付功能,增强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健全企业信息化工作组织,推广企业信息主管(cio)制度。完善企业信息网络,着力发展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以生产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和以财务成本核算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系统,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营销系统。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发展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服务,组建一批骨干企业,逐渐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范围系统化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与境外尤其是香港的资讯服务业衔接,逐步联通金融、商贸、交通等信息网络,促进两地信息资源共享;开展高层次的专业咨询,建立可提供咨询的计算机专家系统,实现全市与国内外重要咨询机构的联网;大力发展计算机应用服务,形成一支以网络开发、系统集成、数据库建设为主,具有高水平开发、研制、维护能力的计算机应用服务队伍,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扩大应用领域。

第六章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教育强市。

把科技和人才摆到突出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研发机制、转化机制和投入机制,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把深圳建成为自主创新型高科技城市和教育强市。

一、健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机制。

坚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相结合,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支撑、以风险投资为保障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达到55%。

加快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增强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努力建立开发―储备―生产的科技滚动发展新机制,提高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重点突破事关国计民生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应用,培植技术创新成果源,力争在部分战略性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发挥龙头作用。扶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依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大学、深圳高职院和其他重点科研机构,努力提高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水平。到2005年,新建国家和盛市级重点研究所、实验室20个,以企业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工程技术开发中心30个,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

培育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和扩散机制。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建成各类高新技术产品孵化基地。高起点办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二区、龙岗大工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高新技术的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创业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生产基地。政府通过提供研究开发场地、人员技术培训、政策性融资、中介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创业企业的成活率。到2005年,孵化各类高新技术成果和专利成果达到2000项以上,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专利达到2000项以上。强化高交会和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功能和影响力,积极引进风险投资企业、投资类金融机构,推行交易商席位制,建立网上交易市场,逐步建成开放型、国际化的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和交易网络,使深圳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高新技术成果的聚集、展示和交易中心。

二、完善多元、开放的科技投入机制。

发挥科技投资各主体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为主要形式的科技投入机制。

多渠道、多层次加大科技投入。继续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政府资金对科技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多渠道筹措科技开发和产业化资金,形成全社会研发投入机制。2005年,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

加快培育科技风险投资市常大力培育和引进境内外风险投资机构,促使风险投资成为科技投入的重要资金来源。探索建立开放性股权结构的风险投资机构,实现风险投资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探索建立政府与境外著名投资银行结盟的投资顾问制度。积极配合国家建立和发展创业板市场,引导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完善风险投资进退机制,促进中小科技企业成长。

三、实施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

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营造一流的干事创业环境,努力把深圳建成科技创新的宝地、知识致富的乐园。2005年,万名社会劳动者中各类人才数量达到3700人。

实行开放式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国内外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高新科技人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重点大学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和海外留学人员。优化人才结构,加快技能型人才引进步伐。实施人才市民待遇政策,未入深圳户籍的人才在进出特区、劳动人事、社会保障、购房置业、子女就学等方面,与户籍人口同等待遇。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打破人才引进中的部门界限、身份界限、地域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充分利用境外人才资源,鼓励海外人员来深创业或为深圳服务,办好留学人员创业园,积极引进国外专家学者参加深圳建设。加强引进、录用人才的政策引导,制定发布招调人员的岗位、专业、工种导向目录。“十五”期间争取引进国内外人才数量超过30万人。

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行技术入股、科技人员持股、股票期权等新的分配方式,对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人、设计人、作者以及主要实施者给予相应报酬和股权收益。政府出资设立并定期颁发“科技创新奖”。提高企业博士后项目资助标准,发挥政府采购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优势产业的扶持作用。加快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化人才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建设。推进技术标准化,形成健全、规范的技术市场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分类管理机制,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人力资源考核测评制度,促进测评与激励的有效结合。

建立人力资源柔性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建设统一高效、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常完善和发展开放式、多层次的人才市场,全面提高劳动力中介机构社会化服务水平,盘活人力资源存量,使深圳成为全国重要的人才交流和集聚中心。打破以迁户口、转关系为特征的人力资源刚性流动常规,完善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的柔性流动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全市并与国内外联网的人员供求信息网络和信息库,形成区域性、网络化的虚拟人力资源市常加快政府机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劳动人事代理制,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

四、建设教育强市。

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优先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优化教育体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各级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确保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年均递增15%以上,实现五年内翻一番的目标。

实施教育创新工程。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人事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改革,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力,增强学校的活力和效率,充分发挥公办学校的主渠道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引导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依法举办幼儿阶段、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普通高等学校和部分初中、小学。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启动初高中分离办学,建设全寄宿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争取推行弹性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逐步实行教职工竞争上岗。建设和完善全市教育网络平台,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

实施高等教育提高工程。重点发展“一城三校”,大力发展产学研结合的高等教育。高起点、高水平建设深圳大学城,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学来深办学,争取2-3所著名高校进驻,加快建设清华大学深圳校区、北京大学深圳校区,争取大学城达到1万名学生的办学规模。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加快二期工程建设进度。继续办好虚拟大学。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深圳大学建设硕士点25-30个、博士点3-5个。优化学科结构,建设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重点学科和专业。2005年,全日制高校在校生达到3万人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

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化。全面推行以。

社会发展心得体会

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矛盾统一体,它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时间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感悟和探索,希望能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有意义的参与。经过自己多年的生活和社会经验的积累,我体会到了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和变化。

一、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变革。

不可否认,科技的快速发展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科技,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手机、电脑、互联网等技术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对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适应,积极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实际受益。

二、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的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要适应快速改变的科技与经济环境,还需要更合理地处理不同人际关系。随着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和自由,人们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程度也有很大提高。当然,在人与人之间不同套路的博弈也令人头痛,例如沟通、信任、理解等问题。对此,我们应该不断增强自己的自我认知能力,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对周围的人和事件进行更理性的看待与分析。

三、社会的公平与不公。

在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体制下,公正和不公平的问题总是分主观和客观。不公平是社会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之一,而一些因素,例如个人社会地位和财富等,也影响了全社会内部的平等和公正。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除了积极争取自身权益外,更应关注世界上各种不公平和社会的困境。通过理性思考和多方面参与,以便我们能更好的保障自己和全社会的权益。

四、文化的交流与价值观的融合。

在世界发展的今天,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文化交流的时代。与此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向全球化和理性化发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更要对全球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可以在交流中学习和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可以认可不同社会和国家的成功,让自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有智慧和包容力。

五、人的自我觉醒与责任心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意识到,对于自己、社会和环境,每个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意识也是一个素质、一种能力,需要我们通过更多的积极参与和行动才能培养和发展。要做一个具有责任心的公民,需要关注个人及社会问题,注重人际关系和友谊,同时注重对生命与自然环境的保护。

综上所述,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不断,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能够帮助自己在社会中更好地发展与适应的能力。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思想观念,我们都应该积极走出舒适圈,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关注和参与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五”计划前三年,我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三大经济”,奋力推进“三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绩显著,“十五”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经济综合实力有所增强。,全市地方生产总值(gdp)达到108.23亿元,是建区初期(1993年)25.5亿元的4.2倍。地方财政收入为2.61亿元。预计到2005年,全市gdp将超过136亿元,超额完成“十五”计划预期目标。

“三大经济”建设取得实效。绿色经济发展呈现蓬勃生机,以南江黄羊为特色的畜牧业、以通江银耳为特色的食用菌业、以云顶茗兰和天岗银芽为代表的绿茶业、以翡翠大米和龙头面业为代表的绿色食品业、以小角楼和江口醇为代表的绿色饮料业等绿色经济立市立县产业初步形成,20,绿色经济实现增加值35.58亿元,占gdp的32.9,占第一产业的76.1。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8.98亿元,占gdp的55.0,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2.18万人。旅游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设加快,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全市主要景区共接待游客154.7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3亿元,旅游经济实现增加值1.25亿元,占gdp的1.15。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演变为43.2:20.6:36.2。

投资环境得到改善。交通、能源、水利及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28公里,其中二级公路达到600公里;地方电力装机7.25万千瓦,年发电能力2.67亿千瓦时,输变电工程初步结束,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电话普及率达到6.1部/百人,移动电话和无线市话用户29.6万户,乡镇网络覆盖率达90;巴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已经投入运营,城市化水平达到2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9.12。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已整体越温达标,可实现稳定脱贫目标。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7.48亿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1.8,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3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3平方米。

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好。2003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2,新产品产值覆盖率达到7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1.7;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6,有线电视村通率达到95.6;文化、体育、卫生、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都有所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但是,“十五”计划力图着力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进展情况不够理想,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小而不优,服务业慢而不精的问题十分突出;道路通而不畅,城市小而不特,经济发展不充分,社会发展不协调,成为制约我市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农民增收困难,就业形势严峻,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增长方式依然粗放,投资环境亟待改善,我市被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巴中目前的产业结构比为一三二,工业占gdp的比重仅10左右,农业生产的好坏,粮食作物的丰欠,直接影响到地方生产总值的实现程度,农业社会特征比较明显;巴中人均gdp不足400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69,全省平均水平的47.52,属于典型的边远落后地区,其经济社会形态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处在工业化刚刚起步的初始时期。“十一五”时期(20-2010年),是我市加快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美好小康新巴中的关键时期。

(一)“十一五”时期的国际环境。

国民经济的调整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国家的普通人,我们时常会关注到国民经济的动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都能感受到国民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和调整,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时常能够从中获得不同的心得体会。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关于国民经济调整的一些个人心得体会。

对于每一个国民,关注国民经济的变化并了解其中的背景是非常必要的。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在国家发展中必须要进行的一项任务,它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方向和节奏。了解国民经济调整的背景可以让我们对于调整的方向和后果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也可以指导我们做好个人的把握。

第二段:应对经济低迷的策略。

在发展中,难免会出现经济低迷的阶段,而低迷时期的经济调整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次很好的挑战。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好应对策略。我们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控制开支,稳定情绪,任何为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缓解经济的低迷压力。

第三段:当好经济建设前行的参与者。

国民经济调整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推动的。作为一个普通的国民,我们也要当好经济建设前行的参与者,每一个人的巨小贡献将汇聚成国家繁荣的巨大力量。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保持环境整洁,法规遵守,品行端正等等,多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

第四段: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注重创新。

随着国民经济调整的进行,很多产业正在进行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给每一个人带来了新的机会。为了在这样的时刻把握住机遇,我们需要注重创新,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知识储备,尽可能掌握行业的趋势和技能人才的要求,才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五段:积极关注国民经济发展变化趋势。

国民经济调整无时无刻不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积极关注变化趋势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各种媒体和社群平台的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了解各种政策和经济动向,让我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形势,提升自己的思考和决策能力,做好对于个人和国家最好的选择。

总之,国民经济的调整既是国家发展的必要过程,更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重要历练。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各种挑战和机遇,从中不断汲取能量与智慧,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积累更加充足的资源。

水务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总结

一、“九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回顾。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91亿元,“九五”期间年均递增3.7%;粮食总产400万吨,棉花7.5万吨,油料4万吨,瓜菜630万吨,肉类33.5万吨,水产品6.6万吨,水果70万吨,“九五”年均递增分别为1.6%、5.3%、5.7%、18.8%、6.7%、9.4%、7.3%。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粮经作物播种面积由1995年的7.6:2.4调整到6:4。结构调整已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调整转变,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粮饲兼用型玉米200万亩。畜牧业加大改良力度,商品代牛、猪、羊、鸡良种率达到60%、80%、30%和90%以上。以农田林网、济德高速公路两侧林带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和以枣粮间作为主要内容的红枣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九五”末,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60万亩,其中经济林120万亩、用材林20万亩、防护林20万亩;农田林网达650万亩,农林间作150万亩,林木蓄积量69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17%。

(三)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九五”期间,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亿多元,完成土方1.8亿立方米,对徒驻河、赵牛新河及巴公河等支流进行了治理,完成了严务水库、丁东水库等24个工程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2平方公里,新增耕地面积7.54万亩,新增灌溉面积5.69万亩,全市配套机井达到8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节水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95,已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灌排体系。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70万亩,开垦各类荒地40多万亩。

(四)科技兴农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大力实施种子工程,主要农作物种子基本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良种普及率达98%以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复种指数达到170%,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在50%以上。全市共建成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18处,带动种养面积140多万亩,带动种养农户40余万户,园区内引进新品种200多个,推广应用高新技术40多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农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获绿色证书农民2.2万人,农民技术员1.9万人,占农业劳动力的1%和0.9%。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52万千瓦,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耕、播、收机械化程度达到81.2%、31.7%、34.4%。人工影响天气手段日趋完善,初步建成了以长、中、短期天气预报,温情、雨情、墒情、灾情及农作物苗情监测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气象服务体系,人工防雹增雨、卫星遥感监测等减灾防灾技术得到较为普遍地运用。

(五)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九五”期间,全市上下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狠抓了龙头企业、市场、合作经济组织、基地等建设,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龙头企业20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9家,带动基地252万亩,农户60.5万户。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131处,农产品外地市场开拓初见成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797个,参加农户36.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1.8%。各类农副产品运销联合体发展到1万余个,运输大户13.8万户,农民运销队伍达40余万人。全市已形成种植业生产基地176处,养殖专业小区323个,养殖专业乡71个,专业村1303个,养殖大户1.9万个,养殖场3168个。

(六)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九五”期间多种经营总收入年均递增16%。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达到2491元,“九五”期间年均递增11.3%。农民负担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并逐年下降。自1994年实施扶贫开发工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982.8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223个,使33万人脱贫,庆云、夏津两县于实现整体脱贫,目前全市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3.3%。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品种不够丰富,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专用产品不足等问题日渐显露,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后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的需要,尤其是不适应即将加入wto形势的要求。二是农民收入增长趋缓。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结构性、季节性、地域性过剩,农产品卖难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增产不增收。“九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比“八五”期间下降9.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尤其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差,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成为农业增效的主要障碍之一。四是乡村两级社会服务职能弱化,对农民进行产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销售服务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新特点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

二、“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按照建设城郊型农业的战略构想,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飞跃。

(二)任务目标。

1、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到200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12亿元,年均递增4%;粮食总产稳定在400万吨左右,棉花产量保持在20万吨左右,油料总产量5万吨,瓜菜产量达到65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55万吨,年均递增8.3%,禽蛋总产量达到35万吨;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10万吨,年均递增7.7%。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提高林、牧、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使农、林、牧、渔四业产值比例2005年达到40:10:45:5。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调整到4:6,产值比例调整到3:7。粮食作物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质,扩大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小杂粮面积,2005年专用小麦比例占小麦总面积的.50%左右,小杂粮占秋粮的30%左右;根据产出效益和市场需求调整好棉花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大瓜菜种植规模,重点扩大设施栽培面积,2005年瓜菜总面积达到240万亩,其中保护地栽培面积150万亩。在努力扩大畜牧养殖规模的同时,突出特色,优化结构,稳定生猪、蛋鸡养殖,加快发展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和优质鸡、兔及特种动物养殖,大力发展奶牛饲养和乳品加工。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林果业要突出红枣特色优势,进一步扩大枣粮间作,开发和扩大冬枣种植;积极发展杂果和名优特新果品的生产,加快劣质果园更新改造,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农田林网工程和城乡绿化建设,“十五”末,全市枣粮间作面积达到20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水产养殖大力发展名优高效和集约化养殖,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5万亩。

3、加快科教兴农步伐。“十五”期间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使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复种指数提高到186%,商品代牛、猪、羊、鸡等主要畜种全部实现良种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到“十五”末,获“绿色证书”农民达到10万人。

4、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2005年农机总动力发展到725.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2.9万台,农用载重汽车4086辆,农用柴油机38.2万台,大型联合收割机3000台,农用拖拉机配套机具16.7万台,机具配套比1:1.8,耕、播、收机械化程度达到85%、55%、55%,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在70%以上。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十五”期间净增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2005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平方公里,占现有流失面积的38%,其中治理风沙区面积150平方公里,风沙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

5、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十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年均递增7%;农村供电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80台以上;农民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三、对策措施。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一是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核心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二是长期稳定以按劳分配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允许和鼓励农民以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依法保护农民各种合法经营获得的收入。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引导农民进行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联合,发展合作社、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要实行“定项限额、总量控制”的政策。加快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实行合同管理,坚决杜绝合同外收费,严禁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立足优势,大力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一是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稳定总产,主攻单产,改善品质,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粮饲兼用玉米和优质小杂粮生产;合理调整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经济作物中,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调整棉花种植面积,重点发展可纺性强、质量好的棉花品种;扩大瓜菜种植面积,重点扩大设施栽培规模,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二是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要把发展畜牧业放在市场农业的首位,尽快实现种植业为主向农牧并重转变,稳定发展猪、鸡生产,加快发展牛、羊等食草型畜禽,加大“一引三改”力度,大力发展饲料工业,推行规模化饲养,集约化经营,降低养殖成本。林业突出抓好绿色通道、农田林网、枣粮间作、林业产业、森林公园和城乡绿化、苗木培育六大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水产业要结合荒碱地综合开发,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加速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并调整养殖模式,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高科技工厂化养殖。三是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农村二、三产业的主力军,进一步放宽政策,优化环境,把更多的农民推向个体私营经济主战场。抓好个体私营园区建设,大力培植玻璃钢、地毯、金融器材等特色产业产品。四是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把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作为农产品买方市场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逐步减少质量差、价格低的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名、特、优、稀、新等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和无污染、无公害、高营养的绿色食品,以适应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高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在发挥德州扒鸡、西瓜、乐陵小枣等老名牌产品的同时,立足本地实际,不断开发新产品,创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新名牌。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有计划、有重点地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企业,增强产销调节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到2005年,每个县市区培植出1-2个利税过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1以上。二是大力开拓和培育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首先,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要采取有效措施,激活现有专业批发市场,力争把夏津棉花、张大庄、平原鸡蛋、杨安镇、临南蔬菜等市场发展成辐射全国、全省的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在全市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其次,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发展总经销、总代理以及招商引资、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网络营销等多种方式,扩大农产品外销,“十五”末农产品出口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第三,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新型市场营销主体。在充分发挥国合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涉农部门、城镇下岗职工和乡村干部参与农产品流通,大力扶持发展农村的流通合作组织和个体流通组织,走分散生产、联合销售的路子,扩大农产品销路。第四,建立准确、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快“金农工程”信息网网络建设,完善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引导农民和企业更好地组织农产品生产和运销。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培育产业化载体。首先要搞好总量扩张,使其真正成为组织广大农民闯市场的有效载体。其次要抓好规范提高,对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要通过制定章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措施,提高档次和水平;对新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只要条件允许,尽可能一步到位,直接办成规范的合作社。第三要加强示范引导,特别在一些刚刚起步的地方,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示范引导作用。

(四)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一是抓好“种子工程”。全市要以市种子公司为龙头,充分发挥现有组培中心和航天育种基地的作用,建立起集良种引进、繁育、试验推广、销售于一体的良种产业化体系。二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技龙头的示范带动作用。搞好市县乡三级园区功能的衔接,建立全市范围内的科技示范园区协作网,发挥示范围的整体示范作用。三是改革农业科研体制,建立高效开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事业单位通过各种形式转制为农业科技企业,鼓励民营科研机构的发展。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快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能够进入农业科技前沿的学科带头人。科研选题要着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集中人力、物力联合攻关,争取在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方面有新的突被。四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加速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农林牧渔技术推广站作用。五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发挥农校、农技中学、农广校、农函大、农民夜校等培训基地的作用,通过技术讲座、科技赶集、办培训班、下乡指导等形式,加大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使60%以上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抓好水利建设,充分利用黄河水,积极拦蓄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重点搞好引黄工程建设,抓好宜井区机井建设,修建一批中小型蓄水工程,力争达到宜井区每50亩地一眼井,农村人均蓄水100-150立方米的要求,使全市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得到明显缓解。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干支流河道和骨干排水沟渠的治理,突出抓好漳卫新河治理。积极稳妥地进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兴办水利和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大力推广管灌、喷灌、滴灌、微观等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二是抓好以林网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生态建设。加快速生林基地建设,加大林地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增强农民植树积极性,不断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机事业。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功能多的大型和微型农业机械,增加农业机械拥有量。积极探索农业机械运营新机制,鼓励引导群众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等形式配置耕播收配套机具。进一步增强农机服务功能,提高机械利用率。四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开发水平和效益,把项目区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成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结合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开发。

(六)加速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重点推进的方针,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以中心镇为主体,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一是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紧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速人口和产业向乡镇驻地转移,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全市重点抓好12个中心镇建设,到2005年,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达到3-5万人,一般乡镇驻地人口达到万人左右。二是选准小城镇建设的路子。坚持走以贸兴城、以工建城、以地生财,吸引农民进城建城的路子,把小城镇建设同兴建工贸小区、个体私营经济园区和专业批发市场结合起来,吸引农民和外地客商投资建城兴城。三是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把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搞好交通、通讯、水、电、气、热、环保、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辐射和枢纽功能。四是抓好小城镇建设的配套改革措施。实施小城镇政府机构改革,增强小城镇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功能。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起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促进小城镇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七)加大扶贫力度,推进小康进程。

以贫困村为重点、贫困户为主要扶持对象,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一是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扶贫资金要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审计和监督。二是加强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三是结合全市经济发展重点和农村热点、难点,着力抓好有形物质帮扶与无形物质帮扶结合、扶贫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扶贫开发与发展合作经济结合、扶贫开发与“三下乡”活动结合、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使贫困村、贫困户在经济、文化科技、素质等方面整体脱贫。

(八)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加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健全村民选举制度,实现民主选举。健全村民议事制度,实现民主决策。健全村规民约,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把发扬民主与依法办事结合起来,既保证农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又加强法制教育,坚决打击违法犯罪分子,保障广大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下大气力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

社会发展心得体会

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断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政策不断完善,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新的产业兴起,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在这个进步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要认真思考社会发展的种种变化,实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做出积极的反应,走出前来。

二、个人成长。

自我成长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从学校走向职场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自己的长足进步。通过实习和工作经历,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关系,思考问题的角度转变为以整体为考虑因素的关系。我从职业中了解到,每个人的与众不同,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环境、教育、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个人中的各种差异是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和硬学习来转化的。

三、社会责任。

在职场上,人们面对着社会的各种应对和挑战,因此,有责任也有义务来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作为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家庭、企业以及社会负责。可以积极地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在工作中奉献自己,同时,还能够率先垂范,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此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实时调整到正面化,关注社会民生。

四、生活品质。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壮大和变化,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人们也会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拥抱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选择出行方式,环保的无公害的方式来孝顺大地;充分锻炼自己体魄,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生活状态;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享受自己的时间,走进生活的彼岸。生活品质不仅是一个单表现,而是一个多维度的展现。

五、个人CVP建设。

在这个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职业道路不尽相同,其中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建设和职业规划,才能够不断向新的高峰诉求。因此,个人的CVP是随着时间发生改变的,我们需要时刻对其进行更新调整,以保持与时俱进。在社会发展中,人们需要注重个人的职业道路和生涯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结语。

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但是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对社会变化起到积极的影响。人们需要学习适应社会发展,关注自身发展,融入社会,以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实现自身的无限潜力构建。社会发展给了每个人新的机遇和挑战,希望大家可以积极面对,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展现自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本纲要依据《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规划期为年至2005年,是“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纲要力求体现国家政策和省的战略意图,展示总体部署,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十五”计划.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计划,计划指标总体上是预期性、指导性的。

第一章发展基础。

一、发展基础。

“九五”期间,我市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九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使“九五”时期总体上成为我市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也是南京历史上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效益得到提高。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20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2.2%,约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全省1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8600元(约2240美元),比1980年翻三番;财政收入达164.6亿元,占gdp比重由“八五”末的11%提高到16.1%。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基本实现二产主导型向二:、三产业并举推动型的结构转变。20,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95年的7.6:52.1:40.3调整为5.3:48.4:46.3,高新技术和新兴行业比重上升,过剩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得到有效压缩,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已从滞后阶段进入初步适应阶段,城市功能初步实现了从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中心城市的战略性转换。按照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以道路交通建设为突破口,以城市综合管理为支撑点,兼顾住宅建设、综合环境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五年共投入300多亿元,实施了规模空前的城市改造和建设,建成骨干项目100多个,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内外交通、水电气供应、通信、公交短缺问题基本解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面貌有了巨大变化,城市地位得到提升。开发区和郊县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其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最具潜力的地区。人民生活质量较大幅度提高,提前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过渡。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8233元和4061.7元,“九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各项改革深化推进,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取得重要进展。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市不断深化各项改革,2000年,全市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框架,80%的国有小企业完成不同形式的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接近30%;以养老、失业、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形成,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外向型经济稳定增长,200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达到4l亿美元和17.9亿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9.3亿美元,是“八五”时期的2.9倍。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基本适应了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九五”期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0%左右,比“八五”期末提高约15个百分点;人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覆盖率保持在100%,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市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展览中心等社会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乡镇创建活动不断深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计划生育及老龄工作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

从总体上看,我市“九五”期间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五”计划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二是经济开放度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还不够高,传统产业改造步伐不快;三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矛盾仍然存在,县域经济总体上仍较薄弱;四是科技比较优势发挥不够,科技特色还没能较多地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另外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仍较突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还存在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等。

二、发展形势。

进入新世纪,南京面临着国内外较为有利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多于挑战。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相应的结构调整三大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首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和我国即将加入wto,将为我市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资源渠道,也将为我市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南京特殊的功能和条件对外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加之入世以后,地区间吸引外资的政策差异性缩小,将有利于我市全方位、多领域地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加快接受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其次,知识经济的影响已经到来,科技在未来竞争中越来越居于重要地位。南京高校科研单位密集,人才荟萃,是国内为数不多具备发展知识经济必备条件的城市之一,这正是南京最大的优势与潜力所在,南京如能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就可能成为中国发展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及产业的领先城市。第三,经济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南京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增强。南京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业已形成的长江流域经济带四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将使南京在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腾飞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受益匪浅。江苏省也将南京都市圈作为全省重点规划发展的三大都市圈之一,要求南京加快发展。第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大力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将会直接促进我市软件开发、车辆制造等产业和科教、信息、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第五,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和发挥南京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南京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与信息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因此,21世纪初南京将有条件成为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心城市之一。但与此同时,我市也面临着来自跨国公司、国内先进地区和周边地区更加开放、更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的压力。面对新变化、新问题、新情况,我市将趋利避害,力争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更大发展。

第二章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在工业化进程上,从工业化中期进入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并举的工业化中后期;在现代化进程上,从全面小康进入更加宽裕的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这一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是: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千方百计把南京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做美;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坚持立足市情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坚持把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作为根本出发点,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总体目标是: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深化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进一步发挥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和长江下游中心城市的作用,把南京做强做大做优做美,使我市在综合实力、基础设施、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维护社会稳定,经过“十五”和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科学技术先导、古都与江滨特色鲜明、国际影响较大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通过“十五”的建设发展,我市在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等方面将以崭新的形象展现在全市人民的面前。

--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构筑起在全国生产力竞争中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基地,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得以提高。

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35%以上。以熊猫集团为基础,形成我国移动通信基站设备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各种终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华飞、电子网板为基础,建成菲利浦公司在全球最大的显示器件生产基地,生产能力突破1000万只,电子网板生产能力突破2000万张,保持全国前列;以扬子石化、金陵石化等企业为基础,形成全国重要的原油加工基地、亚洲最大烷基苯生产基地和世界级乙烯生产基地,原油加工能力突破20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以浦镇车辆厂和14所为基础,建成国内集中度最高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车辆总成生产基地;以南钢为基础,建成国内一流的宽中厚卷板生产基地。

--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初步构筑起现代化基础设施框架,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得以提高。建成玄武湖东西向隧道、主城快速干道系统、南京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南京火车站新站,建设长江三桥、南京绕越高速公路、龙潭港一期工程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发展航空客货运输,逐步开辟国际航线,显著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功能,提高国际影响力;扩大城域高速宽带信息网络覆盖面,逐步实施数字化城市建设,显著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0%;实施一批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重点工程,把南京建成一个布局较合理、绿视率较高、舒适度较好、城市生态功能显著的国内先进园林城市,争创“全国人居环境奖”,形成对国内外投资者有吸引力,对市民有凝集力的城市新貌。

--城市活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构筑起现代城市空间布局框架,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得以提高。在主城区推进商贸金融区、,都市景观区和现代化城市新区的建设。提升新街口地区的商业设施现代化水平,建成为全国一流的中心商业区;建成南京图书馆新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南京鼓楼多媒体大楼、南京邮政第二枢纽、南京长途通信第二枢纽、江苏彩电二期工程、江苏省体育中心等一批国内一流的公共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采用环保、节能、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建成宁南、长巷、兴垄亚东等百万平方米以上的城市居住新区,力争成为全国示范小区。

二、预期指标。

根据发展条件与可能,预期“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05年,人均gdp将突破3500美元,全市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1%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2500亿元以上。同时,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逐步提高。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的格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3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gdp比重提高到2%以上。城乡结构逐步改善,城市化水平达68%以上(国务院2000年新统计口径),郊县经济发展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十五”期末年进出口总额达60亿美元以上,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以上。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提高分别为8%和6%以上,达到12000元矛5500元左右,进一步改善城镇低收入居民的生活状况。恩格尔系数降低至35%左右,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比例提高到45%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增加到2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砖混结构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15标台,家庭轿车普及率有较大提高。实行带薪休假制度。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城市综合污水处理率达80%。

公共服务进一步充实,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o以内,全市户籍总人口预计达560万人左右。五年累计增加40万个城镇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逐步健全和完善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市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市区达95%以上,县域达8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以上。城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改善和增加,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提高。社会风气、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第三章发展任务。

根据“十五”期间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好基础,20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我市“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快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建设,强调科教兴市、富民强市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综合实力、城市整体形象、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步提高。

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巩固“一个基幢,建设“三个基地”,培育“三个中心”,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三个基地”为重点,提高工业基础实力。

大力发展生物工程与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提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车辆制造等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食品、服装、印刷等都市型产业,大力推进用高新技术改造机械、轻工、纺织、建材、建筑等传统产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把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车辆制造产业基地。到200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左右,年均增长9%。力争有10家以上工业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其中5家超100亿元,2~3家超200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加强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及开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环保产业等,特别注重把开发区的建设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增长点,使我市成为全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的领头区域。到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5%以上。

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现代生物生化制品、新型化学合成药物及医药中间体、天然资源药物及保健品、高新技术医疗器械、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及农药、畜禽用药品等。

新材料产业。以新型合成材料与高分子材料、现代无机非金属材料、新金属材料、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氧化稀土材料及系列产品、新电子磁性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为重点发展方向,提升新材料产业的整体规模。

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积极运用计算机、加工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光电子、微电子等高技术改造传统的机械加工制造业,重点发展新型自动化仪表、新型机加工中心、机电一体化设备、新型电力设备、数控机床、精密成型加工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

环保产业。围绕国家的环保政策,利用我市有机加工和化工优势,以环保综合新技术为依托,努力开拓环保产业市场,积极承揽大型环保工程,带动环保设备的生产。重点发展高性能工业废气处理装置、汽车排气净化装置、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及设备等。

抓住国家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西部开发重大工程的机遇,大力发展燃气轮机机组、大型电站设备和输气管道用中厚卷板等装备产业。

支柱产业。重点建设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车辆制造三大支柱产业。综合运用改革开放和资本运作措施,特别是加强与国外大企业的合资合作,把有规模优势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把有产品特色的企业做精做专,并大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快产品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到2005年,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70%左右。

电子信息产业。以网络技术为龙头,大力发展计算机系列产品和通讯产品,加快发展系统集成业和软件开发服务业,成为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总体实力跻身全国前列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发展重点为:积极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网络及计算机系列产品、通讯设备、系统集成业、软件开发服务业,以及数字式视听产品、微电子及电子元器件等。

石油化工产业。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相关产业为重点,发展成为具有百万吨级乙烯,“油、化、纤、塑、肥”全面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处全国领先地位的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发展重点为:发挥大企业和大工程的规模优势、资源优势,加强有机原料和中间体的配套延伸、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推广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适用的清洁工艺。

车辆制造产业。以汽车、轨道交通车辆、摩托车、农用车、零部件及改装车为重点,发展成为以大企业、名牌产品为龙头,产品门类齐全,零部件系列配套,总体实力居全国前列的综合性车辆制造基地。发展重点为:抓住国家大力推进汽车制造业上水平和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外合资合作力度,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加快行业重组和企业联合,重点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新车型,培育一批上水平、上批量的重要零部件产品。

都市型产业及传统产业。在新的机制和技术基础上,积极发展适合大城市环境要求、市场需求和就业需求的都市型产业和传统产。

以高新技术化为导向,积极发展食品、印刷包装、室内装潢、工艺美术、服装服饰等都市型产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有利时机,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品牌意识,明显提升我市地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并继续加强培育万里、宝庆等国内知名品牌。加快化工、机械、冶金、轻工、纺织、建材、建筑等重点传统产业应用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和提高环保效益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推动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增强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二)以培育“三个中心”为重点,推进服务业发展,增强积聚力和辐射力。

充分发挥区位、科技、文化优势,利用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改组传统服务业,把南京建设成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现代服务中心。到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左右,年均增长11.4%。

商贸流通中心。利用国际化带动产业化,加快把我市建成长江下游辐射力和集聚力较强的商贸流通中心,进一步提高南京在国内市场流通和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努力形成现代化的贸易市场体系和商业零售体系。突出业态调整,积极实施电子商务、买断经营、分销等现代营销方式以及代理、连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兴流通业态。着力优化新街口地区商业布局结构,改善购物环境,逐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中心商业区。加强与市外、境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合资步伐,培植几家有规模、品牌优势的大型商贸集团。提升商品交易市场规模及档次,加快发展应天路、赛虹桥等市场群。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

依托和发挥现有交通优势,加强口岸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货运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初步建成区域现代化物流中心的框架。加快南京公路主枢纽信息管理中心建设,实现与全国各公路主枢纽以及港口、铁路站尝航空港联网,为全社会提供客货信息服务。加强货运市场建设,发展配载业务,提高联运水平,引导发展集装箱、特种运输,建立开放、发达的运输市常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整合现有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引导市内大型储运公司向符合国际惯例的物流公司过渡,加快传统储运业向现代物流转变。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王家湾物流中心等设施。

科技研发中心。依托和发挥我市较强的科技综合实力,加快建立集高新技术基础研究、试验开发、应用推广于一体的科技产业化体系。特别注重将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成熟成果按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社会,加快推进其产业化和规模优势的形成,促其逐步成为我市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大力度扶持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使我市真正成为知识产品的研究开发、交易转化中心,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的孵化中心,高科技创业人才的培养、聚集中心和高技术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

重视技术创新源头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全市重点产业、行业、企业对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进一步发挥“珠江路科技一条街”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扩大产业规模,提升科技含量和总体形象,实现由贸易型向技工贸并举型的转化,把珠江路科技街建成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孵化创新中心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心。同时,推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批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吸引跨国公司研究机构和一流科研院所来宁落户。大力营造有利于科技研发中心形成的良好环境,落实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科技人员投身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现代服务中心。大力发展与经济国际化和生活现代化关系密切的新兴服务业,全面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创造宽松、公平、稳定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多种所有制、多层次、多类型服务业协调发展,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

金融保险。依托南京作为央行跨省大区分行所在地的优势,完善金融运营体系,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和经营范围,逐步实现金融保险业的商业化和国际化,使南京成为长江下游影响力较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稳妥地吸引国内外,特别是境外金融保险机构来宁设立地区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建立覆盖南京区域的资金清算、拆借、贴现和外汇交易网络,扩大重点项目的贷款规模,充分利用银团贷款和联合贷款筹措建设资金。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增强直接融资能力,进一步规范、引导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积极申办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加强金融监督,全面提高金融资产运行质量。规范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大力引导和搞活民间投资。加快跨区域金融电子化建设,推进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推进银行卡业务的大范围联合。积极发展商业保险,进一步规范保险业行为,逐步构筑完善的多元化社会保险体系,为劳动力流动、企业重组改造创造条件。

信息服务。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种专业应用网络,建设覆盖全市并与国内外信息网相联的应用信息系统。到2005年网络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达200亿元(含it业产品的贸易)。培育各类网络服务商,提高网络覆盖面,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招商、网络广告等网络服务。

抓住我国加入wto给服务业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大力发展律师、审计、会计、咨询、公证、调查、策划等中介组织以及各种大众传媒,集约化地开发和共享信息资源。

房地产。推进房屋开发、市场销售、物业管理的专业化,加快形成公正有序、良性循环的市场体系。进行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房地产开发,加快河西、宁南、亚东等大型城市新区建设,同时,适当进行经济适用房及廉价、廉租房的建设,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结合城镇化推进,发展农村房地产业。推进住宅产业化,进一步推动住房制度的改革,全面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放开房改房上市政策,简化上市审批手续和操作程序,繁荣二级、三级市场,加快住房商品化进程。建立和健全房地产法规,规范住宅中介机构,鼓励发展租赁市常积极发展住房公积金、住宅储蓄和住宅融资相结合的金融业务,努力扩大住房消费。提高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实现由简单劳务型向管理型和技术型转变,提高市民的居住质量。到2005年,住房自有率达到70%以上。

旅游。充分发挥古都与江滨特色的优势,高起点、大空间地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水平,争取首批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使我市成为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城市旅游胜地。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重点加快钟山风景区、秦淮风光带、明城墙风光带、大江风貌区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步伐,加大郊县旅游发展力度,推出具有南京特色的拳头旅游产品。积极开发商务会展、文化观光、休闲度假等专题旅游,大力开辟科技旅游、产业旅游、假日旅游等新的旅游消费领域。依托国际展览中心建成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举办在全国和区域有重大影响的会展活动,创造会展旅游新特色,逐步发展会展经济;同时引入举办会展经济的中介机构,开展国际性运作。加强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宣传,集中力量继续办好国际梅花节、金秋旅游月等品牌旅游活动,扩大南京旅游影响力。加大南京整体旅游形象宣传促销,强化旅游商品、旅游市尝旅游配套设施的综合开发,全面提高我市旅游业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产业关联带动功能。

社区服务。利用和优化现有的社区服务资源,实施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建设并举,加快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社会特殊群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多层次社区服务体系,保持我市社区服务在全国的领先水平。加强市民求助中心运作管理。实施“夕阳红”工程,依托社区服务阵地,组建老年人养老、特护、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等服务系列,基本实现老年人社区活动正常化、系列化。推进老年公寓建设,促进养老事业发展。积极鼓励和扶持家政服务业,不断提高家政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和服务水平,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进社区建设在城区全面开展并向集镇延伸,3年内全市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建成率达100%。探索建立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和社区工作自治化模式,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

(三)以发展都市型农业和农民增收为重点,做强做大农村经济。

实施“城乡一体、科教兴农、外向带动、多元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融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初步现代化。到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左右,年均增长4%。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城市市场需求和地域特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优质高效的都市型农业生产体系。减少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扩大蔬菜、特种水产等生产规模,基本形成优质稻米、双低油菜、畜禽、经济林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继续抓好蔬菜、畜禽、苗木基地建设,把高效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出重点。加强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工作,大力培育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带(区)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重点发展和建成沪宁高速公路南京段、新机场路等高等级公路两侧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带工程和郊县农业现代化经济示范区。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全面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项工程,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提高良种化水平,提高设施农业比重,普及新型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加快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生产资料新产品,开发生产优质或专用复合肥料、生物农药以及与都市农业配套的设备等,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外向度。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首先是努力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使农田逐步向有文化、有专业知识的现代农民集中,提高产出质量和效益。同时,围绕肉食品、奶制品、鸭制品等农业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扶持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巩固提高一批品牌的知名度。鼓励发展新型农民流通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努力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大力兴办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业开放度。

加快农村企业的发展,做大农村经济总量。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提高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比重。积极主动地适应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大力兴办第三产业,加快农村旅游、特色市尝交通运输和商贸服务业建设,提高三产在农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鼓励和扶持农村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强化内部管理,扩大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大企业的经济联合,开发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企业集团,努力实现新突破。

(四)加快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将南京建成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信息化城市,成为全国全省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居省会城市前列的信息通信网络,提升南京作为全省和南京经济区域“信息高速公路”枢纽的地位。完善和改造现有电信、广电网络,逐步实现“三网融合”。进一步推进全市的信息网络互联中心的建设,形成各类信息网络的市内互联。重点建设和完善“五楼五网”,即省电信综合楼、第二长途通讯枢纽楼、江北电信枢纽楼、鼓楼多媒体通讯大楼、南京广电大厦和公共信息传输网、用户光纤宽带接入网、多种业务接入网、公众多媒体数字网和移动通讯网。实现数据节点到乡镇,通信线路到每个小区和大楼,信息化规模容量得到大的跃升。

建设领域信息化应用工程。围绕国家“金”系列工程,借助于统一的高速公用互联传输网,努力推动政务、金融、公众服务、农业等领域的信息化,为政府、企业和市民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并以应用系统启动用户市场,带动信息产业的增长。建设南京市政务信息互联专用网络,全面提高政府管理现代化水平。建立政务资源的组织、开发、使用和维护制度,构建一系列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辅助决策系统(dss),为政务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充实“中国・南京”政府网站,使之成为我市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和信息服务平台。

抓好信息示范工程和实验小区。抓住全省信息化建设八大示范工程主要在南京建设的有利时机,重点推动通信领域的熊猫集团移动与卫星通讯系统产业化、计算机领域的同创集团计算机卫星接收核心部件产业化、软件产业领域的南大苏富特软件产业化项目,信息化市场建设重点推进珠江路数码公司股份制改造和市场开拓,城市信息化重点支持南京数字城市建设。

为积累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规划期内将在为社会服务和为政府服务两个方面进行应用性实验。在指定的范围内,建成宽带综合通信网络,开展公众服务应用系统和宏观管理应用系统的全功能试验,使实验小区成为未来信息化社会的雏型,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的示范小区。重点进行市委、市政府大院试验小区和若干住宅小区的试验小区建设。

二、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

按照省委提出的“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和南京要做强做大做优做美的要求,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体制,提升管理的综合水平。到200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8%以上。

(一)调整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布局。

整。进一步完善主城、都市发展区、市域三个层次的规划布局,同时,按省的部署,与周边城市共同推进南京都市圈的`建设。

主城是发挥南京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基地,重点发展科教、文化、金融、贸易、交通、信息、管理等第三产业和部分都市型工业,增强现代服务能力和市政公共管理能力,基本建成山、水、城、林相互交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城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地方特色。主城内第三产业逐步形成由三级公共活动中心和若干商业区(街)、大市场为主体构成的布局结构,形成中心商业区,培育中央商务区,进一步提升中心区品位。主城内第二产业继续实施“退二进三”,2005年前完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历史文化保护地段、风景名胜区内的工业搬迁或用地性质的转换。主城以外的地区是我市未来城市化进程推进最为迅速的空间,各郊县要以综合实力提升和农民收入增加为目标,加快发展,培育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提高郊县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综合实力,美化人居环境,逐步实现郊县的城市建设与中心城市协调一致。重点发展县城、中心城镇和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进一步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郊县经济多样化发展。到2005年,县域城镇化水平达45%,全市国家、盛市级新型小城镇比重分别达到3%、20%和60%。采取综合配套的改革措施,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引导,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到小城镇就业落户,增强小城镇就业空间和整体实力;二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谁投入、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形成多元化投入为主,市和县区财政适当补助为辅的投入新机制;三是积极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和完善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引导农村居民点向小城镇集中。

根据省统一规划发展的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长江为主轴,包括省内及邻省部分地区在内的经济联系密切的城市群。作为这一区域中心城市的南京,将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共同推进区域发展。加强跨江交通建设并根据需要和可能,规划建设南京至镇江、扬州等周边城市的快速轨道客运交通系统,密切城市间的联系和交往。

(二)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功能。

以对外交通、城市交通、公用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使基础设施建设从初步适应型向适度超前型发展。

对外交通。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协调发展各种运输方式,逐步走向高速化、通畅化和网络化,把南京建成国内具有一流交通条件的省会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继续加快以跨江通道和高等级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工程建设,重点建设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宁杭高速公路南京段以及宁淮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南京段、南京绕越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展长江四桥等项目前期工作,并适时建设;加快公路客货运场站建设,实施市域公路网化和通达工程;逐步实现高速公路联网畅通,干线公路加密升级,镇村公路灰黑达标,公路主枢纽布局基本形成。配合国家、省做好京沪高速铁路南京段、宁启铁路南京段、宁杭铁路南京段、宁芜铁路复线改造等相关工作,建成南京火车站新站。建设南京港龙潭港区一期工程、南京港新生圩汽车滚装码头,完善配套工程,改善港口集疏运能力;全面提高以长江、芜太运河等为主骨架的干线航运网通行能力,进行航道标准疏浚和整治。建设禄口机场货运中心,使其成为省内和邻近地区航空货运的集散地;同时,积极开辟地区和国际航线,形成国内支线和国际航线协调发展的航空运输网络。按照国家规划,重点建设宁波一上海一南京进口原油管道和仪征一南京过江输油管道,建设西气东输主干线南京沿江天然气管道及跨江工程,以及南京一武汉一荆门沿江输油管道和南京一苏州成品油管道等。

城市交通。进一步完善城市干道骨架,建设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形成布局基本合理、容量满足需求的城市交通系统。基本建成南京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规划建设地铁三号线,积极发展其它轨道交通;全面建成主城“一环两纵”快速干道系统,完成“经五纬九”干道网建设。新建、拓宽、改造赛虹桥立交、城东干道北上、惠民大道三期等工程,新、改建模范马路东进、集合村路改造等一批工程。重视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配套建设,配合城市地铁等工程建设,拓宽改造宁海路、丰富路等一批区域性疏解道路,完善道路系统。提高路网密度,拓宽渠化一批干道交叉口,改善节点交通。加强静态交通研究,加快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建成一批城市停车设施,使市中心停车难的状况有较大改善。加快江北城市道路建设步伐,全面建成江北大道,建设江北沿江大道,新建、改造浦口、大厂一批城市道路。到2005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增加到10平方米。

公用设施。加快建设服务优良、质量上乘的市政公共设施体系,形成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城市保供体系。开工建设龙潭燃气电厂,争取开乒建设南京热电厂燃气机组改扩建工程,新、扩建一批输变电工程及出线工程,构成城区220千伏双环网格局,每县都有220千伏变电站,每个乡、镇都有35千伏以上变电站,完成城市与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增强全市电网的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完成城南水厂扩建、北河口水厂改造工程,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消除主城区低压供水片,使全市供水能力提高到220万吨/日。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管道天然气接入工程,重点建设天然气门站及干管,大力发展天然气用户,使天然气的使用得到较大推广。完成城市供热规划,加快建设城市供热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下水管网规划,有步骤地实施下水管网改造,逐步发展综合管沟。配合城市道路建设,以服务市民为宗旨,建成一批公交场站,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和服务水准。加强人民防空建设,实施1-2个人防重点公共工程。新建、改造一批排涝泵站,改造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形成全市沿江内河防洪保护圈。

农村基础设施。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兼顾广大农村地区,提高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显著改善农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整治沿江、沿湖、沿河的污染企业,发展农业生态工程,乡、镇以上普遍建立污水和垃圾处理设备,改善农村生态条件。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治长江、滁河、秦淮河、石臼湖、固城湖及水库、塘坝,狠抓涵闸、水库除险、泵站改造,提高全市抗御洪、涝、旱灾的综合能力;突出抓好长江及滁河、秦淮河、两湖干堤达标,通江、通湖河道整治,城市防洪保护圈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市水利设施标准。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争劝十五”期间改造全市50%左右的中低产田,完成国家级土地治理60万亩,省级小流域治理20万亩,实施节水农业项目10万亩。实施农机推广,加快适用机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完善农机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到2005年,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以上。

(三)加强城市管理,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体制。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关系,坚持“建管同步、建管并重”的原则,加快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法规,加大管理投入,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综合水平,使城市管理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高起点调整修编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增强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指导作用。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强化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明确关系,重心下移,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系;合理划分市、区、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权限,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并采取相应措施,增进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基本实现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地规范管理市民行为和各方面关系。改善城市管理手段,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初步建立统一、高效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清理整顿城市交通秩序,全面实施交通平安畅通工程。加强市容市貌管理,确保城市面貌清净常新。加强工程建设管理,规范管理程序,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和机电设备招投标制度。改革城市建设投资维护体制,推进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化经营和维护体制的管养分离,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

三、科技教育。

加大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力度,发挥并强化南京的科教和人才优势,逐步把南京建成全省科技创新的领头区域,构筑适应中心城市发展需要的人才高地,推动南京成为科技先导型城市。

(一)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建立既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农业、社会发展等方面开展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品牌产品。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重点建设好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组织培养、选拔行业技术和学科带头人,建成南京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一批标志性科技工程。

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尽快形成以企业自主投入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为知识支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为中介、政策法规为保障,涵盖知识生产、传播、和运用全过程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科研力量进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共建技术开发实体,实现产学研的直接结合,共同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二是充分发挥具有良好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生力军作用,进一步优化其创新创业环境。三是加大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和体系,发挥政府财政投入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建立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借鉴国际经验,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多元化筹资,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强化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和培育;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优先进入国内、国际证券市场融资。四是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加大各类技术供需信息库、人才资源信息库以及科技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建立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队伍。

(二)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构建人才高地。

加强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构建人才高地,以满足城市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南京成为“智力”生产中心和人力资本集聚中心。

高度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适度超前发展,全面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一是进一步改革现有教育体制,扩大教育开放程度,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办学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造就创造型、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三是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地组织实施“两基”教育,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目前的9年提高到10.5年。四是完成教育布局规划调整和改造薄弱学校工作。全市小学都要建成规范化达标学校,50%的初级中学达到盛市示范初中的要求,建成国家级示范高中重2所,盛市级重点高中50所。五是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尝试发展综合教育。六是积极推动教育后勤服务产业化、社会化工作,探索教育社区化发展的道路,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社区教育试点工作。七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建设,重点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十五”期间,将南京晓庄学院建设成为合格本科院校,完成金陵职业大学与南京农业专科学校的合并重组工作。

全面实施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工程,加快构建南京人才高地,针对“入世”后人才竞争剧烈化的趋势,抓紧人才机制创新的关键,建立全方位吸纳优秀人才的引进机制,千方百计地引进、吸纳、积聚各类各层次优秀人才,特别是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重点工程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培养机制和激励优秀人才的分配奖励机制,建立人才开发与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健全为优秀人才服务的配套保障机制,从各方面营造优良的环境,吸引海内外各类优秀人才来宁创业,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骨干人才队伍。

四、体制创新和开放型经济。

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目标,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机遇,依托国际、国内两个市尝两种资源,推进我市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层次,力争在新一轮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取得突破。

(一)加快体制创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全面改革,到2005年全市基本完成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国有及控股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小企业完成改制改组。

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在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和产业中的调控能力,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加快推进“抓大放斜战略的实施,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改革和完善企业产权组织形式,加快国有及控股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机制,积极推行企业经营者和技术骨干的年薪制、股权期权奖励办法。集体所有制企业全面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激发新的发展活力。

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思想的大解放,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推动全市非公经济的大发展。大力支持和引导私营个体经济健康发展,大力推进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大力引进外地民间资本,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对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积极作用。到2005年,力争全市非公经济在数量、注册资金、从业人员等方面进入全省前列,非公经济实现的gdp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50%以上。

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拓宽私营个体经济和民间资本的准入领域,降低门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鼓励私营个体经济联合重组以及与外方合资合作,形成私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

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确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以商品市场为基储资本市场为龙头、要素市场为支柱、专业市场为特色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和规范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产权和资产合理流动。着重培育和发展金融、证券、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常继续争取境内外金融机构来宁开设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规范同业拆借市场,促进票据市场发展,增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完善和发展技术和信息市场,健全市场信息网络,保护知识产权,加快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人才、劳动力合理流动。

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级调控体系。推进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向对全社会的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新格局。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弱化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基本不对竞争性领域中的生产经营、投资活动进行直接参与和直接干预,适应市场经济和wto规则的要求。理顺政企关系,逐步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在搞好宏观控制的同时,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依法行政,简化办事程序,增强工作透明度,加强政府部门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市级经济调控体系和目标管理体系,从以管为主全面转向以引导和服务为主。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和支出管理改革,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工程项目和重大设备公开招投标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二)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抓住入世机遇,加速外向开拓。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我国国情的外经贸新体制,把外经贸政府职能和工作重点移到总量调控、发展预测、制定规划、调查研究、政策协调和监督规范上,构筑公平、公正、透明的外经贸运行环境,实现我市外经贸可持续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在扩大规模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力争实现我市利用外资水平质的飞跃。一是围绕我市“三大基地”的建设,以争取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和引进大项目为重中之重,形成规模效应,并做好大项目和产品的延伸配套工作,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积极做好扬巴一体化等重大项目的服务推进工作。二是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等领域利用外资的步伐,积极探索收购、兼并、投资基金等利用外资新方式,扩大利用外资的整体规模。三是鼓励吸引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和技术,有重点地推动我市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境外高科技企业和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集中精力办好金秋经贸洽谈会,努力扩大规模,提高档次,逐步办成区域性、全国性有影响的大型经贸活动,树立南京对外开放的品牌和新形象。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促进对外经贸稳定发展。一是实施大经贸战略,积极推进外经贸经营主体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全面扩大各类外经贸队伍。加快国有外贸、外经公司的改革和转制,加快工贸、商贸、技贸、建贸结合,实行必要的资产联合,努力造就一批有相当出口规模和经营实力的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集团。二是坚持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积极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扶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具有南京特色的品牌产品扩大出口,逐步提高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比重。到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外贸出口额30%以上。三是加强国际市场开拓。坚持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市场多元化,支持海外贸易、投资、承包、劳务、外援联动发展,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发展跨国经营,积极发展智力型、技术型、管理型劳务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进行直接投资。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业务,在境外设立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带料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企业“走出去”加强整体规划和指导,同时扩大服务业的开放,引进一些国外服务企业,并借鉴其发展经验,为全市企业“走出去”树立样板和创造条件。

推进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发挥对外开放的龙头和主体作用。以三大开发区为重点,同时加快其它六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建设,把开发区培育成全市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创新基地及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基地。实施环境开发、项目开发、功能开发并举,到2005年,三大开发区实现增加值20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达10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0%左右。

顺应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深化开发区综合改革,在探索建立新的投融资机制和激励机制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以推广“一站式”服务和减免收费为突破口,在开发区创造优良创业环境和投资环境,推进政策优势向功能优势转化。以争创全国一流科技园区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对各省级以上开发区特别是三大开发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力度,推进整体联动,切实提高对外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协同度。

加强横向经济协作与联合,巩固中心城市地位。依托南京经济区域和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产业经济带,充分利用浦东和长江流域开发开放的优势,积极应对西部大开发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与南京经济区域、西部地区和长江流域其它地区的经济协作,推动我市横向联合迈上新的台阶。制定并认真落实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鼓励更多的国内企业和个人来宁投资创业,对市外企业实行市民待遇。

立足南京经济区域,拓展合作领域,特别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旅游经济、区域性统一市尝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联动发展,强化我市中心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利用上海作为全国、国际中心城市的地位影响,努力发挥南京区域中心的辐射带头作用,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跨国公司来宁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及生产经营基地。抓住国家加快西部开发的机遇,发挥我市的产业、科技、人才等优势,并依托西部地区的资源和市场,力口快我市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引导和扶持我市企业到西部地区兴办企业,实现产地销向销地产发展的转化。大力发展西部开发所需的装备等产业,扩大我市与西部地区的商品贸易和技术贸易。加强对口支援工作,扶持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五、社会发展。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项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一)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改进和完善计划生育宏观调控体系、目标管理体制和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我市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5%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4%左右。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不断提高计划生育管理水平,重点抓好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采取积极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适应全市老年人口增加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养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老龄事业。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进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服务,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努力实现全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强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绿化、美化、净化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xx年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0.4亿元,同比增长13%,年均增长12.75%,超过预期目标0.75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01亿元,同比增长16%,年均增长23.22%,超过预期目标8.22个百分点。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预计6.1%,年均下降5.36%,超过预期目标1.36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14147.34元,同比增长15%,年均增长15.99%,超过预期目标7.99个百分点。

一、立足“华北商埠核心区”建设,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两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商贸服务业发展目标,全力加快“华北商埠核心区”建设进程,商贸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是一大批商贸设施投入使用或完工。继续实施“抓中心、带两翼,南拓、北扩”战略,大力推进商贸服务设施开发建设。中部,滨江国际广场、乐模大厦等完工,燕赵财富中心c区完交付使用,d区完成主体,天滋花苑东区、休门e区、远洋城完成拆迁或大部分拆迁。南北两端,华夏灯饰城、金世界城市广场等9个大型商贸设施投入使用。两年来,全区共建成商业面积46万平方米。

二是南三条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新源发二期、中心广场改造、大经北街市场道路改造投入使用,南三条信息中心建成。深入开展市场经营环境综合整治、品牌产品购物节等系列活动,市场形象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南三条市场xx年年税收预计突破5500万元,先后被评为“全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市场”、“全国工业品综合市场第二名”等称号。xx年年预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8.53亿元,同比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9亿元,同比增长18.4%,全区市场成交额360亿元,同比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市场成交额年均分别增长17.1%和11.4%,超过规划预期目标1.1个和3.4个百分点。

二、立足扶优扶强骨干企业,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

按照经济多元化发展要求,多措并举促进全区工业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抓优势骨干企业壮大。着力抓好三环集团、双环集团、中润制药、华荣制药等15家优势骨干企业,促其做大做强,重点培育永通化工、太行模板、晓进机械等15家重点非公有制企业,以重点企业发展带动工业和民营经济壮大。xx年年,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预计完成69418万元,同比增长16%。利税预计完成23500万元,同比增长45%,年均分别增长20%和52%,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年均分别增长10%的目标。

二是抓科技创新。围绕汽车、冶金装备、医药等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企业掌控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两年来,先后完成双环公司“小贵族”系列车的研发生产、三环集团水道蝶阀、中润制药青霉素g酰化霉产业化、华荣制药发酵法制备饲料添加剂丙酸盐等14个工业技术改造项目,企业的产能、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双环汽车进入国家汽车工业目录,荣获全国发明博览会金奖。

三是抓环境优化。两年来,我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实施了《桥东区十一五期间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五条意见》和《桥东区损害发展环境责任追究办法》,采取了“一站式”办理、快捷审批、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负责、ab岗、责任追究等措施,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改进了工作作风,开展了互保贷款、银企对接、信息咨询、法律援助、人才招聘、技能培训等活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xx年年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349820万元,同比增长25.9%,税收完成32040万元,同比增长23.6%。两年年均分别增长30.4%和27.2%,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年均分别增长12%和15%的目标。

三、立足夯实经济发展后劲,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两年来,我区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制定了《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指导意见》,采取定期调度、责任分解、按时办结等措施,认真谋划、积极跑办、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休门c块、华润万家超市、23中综合实验楼等一批项目相继投入使用,xx年,全区建设项目完工26个,完成建筑面积92.8万平方米,完成区属固定资产投资26.5亿元,同比增长30%。xx年年预计全区建设项目完工15个,完成建筑面积91.27万平方米,完成区属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同比增长13.2%,年均增长21.3%,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的目标。

四、立足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

两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省、市一系列政策,结合实际,在体制、机制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识和探索,为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长足健康发展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

在方面,推行了工资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完成区卫生队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革,原区卫生防疫站按职能改制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行了项目审批制、核准制、备案制,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对项目投资进行管理,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和专项清理,共清理77项,保留149项。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实行了部门预算和零基预算管。

理,使预算更加透明、公开、细化,便于执行者监督,提高财政管理的使用效益;规范了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源头上预防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推行了政府采购制度,降低了财政成本。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效。

在招商引资方面,先后5次组团参加各类投资贸易洽谈会,xx年年预计引进市外资金11.4亿元,同比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2057万美元,同比增长230%,年均分别增长16.12%和53.3%,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引进内资年均增长15%以上,引进外资年均增长12%以上的目标。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xx年年预计外贸出口额实现2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6%,年均增长20.02%,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18%以上的.目标。

五、立足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城区环境得到新改善。

坚持将城区建设和管理纳入建设宜居宜看城市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争营创”活动,“八个一”工程和构建和谐社区等一系列活动,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平台。

一是城区面貌得到明显改观。持续开展“争做文明市民,营造优美环境,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特别是今年以来大力实施“八个一”工程,集中全区力量打了一场环境建设攻坚战,全区环境质量显著提高。两年来,拆除违章建筑12.4万平方米,清理积存垃圾34万立方米,新增绿化面积6060平方米,创建省、市级园林或居住区(单位)4个,绿色社区21个,新建4座垃圾转运站,完成了北国商城、燕春饭店、国宾大酒店等32栋楼体的夜景建设任务,中山东路女子清扫班被全国妇联等27个国家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巾帼文明岗。

二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深入推进旧城旧村改造,完成了元村改造,东三教、休门、任栗村、义堂等村改造正在抓紧实施,二环路以外11个村不同程度地建成一批新的住宅小区,基本完成太平河综合整治,两岸初步建成“水、堤、路、桥、岛、绿、景”的滨水景观带,滹沱河防洪综合整治工程顺利开工,我区北部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论文。

四是社区建设取得新成就。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建设,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两年来共投入3150万元,新建休门、东风街道办事处办公楼,汇通、阜康街道办事处相继迁入新址,全面修缮了桃园镇办公楼,40%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达到200平方米以上。特色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推进,我区被命名为省级“和谐社区示范区”。数字化社区建设取得新成效,被列入河北省城市信息化重点工程示范项目、省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建设项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社区大排档建设进展顺利,所建6家通过验收并正式营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成规模的群众性文艺团体发展到10家,开展了彩色周末、文艺比赛、票友大赛、时装表演、书画展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644场(次),新增居委会图书阅览室11个,我区率先在市内五区建成区级图书阅览中心,建成全省首家综合性专业健康中心——桥东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筑面积达到7500平方米。

六、立足科教事业优先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科技工作。两年来,全区累计科技投入1.45亿元,专利申请307件,开发新产品12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2项,实施专利项目11项。启动与石家庄铁道学院科技合作计划,拓宽了我区与高等院校科技合作领域。

教育工作。两年来,教育投入达到28251万元,建成二十中艺术楼、二十三中综合实验楼、石纺路小学教学楼。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系列主题年活动,深入实施“三个一”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高中教育、职中教育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二十三中被评为省级示范高中,七中被评为省级职业高中示范学校。全面保障外来务工经商子女入学做法得到国家、省、市肯定。全区中小学顺利通过省“两基”复查验收,我区被评为全国“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优秀实验区和省“普九”工作先进区。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建成xx平方米的区劳动力市场,两年来,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实现再就业10176人,年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5%,均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年均增长目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截止目前,全区参保人员22591人,养老保险金收缴率达到98%。2.75万人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了低保标准,为低保家庭发放低保金1478万元,为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71.62万元。更加关注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我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区”。

温馨计生、计生信息化服务等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建成600平方米的计生服务大厅。两年来,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均低于“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控制目标。

社会稳定工作。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维护稳定工作经验被中央稳定办转发全国推广。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创建“平安桥东”活动,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我区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

民主法制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拓宽了与人民群众沟通渠道,两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236件,按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我区“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经验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总体上看,我区“十一五”规划实施较为顺利,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较慢,发展受到影响;受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新上项目难度加大;商贸服务业升级优化任务较重;就业再就业需要加强;政策性增支减收因素增多。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地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今后三年中,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桥东”两大任务,进一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全面加强城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加注重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改善,确保“十一五”规划所确立的各项目标如期完成。

一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全面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积极实施“三点一线”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促进商贸服务业新一轮发展。依托新火车站建设,积极谋划南部商业中心。充分利用滹沱河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契机,加快滨水景观带、北部生态园区建设。抓好铁路穿城入地机遇,谋划建设铁路沿线商贸长廊。全力抓好以南三条为龙头的各专业市场管理,努力提高市场专业化水平。

着力促进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落实支持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努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财政的贡献率,逐步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

大力抓好项目建设,积极扩大“双向”开放。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着力抓好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大力推进未开工项目,促其尽快开工;加快前期项目审批手续,使其早日具备开工条件;认真谋划新火车站商业中心、华北印刷包装产业园等一批立区项目,为全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区投资。

二是着力抓好城区管理,深入推进社区建设。

全面加强城区管理。进一步加大“八个一“工作力度,继续推行“无缝隙”管理,完善区、街(镇)、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坚决遏制占道经营、乱贴乱画、露天烧烤等现象反弹,积极抓好城区绿化、楼宇亮化工程,确保城区环境美化整洁。

深入推进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和谐示范社区建设,着力提升社区文明程度。继续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提高服务社区水平,着力推广社区服务覆盖面,建设一批社区便民快捷大排档,方便居民生活。

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可再生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清洁生产等项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区资源综合利用率,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高度关注民生,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再就业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活动,妥善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大力倡导自主创业,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扩大城镇民民医疗保险覆盖面,力争2-3年实行全覆盖。高度关注困难人员和弱势群体,按时足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搞好帮扶救助工作,使社会保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义务教育,抓好高中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品牌化学校建设,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双向转诊制度,拓宽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有效缓解社区居民就医难、看病贵现象,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整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积极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推行计生综合改革和利益导向机制,继续实施“计生惠民”行动,不断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促进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

五是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构建和谐平安新桥东。

认真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积极消除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严格落实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妥善处置各类群众性信访事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狠抓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国民经济的调整心得体会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也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国民经济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积极调整国民经济,适应这个新的时代,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二段: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形势下,逆周期调节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逆周期调节,可以帮助我们抵御经济周期的波动,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这不仅能够为我们的国民经济带来更多的机会,也能够帮助企业、人民群众渡过难关,提高全社会的生活水平。

第三段:有效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性。

在当前经济下行的过程中,许多企业感到了资金紧张的压力。为了提高投资效益,我们需要探究新的投资领域,推动新的技术应用,并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同时,我们需要强化对投资项目的审查力度,避免出现不良的投资现象,促进投资效益的有效提升。

第四段:提高消费能力的重要性。

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需要切实提高消费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保障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加强营销推广等手段,提高消费能力,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五段:结语。

当前的形势下,国民经济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但也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我们需要积极调整国民经济,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充分发挥国家整体优势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既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相关推荐

  • 新中国经济发展心得体会(优秀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成长轨迹和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提升。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案例,从中了解如何写出一篇出色的

  • 国民经济的调整心得体会(模板20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的一种总结和收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作为一个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

  • 经济社会发展篇心得体会(专业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国家经济发展心得(汇总20篇)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个人经历、感悟和领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文字记录。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写作经验和技巧,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县委、县政府做出了集

  • 国家经济发展心得体会(模板21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指导自己的行动和决策。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 经济发展篇的心得体会(专业18篇)

    写心得体会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式,有助于我们学以致用。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近年来,宋代经济发展成为历史学界研

  • 国际经济发展论文(汇总16篇)

    范本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一些常见的写作错误,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准确性。同学们,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你们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2013年度,街道农

  • 经济发展大讲堂心得体会感悟(汇总17篇)

    在生活和工作中,积累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我和改进行为方式。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 经济社会发展心得体会(精选21篇)

    总结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自己的一个反思,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分享和帮助。2.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

  • 中国经济发展的心得(模板19篇)

    心得体会是在某个特定经历或事件后,我们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心得。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

  • 新中国经济发展心得体会(专业17篇)

    心得体会是对独特经历的思考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找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如果你正在为写心得体会而苦恼,不妨阅读一下这些范文,或许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

  • 发展特色经济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内在的动力和热情,让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前辈写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他们的经验和观点,挖掘自己的写作潜能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心得体会(汇总15篇)

    每个人的心得体会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通过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体

  • 经济社会发展篇心得(实用19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回顾和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启示和帮助。阅读这些心得体会,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在面对相似情境时的不同思考和

  • 民警社会发展史心得体会(汇总13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积累经验和教训的一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决策。下面是一些具有指导性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写作的思路。警察是国家的维护安全、维护社

  • 经济社会发展篇心得体会(优质16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掘自身潜在的优点和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东南西北风中,党政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