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文(汇总16篇)

思想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行动方式。思想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语言、文字、艺术等方式传递和表达人类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思想对人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希望能够推动思想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而一些大学生又不能科学对待,且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对心理咨询难以启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产生心理烦恼和困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很有发展潜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要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就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又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而一些大学生又不能科学对待,且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对心理咨询难以启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产生心理烦恼和困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冲突调适不当。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潜能开发、就职择业、交友恋爱的人生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由于一些大学生无法对产生的心理冲突进行调适或调适的方法不当,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地向我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介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程在对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指导我们加强对心理冲突调适能力的提高,使我们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课上老师指导我们建立真实的自信;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地去“爱”;学会与他人相处;做好成功走向社会的准备。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的心理保健意识。“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躯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

因此,老师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心理保健意识。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

因为:(1)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老师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我们健全的自我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

为此,在教学中,老师引导我们:(1)正确认识自我,即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要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计,做到自知之明。(2)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积极地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只要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战胜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发展的弱点,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现,成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未来的建设者。

结合实际,培养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绪的自控能力。情感或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人的任何活动都以情绪为背景,并伴有情绪色彩。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对人的活动有增力作用,能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乐于承担社会义务,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削弱人的意志,降低活动能力,使人头脑昏胀、记忆混乱、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长期下去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特定年龄阶段情绪活动特点的影响,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习与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与持续。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维护良好的心境,重视情感的自我调控,并向我们介绍一些调控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意识调控、转移调控、合理宣泄调控等方法。

针对学生个人实际,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通过课堂讲授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并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举例说明,形象生动。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自我评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本人坚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我毕生的力量。

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

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性格活泼开朗的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高一年担任语文科代表,协助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参加市演讲比赛获三等奖。主持校知识竞赛,任小广播员。高二以来任班级文娱委员,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活动,如:课间歌咏,班级联欢会,集体舞赛等。在校文艺汇演中任领唱,参加朗诵、小提琴表演。在校辩论赛在表现较出色,获“最佳辩手”称号。我爱好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校运会上,在800米、200米及4×100米接力赛中均获较好名次。

三年的高中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为日后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矗但是,通过三年的学习,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习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即将告别中学时代的酸甜苦辣,迈入高校去寻找另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在这最后的中学生活里,我将努力完善自我,提高学习成绩,为几年来的中学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也以此为人生篇章中光辉的一页。

学生评价:我是巨野县第一中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生。从小到大,对学习我都抱着一种坚持不懈的态度,对同学朋友我永远都用一颗热情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们。我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父母眼中乖巧的女儿,遇到困难,我也曾想过放弃,但是每次我都坚持了下来,对生活我永远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相信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坚持信念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各科成绩还算可以,没有偏科现象,喜欢和同学讨论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强。上课能够认真听课并积极参与讨论,能够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自觉,独立地完成各科作业。

我个人比较注重自然美,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不追求和接受低级庸俗的东西,喜欢阅读文学刊物,并得以运用。我与小组合作交流时都能够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见解独特,也会接受同学的建议和批评。我努力学习各门功课,顺利获得了毕业证书。在中学期间我全面地掌握了科学基础理论,同时注意结合自身兴趣特点,结合动手实践。努力不够.希望:今后我能扬长避短,做事更有毅力。在今后的学习上将着重改进,定能够有更好的收获。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时至今日,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大学教育理念当中,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有文化、有能力、有素质、有胆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男女心理素质特点入手,针对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引入体育课教学中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并得出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表一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男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有着明显差异和不同,体育专业女生和非体育专业女生差异更明显,值得庆幸的是,调查中没有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选择自暴自弃。大多数体育专业男生、女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对于参加体育运动后的感受是很愉快很舒畅,而40%非体育专业女生参加体育运动后无特殊感,甚至16%的人会感觉疲惫不舒服。通过表一和总结分析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是心情舒畅,也就是说,通过体育运动是可以缓解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释放心中的不快和阴霾,培养自己勇于面对、敢于担当的心理素质。相对来说,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用体育运动舒缓压力的情况明显弱于体育专业,尤其是非体育专业的女同学们,那么,如何养成正确面对挫折、懂得释放压力的自我调节方法,也就成为了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

1.有针对性安排教学内容。已有研究证明,整个身体素质结构中,各种素质的形成都要以个体的心理素质为中介和基础[2]。体育教学一直被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沿阵地,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任。那么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如何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就成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通过几节课时间,通过同学们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大概掌握每位学生的体育课参与情况,包括积极性、热情度、认真度以及情感体验等,并针对男女生不同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生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加上正确的教学手段,来实现通过体育课教学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2.合理的进行评价。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同学们体育运动参与情况的积极评价,往往能极大促进学生体育参与热情。大学生体育课堂,主要就是以室外体育运动和体育技能学习为主,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体育教师对学生某个动作或者某段时间表现作出评价,这个是时候,积极性的、鼓励性的评价会使学生有极大的满足感,即使面对教师提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也能欣然接受,并从意识上去主动改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运动精神,也能学会如何面对和指出别人的'不足,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小技巧;反之,如果体育教师只是批评,甚至是谩骂,则会使学生渐渐失去信心,减少体育热情,严重则会导致学生不爱沟通交流,出现自卑自闭的严重问题。

3.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建设。社团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体育社团作为大学校园社团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参与热情最高的社团类型,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参与社团发展和建设,甚至是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制定,那么体育社团作用可能就不单单是一个体育活动社团,可能会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育兴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性活动群体。当然,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的深度和广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体育教师、学校团委和社团负责人等部门和个人的充分协调和统筹安排。

体育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学的主导,在开展大学生体育课教学及其安排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渗透既然作为相应心理素质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心理上塑造和完善个体,大学生体育课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传授体育运动知识的责任,也肩负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在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必须要把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素质的基本构成及其影响心理因素,认识到体育课对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运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舒缓自己的低落的情绪和紧张的生活学习压力,从思想上认可体育课对心理素质提升的积极作用。总之,因为体育课的实践性和运动性,使大学生体育课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学生数量日益增多。针对数量众多的学生群体,高校需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然而,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过分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很难照顾到普通同学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积极心理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人的积极潜能的开发。本研究探讨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新途径,服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新思潮,它利用心理学现有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如美德、幸福等。“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seligeman)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通过理解和建立积极的情感、满足及意义,而变得更幸福,而幸福就是要过愉快、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正如马丁·塞利格曼所言,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的视角锁定在幸福的这三个方面进行,倡导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研究每个普通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制度。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积极心理学家将主观幸福感、满意和满足、充实与快乐、希望与乐观等作为研究内容,并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生活的最高目标,把投入的生活(engagedlife)看作是幸福的因素之一,即一种享受愉悦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要过幸福的生活需要发挥自身的才能、兴趣和优点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优点和美德上,即积极人格上。在制度的研究上,积极心理学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校和家庭方面,因为这不仅是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的有效支撑,也是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直接来源。

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所处环境的熏陶及所受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品质,并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爱好等品质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质,我们称这种心理状态和品质为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由智力素质(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情绪素质(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素质(包括个性倾向、性格、气质、自我意识等)三方面构成,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以239名自愿选修《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7-20岁之间。男女生分别为141人和98人,工科、理科和文科类学生分别为147人、56人和36人。研究时间为期一学期,研究工具采用西南大学张大均、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二)研究过程。

1.前测。在课程开始前,对研究对象团体实测“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2.实验方案设计。课题组根据95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共设计了16次累计32学时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方案。方案采用知识讲解、积极心理训练、角色扮演、团队讨论、训练分享等形式,旨在拓宽学生积极心理知识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及互动中完成自我的适应与成长,养成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心理素质,投入的生活。

3.方案实施。从《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开课之日开始,自愿选修本课程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两个学时,1.5小时。

4.后测。课程结束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第二次心理测验,并与前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三)研究资料处理: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资料处理。定量分析是指对心理测量表的数据分析,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处理方式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定性分析是指对学生课程结束时的自我成长报告进行分析,看学生主观感受对参与训练的评价及自身的改变。

(四)结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效。研究利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对选修《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的学生上课前、后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及因素的变化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参加《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239名同学,课程前后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情绪特征、动力特征、个性特征方面的变化是显著的。即从数据分析上看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特质是起积极作用的。

2.学生自我成长报告分析。

所有参加《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在最后的自我成长报告中均反映出在积极心理学课中获得的收获与蜕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环境适应能力得到积极提升。

“在积极心理学课上,我由一开始的被动参与到最后的主动参与,再到抢占每一次机会跟大家分享,每一步都渗透着成长的努力。走出积极心理学课,融入大学校园,感觉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不再是刚刚入学时的陌生和迷茫。突然发现,大学是那样的让我陶醉,大学生活是那样的让我期待,我会以积极的心态享受新环境赐予我的挑战和惊喜。”

(2)自我认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积极心理学课为我提供了一种认识自我的新途径,从而可以看到更加积极向上的自我。进入大学后,看着身边的小伙伴们一个个多才多艺,而我最引以自豪的学习也不再是优势,我整日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在积极心理学课上,通过活动的参与,尤其是“优势大转盘”活动,让我看到了我所不了解的优势,原来不起眼的我也有这样多的优点。于是,我学着课上老师教的方法,开始每一天的改变,说来也奇怪,我发现自己每一天都在变化。现在的我对自己是那样的充满信心,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得失和自我的成长,我不再把学习作为衡量自己的唯一指标,反而在学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3)情绪调控能力得到积极改善。

“积极心理学课教会了我很多情绪调节的方法,我认识到情绪是生活的必需品,心情愉快很重要,享受现在的生活并投入到生活中,让自己的青春发光比纠结于坏情绪重要得多。”

(4)获取积极沟通的方法。

“每周一次90分钟的积极心理学课是我与大家沟通交流的好机会,每次我都积极投入到活动分享中,与大家心与心的交流。在交流与沟通中,我们学会了理解与信任,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在团队中,我明白了奉献与付出的重要性,同时理解了大局意识的重要性。这让我在人际交往的路上阳光明媚。”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数据分析和对学生自我成长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心理课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维度和发展是起明显作用的。研究结果发现,经过15次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方案的训练,学生最为显著的发展是在个性维度上,重点表现在动力特征、情绪特征和自我特征上。因为积极心理学倡导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一门课程通过知识讲授、角色扮演、素质拓展等方式使学生在课程中能获得积极的情绪和自我发展体验,进而能够在积极的氛围和团体中感受到温暖、信任,发展出敢于自我探索,积极悦纳自我的人格特征,这也与学生课后的自我成长报告相吻合。

在认知维度上,训练前后并未出现显著变化,但在反应性和实践性上发生了变化,原因可能是课程设计上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配合并积极行动,这就无形中将学生认知维度上的反映性和实践性调动起来,进而促进其发展变化。大学生的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维度中更容易受成长和发展环境影响的因子。积极心理学课虽然尽可能真实地提供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但还是区别于真实地社会环境,因此学生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建议应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提升训练的长效机制,除了保证课堂内外的活动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应对真实学习生活的环境并在其中历练。

此外,有研究指出,文化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反应及其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认为,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尽心思考外,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建构,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真正融合到校园文化活动的环境中,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较为成熟,但大学心理素质评价体系仍需完善。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是心理素质评价的制约因素之一。本文在心理素质研究基础上,分析心理素质培养评价的难点,针对评价难点提出对策,为心理素质培养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近年来因心理素质水平较低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屡见不鲜,心理素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素质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在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的、稳定的心理品质[1]。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一个逐渐养成的动态过程。心理素质养成的动态性就要求我们要对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过程性评价较难。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并提出对策。

1.1.1内隐性。

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成分之一,具有内隐性的特点[2]。作为一种内在属性,心理素质主要是通过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表现出来的,不能直接地被观察到。由于其具有内隐性特点,无法直接对心理素质进行测量,只能通过对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进行间接测量来推测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对个体外在表现进行评估首先要考虑个体的外在表现是否由其心理素质水平决定,个体的外在表现是否受到客观情境的影响。对个体外在表现和心理素质的相关性方面,缺乏相关的评估体系。这些方面导致了心理素质评价难。

1.1.2可塑性和养成性。

心理素质的可塑性是个体通过自身努力、接受教育和外部环境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由于心理素质具有可塑性特点,个体心理素质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会发生改变。心理素质的发展受部环境的变化,有提高和下降两个方向。

心理素质的养成性指心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内化过程,在个体的成长中不断变化[3]。心理素质发展的不稳定性和养成性要求我们对心理素质的评价要进行动态评价。动态评价也称过程性评价,动态评价需要对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因而难度较大。

1.2多样化的培养导致评价难。

高校对心理素质培养方案在培养原则和培养目的上是一致的,培养方式上灵活多样。从培养内容看,既有专业知识的培养也有非专业知识的培养;从培养方式看,既有理论培养,也有实践培养;从培养主体看,既有学校培养,也有单位培养;从培养理念看,既有意志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也有挫折承受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培养方法的多样性要求心理素质评价模式多样化,为心理素质评价带来了难度。

1.3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心理素质评价体系已较为完善,而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体系尚不成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周期较长,对对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较大。高校心理素质评价体系也是参差参差不齐,心理素质的不完善性也给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增加了难度。

心理素是由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人格特征和认知特征等构成的具有基整体性、层次性和交互性的综合心理品质[4,5]。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权重较为模糊,导致对心理素质的测评以综合评价为主。综合测评能够测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综合状况,而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各个要素的测评不够清晰。模糊的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权重加大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的评价难度。

2.1.1创造条件让个体暴露其心理素质水平。

由于心理素质的潜隐性,对心理素质的测量依赖于个体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个体充分暴露其外在表现,通过外部表现评估其心理素质水平,这样就降低了对心理素质进行评价的难度。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受到环境和教育的交互影响,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点。这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估应是一个动态的形成性评估和静态终极性评估的结合。

心理素质是由认知、个性和人际适应等维度构成的综合体,心理素质各项要素的权重模糊就导致了难以对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因此,界定心理素质各项权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清晰的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的权重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更好的评价。

大学生心理素质评价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素质评价体系,离不开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及对策的研究。摸清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有利于寻求解决对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和对策的相关研究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应看到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的存在。这些难点也推动着相关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1]王韬.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xx:48.

[2]赵琳.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xx:8-10.

[4]高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构成——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xx,24(10):1837.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摘要:大学生时代是人生中一段既美好又特殊的时期。现在的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充分施展自我才能的舞台和多方面的发展机遇,而他们可凭借的竞争优势已不单单是智力和体力,更重要的是健康和健全的人格。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由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段,也是自我意识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尤其重要,大学生们应加强认识,掌握技巧,积极训练,不断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促使自我健康成长。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培养,大学生恋爱心理,大学生自我认识,心理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自我角色等方面的改变。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一、大学生的时代主题。

心理健康是时代的主题,是现在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全方位开放的新局面为其提供了成才得广阔舞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同时,激烈的竞争也带来更多严峻的挑战,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多、更新、更强的要求。提高个人的修养,保持心理的健康,增强人格的魅力,优化心理素质是每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同时又渗透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之中。由于21世纪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的指导和锻炼。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大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步入大学,许多的同学都步入了大学恋爱这一人生事业当中。大学恋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已经从现象转变成了潮流,就像许多同学说的那样,在大学恋爱是正常,不恋爱才是不正常,因此,大学生恋爱是个值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大学生恋爱,除具有一般青年恋爱的特性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1)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2)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3)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

4)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

大学生恋爱的利弊并不是恋爱与生俱来的东西,而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待恋爱问题的态度,以及是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否正确选择恋爱时机,是否能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等因素。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都是因人而异的。处理的当,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努力学习,成绩上升。而处理不当,则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滑。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关键取决于自己,而学校则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质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能够满足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要素进行训练和提高,使学生了解知、情、意在人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学会有意识的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同时,通过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状态,对于大学生发展自我、开发智力、改善思维、提高创造力、适应社会有着基础作用。

2.1环境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

在校大学生们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从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异地,许多领域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在学习方面的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不少学生在中学成绩很好,进大学后,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己不能在学习上强人一等,失去了学习的优越感;加上大学的学习方法与原来中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异,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不能正确处理学习目标与学习现实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不当、对学习缺乏信心、没有兴趣等;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录取的专业与原来的愿望不符,对现学专业不了解,造成情绪波动很大,较长时间不能调整过来。由此使他们处于心理冲突与痛苦之中,精神过度紧张,出现强迫、焦虑、郁闷、孤独、失眠等适应不良,以致影响到学习。

2.2人际关系复杂导致心理调适矛盾。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一般会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一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自尊、自卑、自负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二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尤其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有些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有些难控制;特别是在激情状态下,很容易感情用事。三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真实情感;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时而情绪激动,时而消极情绪颓废。而大学生离开原来熟悉的朋友圈进入新的人际圈,远离家庭的呵护开始独自的寝室生活,这些变化都使大学生们特别是大一的新生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旦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使他们处于心理纠结之中,导致多种心理不适应接踵而来。

2.3情感挫折导致心理失落。

大学生时期正值青春年少的恋爱季节,大学生活又为男女学生广泛接触提供了机会,因此大学恋爱已经成为高校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于婚姻与恋爱缺少正确的认识,往往是盲目寻求感情寄托或认为上大学没有谈过恋爱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致使部分学生交友不慎而受到身心损害,或在交友失败后情绪低落而影响到学习与生活。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少,如对失恋挫折的耐受力差,因失恋而悲观、堕落等等。

2.4就业压力带来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增多;再加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形势低迷使就业岗位减少,使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特别是一些不公平现象,比如在就业当中托关系走后门,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就业或找不到满意工作,更使得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表现出忧虑,产生沮丧情绪,许多不良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一个既艰苦又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具体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创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如果充满高尚校风、丰富多彩文体活动,有着良好教学秩序、宽敞教室、卫生清洁食堂、温馨舒适宿舍等,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因此,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而且也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也是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积极运用校园内外的各种媒体如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等,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方面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传播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3.2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预警机制。

高校应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推广专、兼职咨询员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应定期定点地给大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咨询,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备案;针对学生共同关心、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举办系列讲座,开展心理沙龙、心理卫生协会等社团活动,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和宣传阵地开展心理教育宣传等,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异常倾向,努力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能倾吐心声、发泄情绪的场所,从而有利于矫正大学生中可能有的心理问题,使其心理障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从而防患于未然。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措施基础上,高校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建立预警体系,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组织结构,以便采取措施,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少危机发生的不良后果。

可以建立完善的校园心理素质沟通组织网络,即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指导下,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为联系纽带,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网络,使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得以及早发现,及时有针对性解决,促进大学生学习及培养健康的身心。同时,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形成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配置。这样做既可以使学校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状况进行及时、全面地掌握,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沟通网络内对档案库的资料进行查阅而自我检查和评价。

3.4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和各学科教育的融合。

首先应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基础学科的教学中去,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思想性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相关的教育;其次,可以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特别要注意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而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认识指导着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大学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基本的心理因素。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当然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运用,也会有助于思想品德实践的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

3.5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发挥人格表率作用。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要充分注意教师及学校员工的人格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学生的情绪、兴趣、情感、态度等心理状况与教师的表现紧密相关,教师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产生暗示、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恪守师德,为人师表,切忌以消极的心态给学生以消极的影响。同时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辅导员等学校员工的心理修养,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及辅导员等学校员工开设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培训,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大学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给大学生的生活、恋爱、学习以及择业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多重压力,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现实问题和人生挫折,如果大学生缺乏自我调控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周遍人群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关怀,进而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出现各种不测的问题和严重后果。如今,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心理问题介入对象的重灾群体,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情感教育拓展训练,打造大学生强健的身心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日渐成为现实高等教育的一个主题。

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情感教育。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20xx年公布的关于大学生心理调查数据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17.37%,有某种单一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44.9%,并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持续上升,大学时期是人生最为美好阶段,大学时光总是给人带来无比的留恋和无尽的人生回忆,大学期间的个性心理也日间趋于成熟,与此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上情感较为丰富,情绪多变化,人格相对不够稳定的时期。

对调查结果做横向质性分析,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绪化严重,遇事易兴奋,易暴怒,大学校园里可以经常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放松大学生的焦躁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便会使大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大学生从不成熟向成熟阶段的过渡,青春期极易产生兴奋冲动,遇事缺乏周全的思考,常常会有情绪失控行为。二是习惯性抑郁。大学阶段通常会感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使得自身心理压力超负荷,比如学业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常常会使他们感受到外界压力而在学生内心产生抑郁的不良情绪,甚至会出现厌恶、痛苦、自卑,郁郁寡欢,觉得生活苦闷。三是嫉妒心强。高中阶段的佼佼者,自进入大学以后,遇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才俊们之后,自己的失宠状态使自己陷于孤立,可能产生嫉妒的情绪,若不及时调整心态,会使大学生的人格变得尖酸刻薄。四是易焦虑。焦虑想必是每个大学生经常会有的情绪体验,如考前对自己信心不足,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忧,生活中无法适当与人正确沟通,与同学相处产生误解和摩擦等都会使得他们产生心理焦虑,身处群英聚集的大学校园里,如果过于轻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偏颇心态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同样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或者社会问题。五是冷漠孤独。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对大学的期望值过高,会使得大学生感到落空,进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日间变得冷漠,得过且过,感情淡薄,外加大学生普遍都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和亲朋,对外界环境的陌生感,对家庭和父母的深深依恋,也同样会使他们感到孤寂,这些心理问题必须通过适当的心理拓展训练才能有效地解决。

目前,美国高校在大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干预教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一挡节目叫《生存者》,于20xx年被《时代》周刊评为最受欢迎电视节目,节目通过其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情节设计以及高超的拍摄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借鉴,而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拓展训练来说,实为一部好教材,对我国各校正在开展的入学新生军训加入拓展训练项目的编排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告别虚弱,而且精神层面的健康也同样重要,所以健康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况良好和道德评价体系健康。因此,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紧迫任务。

特别是对大一新生而言,经历了十几年寒窗苦读和紧张的高考,其社会适应能力显然会比其他高年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逊色一些,好的一面是进入大学之后便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都试图去努力地做大胆尝试,较为自信地解决实际问题,再加入学心理教育的介入,都会使新生在新环境下尽快适应新环境,充满自信地迎接人生新的阶段,然而,有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偏差一些,原因就是能够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大多都是高考分数较为理想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相对比较强,但是,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和成长经历往往也不尽相同,同时又普遍都是从小就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特立独行的个性比较强,规范自己独立生活的自律性较差,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没有社会责任感和缺乏担当精神,自我约束上表现不佳,没有危机意识,对未来的人生走向缺少规划而且选择不够明确,在遇到困难时随即表现出的就是不知所措,有时会选择逃避现实。心理咨询网络平台的开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依赖心理健康资源,网络信息的内容涉及面广,丰富和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通过网络可以使各个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新多媒体技术,采用多样的信息呈现手段,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心理变化情景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网络世界是个虚拟社会,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去网上冲浪,可以使有心理疾病者通过网络平台毫无顾忌地倾诉,以达到心灵沟通和心理平衡,同时,网络社会又在某种程度上说存在着真实性,在虚拟空间里的人们反而更容易倾情流露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说,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洞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剖析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从多维度思考,比如家庭教育是否缺失、学校教育是否健全、社会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性格成因等因素做综合分析,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往往承担着最基本的教化功能,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体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家庭环境是个敏感而又重要的因素,如父母的知识和阅历、家庭经济收入以及住房面积等都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健全,家庭的和谐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完整培育,诸多家庭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活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外的研究数据表明,在信息高速公路未开通之前,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尊重了孩子的主体行为选择,并且鼓励和积极地去引导其思想的正确表达,并且耐心地听其倾诉,而且求同又忍异,以此方式为媒介将会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打开一扇开放的沟通桥梁,着往往使孩子们在追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有效地抑制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促进他们向健康化轨道发展。相反,如果父母教养方式是以娇纵子女的手段去溺爱,这往往和子女的沟通经常告别使用处罚和拒绝等手段去无条件满足,这只会给子女在社会适应能力磨练上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思想侵蚀,而且较少得到家长的关注,大多家长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提升上,这更容易导致孩子身心发展陷入不健全境地,扰乱了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历练并且直接影响其日后的人生走向,笔者在韩国留学读博期间,以自己在国外的亲身经历对中韩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做了横向比较分析,韩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的经历基本都有,而国内的孩子上大学之前的勤工俭学经历基本很少,甚至说是没有。

[1]夏和国。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xx.

[2]钱广贵。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研究:从两分开到三分开[d].武汉大学,20xx.

[3]常青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研究[d].苏州大学,20xx.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自我评价

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从平常事做起,一点一滴做起,为传承文明,践行美德,实现我们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大学生。

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大学三年是我一生的重要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及提高各方面能力为以后谋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跨入大学的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这一信念作为人生的又一。

座右铭。

大学三年里,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即思想道德。大学三年系统全面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自觉遵守《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规则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系集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抵御封建迷信等错误倾向;树立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当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坚持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真参加学校及系上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我曾参加党校系统学习并取得结业证书,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

智,即科学文化知识。端正个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大学三年,我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积极参加学生科协及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各项活动。

体,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大学三年里,我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体育合格标准达标。在心理方面,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大学三年,塑造了一个健康、充满自信的我,自信来自实力,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眼下社会变革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身还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己,改正缺点。作为一名it人士,所受的社会压力将比其他行业更加沉重,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悄然溜走的岁月,转瞬即逝的年华。曾有的美好,今朝的梦。怀想是因为离别的钟声已经敲响。大学,我以拼搏的汗水洗净了知识的尘埃,却忘记到了作别的长亭,离去的码头。暮然回首,得失之间。惆怅与欢悦羁绊着前行的心。惟有追忆,方觉拥有的永恒!收获是对奋斗的馈赠,四年的点点汇集,四个春夏秋冬的孜孜以求,日以夜继的孤身书海,心领神会的倾听慧语,兢兢业业的投身事业,我学会了珍惜,懂得了追求。失去,是因时间的无情与付出的匮乏而酸楚,。独思的天性,丢失了对智慧的交流,对精华的吸收。

时光已逝,良晨难在,获取超于失去,何乐而不为,憧憬,是因为新的梦想在开启斗士的豪情!

如果再给我一个上大学的机会,我会更珍惜,让她更精彩。因为我体会到了大学对人生的重要性,在我离开学校后,我又将开始自己的更精彩的征程!我要努力去拼搏,直到成功!

电大学习已经结束,虽然我们都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不能像全日制学生那样全天候在校学习生活。但这种工作—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学习模式,使我收获匪浅,受益终身。回顾三年的学习历程,感受颇多。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使我充分认识到之前在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及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今后的工作需要,急需补充相关的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参加电大学习后,我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通过这次电大的学习,能够学到许多理论知识,将对本人知识更新及提高素质有许多帮助,并且能够学到今后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不断增强工作办事能力,为比较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了保证能够安心学习,顺利地完成各门课程,我就提前把要学习期间的事情安排好,确保能够全身心的参加上课阶段的学习。

二、认真学习,严守纪律。

由于不同于全日制的授课方式,除了面授之外,可以说大部分时间要靠我们自学去完成。为了提高自己,我特别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把学习当作完善自身的需求,把学习当成促进工作的动力。在工作之余,我认真阅读教学材料,仔细领会每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做到课前预习了解,把不明白的内容带到课堂,向教授请教,课后复习巩固。电大老师是一些十分优秀的老师,他们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吸引着我,增加了我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对老师的辅导我总能倾心的聆听,认真的圈划重点,按类别认真做好笔记,既兼顾基础知识,又突出重点内容,回家后舍得花时间,根据复习提纲认真地读书,认真地背诵记忆,做到在理解基础上背记,在背记基础上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合理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时间,勤学苦练,虚心向同学和老师请教。能够严守学校的各项纪律和。

规章制度。

做到尊敬老师和同学。经过三年的电大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年的电大学习生涯和实践活动是我不断挑战自我充实自己的一段光辉历程。

三、珍惜机会,受益匪浅。

诚然,在校学习期间,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留下探索的苦恼与挫折,在这里,老师的博学,讲课的场景,使我终身难忘。同学之间的真诚,那份纯洁真挚仿佛让我一下子回到从前的学生时代。经过三年的学习,使我在短时间内更新了理论知识,自身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多门理论基础知识,学会了基本操作技能等等。

电大学习的三年时光结束了,回首往事,我觉得我所学的还很有限,我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人的一生就在于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才能不断丰富知识,才能更好地工作,为走完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本人坚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我毕生的力量。

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

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性格活泼开朗的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高一年担任语文科代表,协助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参加市演讲比赛获三等奖。主持校知识竞赛,任小广播员。高二以来任班级文娱委员,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活动,如:课间歌咏,班级联欢会,集体舞赛等。在校文艺汇演中任领唱,参加朗诵、小提琴表演。在校辩论赛在表现较出色,获“最佳辩手”称号。我爱好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校运会上,在800米、200米及4×100米接力赛中均获较好名次。

三年的高中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为日后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矗但是,通过三年的学习,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习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即将告别中学时代的酸甜苦辣,迈入高校去寻找另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在这最后的中学生活里,我将努力完善自我,提高学习成绩,为几年来的中学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也以此为人生篇章中光辉的一页。

学生评价:我是巨野县第一中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生。从小到大,对学习我都抱着一种坚持不懈的态度,对同学朋友我永远都用一颗热情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们。我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父母眼中乖巧的女儿,遇到困难,我也曾想过放弃,但是每次我都坚持了下来,对生活我永远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相信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坚持信念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各科成绩还算可以,没有偏科现象,喜欢和同学讨论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强。上课能够认真听课并积极参与讨论,能够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自觉,独立地完成各科作业。

我个人比较注重自然美,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不追求和接受低级庸俗的东西,喜欢阅读文学刊物,并得以运用。我与小组合作交流时都能够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见解独特,也会接受同学的建议和批评。我努力学习各门功课,顺利获得了毕业证书。在中学期间我全面地掌握了科学基础理论,同时注意结合自身兴趣特点,结合动手实践。努力不够.希望:今后我能扬长避短,做事更有毅力。在今后的学习上将着重改进,定能够有更好的收获。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调研报告

存在的问题:

一、人生观、价值观有些模糊。

大部分学生了解自己的任务,清楚现在的社会竞争情况,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明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潜在的人生危机。

二、素质方面有所欠缺,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当代大学生,虽然有文化,有知识,但是我们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当今激烈的竞争,那就根本无法谈及为社会做贡献、无法达到社会以及老师家人对我们的期望。

三、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了解欠缺。

对党和共青团没有浓厚的兴趣,就很难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不能很好的响应国家的号召,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让当代大学生切身的参加和体验政治活动,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

如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改变这些现状呢?

但是,作为我们学生更应当从自身来考虑和解决问题。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当明白我们肩负的重担,应当明确我们的任务。我们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由于我国经济落后,教育投资相对于发达国家如杯水车薪,教育体制毕竟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进入大学教育的学生毕竟是经过激烈竞争的优胜者,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是以题海战略为主,父母、老师一般都认为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而其他方面的缺点都被良好的成绩所掩盖,这叫“以优遮百丑”,这样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就要好好享受一翻,没有负担放纵自己,长此以往就很危险,可见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教育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我们的大学教育应当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们大学生自身反省,自我认识。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的关注社会,关注我们身边的事。在许多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掌握一些在社会竞争中生存的技巧和方法。

我们大学生应当多多树立模范形象,提高道德修养的学习氛围,从过去全社会学雷锋,学习孔繁森等给人们的思想,来改善我们今天的大学思想教育。特别是我国最近发生的“非典”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非常时期涌现出来的白衣天使的先进事迹,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她们的道德品质是那么高尚,我们应当向她们学习,实际上“非典”时期,她们在无私奉献的同时,也相当于给我们的当代大学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

在党和国家的要求下,我们应当更好的响应国家的要求,应该更多的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不断增强我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给社会奉献我们微薄之力,为祖国的建设努力拼搏。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

本文对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旨在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切实有效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有思想情感、思想认识、思想方法三方面,政治素质有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立场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及政治观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以及运用所学所能将个人目标或任务付诸实践的能力。法律素质是其所具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道德素质是其做人及行为实践过程中对其自身起规范作用的心理品质。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进,但实际情况不近人意,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难入人心。在这个价值观高度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和相关课程内容差异大,施教者难以有效输入新的思想政治认知。2.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化,现行人文素质教育只达到人文知识教授层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无法遵循人文精神。3.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原动力,普遍只想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工作,缺乏高层次追求。4.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存在道德评价失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问题。

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们,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解决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一,用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的理论来指导思政素质教育。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将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结构,只是这一同化过程学生会过滤和改造施教者给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结构不一致,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思政教育在同化过程中受挫,但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过程中找到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因为受教者的认知无法适应客体要求时,就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需要,这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学生在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节奏、时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可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建构起大学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

其二,高校若能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那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实现由现目前学生仅仅是机械接受人文知识的层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转变。认知驱力是奥苏贝尔三大成就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一项,此外还有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机就是对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无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对实利的追求。而奥苏贝尔对认知驱力的重视本质是对认知和理解的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能转变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现实意义的想法。

其三,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给大学生,并引导学生追求较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创新意识的原动力。文献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可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马斯洛理论的高层次需求,鼓励他们将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终身人生目标。

其四,高校可在法律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引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唤起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对责任感的考虑。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六个阶段,而我们要重点引荐给学生的是第六个阶段,即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确立起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他们懂得德性的本质、以尊重人为目的而非手段为前提。执此道德观的人是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力量。具体可选用科尔伯格的“海因茨难题”这一经典道德两难问题作为课堂开放式讨论话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后,为其讲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基本法律知识以激发和普及大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

结论。

大学生素质的形成看似由外至内,其实也是一个内心变化引起外在行为表现变化的外化过程,是需要施教者带着潜移默化的意识耐心引导和培养的过程。因此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有效提高综合素质是顺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

提倡孝道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新世纪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如何正确认识和具体实施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全体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现实课题和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一)。

现在一讲素质教育,学校内部的一些人往往喜欢强调知识素质、技能素质以及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基础学科素质,而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置于从形式上讲很重要,但具体操作上并不重要的位置。产生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教育观念中长期存在着一种“泛政治化”倾向,从而导致无法在摆正德、智、体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在整个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勿用置疑,我们的教育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机整体,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但是如果我们仅仅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角度来涵盖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部意义,不仅有失全面,而且会造成在这个问题上的“泛政治化”倾向,进而影响人们正确、全面、科学的认识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甚至会影响我们对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正确评价。

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的建设人才的教育。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看,我们所需推进的素质教育,显然不能够仅仅是加强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专业知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专业技能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强这些方面的素质教育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十分重要。但只注重这些素质的提高,不论从国家培养的目标看,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看,都是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正确认清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此,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到,人要有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包括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哲学思辨的品质;包括人的远大理想信念和科学世界观基础;包括开拓进取的观念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等等。而所有这些不正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吗?!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讲话中明确指出:“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并认为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其重要意义恐怕就在这里。

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各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主管领导和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常常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我们:与国外先进的教育相比,我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我们的人才水平总是不高,创造能力总是不强,世界上50%的发明创造源自于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半数以上是美国人,而我国至今没有一人。如果认为原因是我们培养的人才专业基础知识不合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强,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也并不完全,因为我们培养的人才,就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讲可能也并不弱,在近些年世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这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比赛中,我们不是获得了大多数奖牌吗?在我国输往国外的留学生中,与外国学生相比,也公认在基础知识上是一流的。如果认为原因是思想道德素质不强,可能有人也不服气,因为在我国的教育中,从小就很注意思想道德教育,在这方面我们似乎比西方强调得更多。但仔细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思想政治课多是流于形式,起码从小学到中学学生所受到的全部教育就是考大学,又有谁去注意他们实际的理论水平呢?社会没有要求,学校和家长也没有要求。这说明我们要在世界人才培养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外,显然不能忽略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明显缺失,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多地是给人一种专门家的感觉,而不是心智两全的合格人才。从整体上讲缺乏广泛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气质,缺少远大的抱负和追求理想境界的意志品质,缺少对社会的感悟力和对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把握和关怀,不能不是我们人才培养处于劣势的一个重要原因。科学发明本身可能并不具有道德的意义,但是科学精神却完全具有道德的意义。科学精神的贫困构成了科学革命和创新成果的思维背景,因而他们只能把科学理解为一种对专门知识和技能的研究,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从外部把握自然、把握社会的一种努力。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因此,作为能够称之为人才的人,他们不仅是科学意义的缔造者,也应该是人生意义的缔造者,只有对人类和社会的命运有深切的把握和关心,才能对人类的科学问题保持有高度的敏感和清醒的认识,才能赋予那些科学公式、计算、猜想以活生生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我们的素质教育,显而易见的结论就是:我们即要加强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培养,更要相应地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建全的人格和哲学思维的能力等等。后者显然不是单纯地加强知识结构的完善的技能素质教育就能得到的。

(二)。

为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目前不少学校都采取发许多措施,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德育改革日益深入,思想政治工作稳步发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得到加强,师资队伍和政工干部队伍得到了一定的加强,所有这些成绩都是可喜的。但面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仅有措施上的改变和完善,没有观念上的突破,显然是不够的。要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上有所突破。没有观念的转变,现有的许多教育措施也是不稳固的。

在素质教育中,从总体上说,应该确立如下观念:素质教育应该是变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变学生的各片面性为全面发展,变专门性发展为基础性发展,变显性发展为隐性发展,变被动性发展为主动性发展。

所谓变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就是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而是要通过科学精神的培养,树立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观点,承担起创造性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和精神。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知识化、住处化的时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民的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同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没有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无从谈起。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摇篮,人的创新能力源于创新精神,这不仅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探索精神,开发创新思维,形成崇尚真知,热爱事业,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所谓变片面性、专门性发展为全面性、基础性发展,就是在教育中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播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学科知识这种专门性、片面性的培养模式,而是要积极探索出推动树立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这种基础性发展的新途径,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倾向。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的素质教育必须是全面的,其中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如下内容:学会做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学会生活,具有健全和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自尊、自信、自主、自立;学会适应社会,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有能力迎接挑战、抗挫折、追求人生的不断超越与完善;学会合作,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在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总之,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所谓变显性发展为隐性发展,就是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显性发展形式,而且更要关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社会感悟力、健全人格形成等隐性发展形式,因为正是这些隐性发展的基础内容对人的发展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从我国未来的发展看,人才问题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问题。没有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开拓创新能力和从事生产实践的本领,固然算不上合格人才,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追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尤其是没有解决好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怎样追求的问题,光有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能干什么呢?因此,为了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更应该注重学生培养中对人才发展起主导作用的那些隐性发展的因素。

所谓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就是不能仅注重培养学生被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是要通过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努力探索积极进取的主动发展观念,在这个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责任。因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从深层次看,首先是要有一种积极探索、主动发展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但其背后所昭示的思想源泉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使其具有探索、发现和初步创造的能力。这些主动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用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他们加以熏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的思想界必须能为这种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积极进取的精神与主动发展的能力是一个统一的机体,忽视进取精神的引导,必然不能形成主动发展的思维背景,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重视。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这说明要把我国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如果我们不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现在在校的和即将入学的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学生就很难在下个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承担起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使命,对此教育界必须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感。

实施素质教育,对高等学校来说不仅要注重人的专业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教育,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因为我们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要全面发展,就不能片面发展,要有创新能力,首先就要有创新精神,这一切都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崇高的理想和对社会感悟力以及雄深浩博的哲学气质和健全人格的导引,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很有发展潜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要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就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又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而一些大学生又不能科学对待,且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对心理咨询难以启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产生心理烦恼和困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冲突调适不当。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潜能开发、就职择业、交友恋爱的人生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由于一些大学生无法对产生的心理冲突进行调适或调适的方法不当,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地向我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介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程在对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指导我们加强对心理冲突调适能力的提高,使我们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课上老师指导我们建立真实的自信;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地去“爱”;学会与他人相处;做好成功走向社会的准备。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的心理保健意识。“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躯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

因此,老师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心理保健意识。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

因为:(1)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老师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我们健全的自我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

为此,在教学中,老师引导我们:(1)正确认识自我,即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要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计,做到自知之明。(2)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积极地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只要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战胜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发展的弱点,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现,成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未来的建设者。

结合实际,培养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绪的自控能力。情感或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人的任何活动都以情绪为背景,并伴有情绪色彩。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对人的活动有增力作用,能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乐于承担社会义务,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削弱人的意志,降低活动能力,使人头脑昏胀、记忆混乱、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长期下去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特定年龄阶段情绪活动特点的影响,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习与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与持续。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维护良好的心境,重视情感的自我调控,并向我们介绍一些调控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意识调控、转移调控、合理宣泄调控等方法。

针对学生个人实际,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通过课堂讲授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并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举例说明,形象生动。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大学生创业素质论文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创业的主力军,良好的创业素质成为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现状问题及创业者应共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精神、竞争意识等基本素质。

培养大学的创业素质是高校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体现科学发展观,通过创业教育,积极进取的态度,顽强的创业学生强烈的创业信念会,自主创业的质量,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

大学生创业经历狂热,沮丧,发展阶段的稳定期,大学生创业,不断提高质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创新意识薄弱。许多学生普遍采取合伙企业的形式,表明当代大学生在企业表现出了强烈的合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利于创业的成功。但相对缺乏的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多学生选择特许经营的形式,忽视技术创新和创业带来了生机。

2.创业目标功利化,社会责任不强。大学生的创业目是获得更多的财富,这表明“创富”意识已经逐渐影响到了学生,也体现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开始。这也表明,大学生创业的认识浅显,不明白的是实际创建创业事业,成就自我的过程显然会降低品质的学生创业。

3.创业意志坚强,而且越来越理性。大学生创业的强烈愿望,很多学生选择毕业后至少工作1-2年后开始,表现出他们的创业机会,风险更清醒的认识。当失意的企业家,大学生绝大多数将继续保留创业愿望,等待时机,以积累经验,蓄势待发。

二、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

1.创业动机。要想成功创业,创业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创业愿望,自我实现、追求成功的创业意愿可以帮助创业者克服创业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就大学生而言,创业动机通常可概括为儿方面:偶像崇拜、实现自我价值、经济原因等。

2.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创业者自身所具备的、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够帮助其实现创业梦想的精神品质。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必须握有自信、自强、户主、自立的创业精种。就大学生而言,创业精神通常可概况为几方面:一是要有开拓创新精神;二是要有吃苦耐劳精神;二是要有团结协作精神;四是要有求真务实粘神;五是要有奋斗拼搏梢神。六是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这些都是自主创业最不可缺少的精神状态,也是许许多多创业者成功的经验所在。

3.创新意识。创业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事业,所以创业者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外在表现是:有创新思维,无思维定势,不墨守成规。能根据客观情况变化及时提出新目标和新方案,不断开拓新局丽创出新路了等:可以说,创新是创业者不断前进的关键环节,就大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学生素质构成中的核心成分。

4.竟争意识与风险意识。竞争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业者要敢于向自我进行挑战,不断反省自己,突破自身的固有思维模式;不断超越竞争对手才能取得成功。但是创业的同时处处都充满着风险,能不能坚持下去就看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对风险的防范意识。

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应德育,教学,实践等方面,培养创业型人才具有良好的创业素质。在创业教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育的创业理念,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的商业环境的过程中,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1.深化教学改革,丰富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的正确的看法。创业教育应该是开放大学课程,并纳入学校课程。如开设“创业”,“商业心理学”,“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创业教育体系教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全面掌握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必要的知识,能力等。

2.创业教育融入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内隐式的方式艰难,乐观,企业家和情感。学院的心理学课程,应普遍建立,使他们学习和掌握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通过培训心理问题让个人拥有自己的一个更现实的认识和更加积极的控制。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分析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创业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心理素质的创业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创业。

3.将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大力开展创业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培养创业意识、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和增强遭遇挫折的心理承受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中感受创业全过程,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通过开设“创业成功人士”讲坛,激发大学生创业欲望,增强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心。各行各业的创业典型是学习的活教材,尤其是创业成功的校友,可以邀请他们给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业经历、经验与教训,让学生受到熏陶,从而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业素质。

参考文献:

[1].辽宁教育厅.就业与创业概论.辽宁大学出版社.

提倡孝道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学术视野的开启,学者们逐步突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开始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读《易经》。

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传》)。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具有创新传统的文化。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五经之首,素称“群经之首,百科之源”,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旋律,是中华文化中第一个具有理论形态的思想体系。周易文化就是充满着创新精神的代表之一。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和研究易学,取其精华,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这部经典是中华文明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其影响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遍及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学术视野的开启,学者们逐步突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开始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读《易经》,重新审视和评价易学发展史,肯定其历史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周易焕发新的光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首先就要复兴中国文化的经典。中国古代天人调谐思想、变易思想、合而不同思想都是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基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传统的民族,我们必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并构建今天的中国创新文化,从而推动国家创新发展。

《周易》中富含切实可行的教育原则和操作方法。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今天从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周易》具有必要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易传·乾·象》;。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易传·坤·象》。

一直以来,《乾》、《坤》两卦都被公认为集中代表了《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象征天,天行即日月星辰的运行及寒暑昼夜的变化。日月星辰运行不已,从不间断,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故名之曰健,指称一种永恒运动变化的宇宙观。所谓“健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这是说,彻底的运动变化必能知险而克服之以达到恒易。因此,所谓自强含有克服艰险而不断前进之意。君子,即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就应当以此为榜样,效法天的刚健,不断进取,奋发图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刚健有力,奋发向上,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最终落实为一种健全人格的追求。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上的一种辩证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中国人。而我们今天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归根结底也就是塑造他们具备这种崇高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格形象。我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校训,用意正在于此。

《周易》高度关注教育问题,尤其关注高尚人格的培养,并作了不少精彩的论述,清晰地概括出道德教育与修养的一般原则。在提出民族精神的理想境界的同时,《周易》实际上也为我们指明了付诸实现的道路。除散见于其他各处外,《蒙》卦对教育问题的探讨最为集中、深刻。

《易传·蒙·象》云:“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清儒王夫之解释,“泉方出山,而放乎四海,无所止息,‘果’矣。曲折萦回,养其势以合小为大,‘育’也。君子之行成于勇决,而德资于涵养。勇决则危行而不恤利害,涵养则成章而上达天德。”依王夫之所言,“果行育德”意味着实践的果敢与坚定,指人的道德修养应该像泉水由山中奔流而下,百折不回,积小成大、汇少成多,终成江河之势而聚于大海一般,以善行的积淀而成就善人。实践第一,应该被确立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首要的根本原则。

知行之辨,即理论与实践孰先孰后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课题。在《周易》看来,在道德修养上,首要的是勇于实践,道德观念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深化,道德人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我们培养大学生具有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也是让他们从细微小事做起,在实践中体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带给自身以及环境的向善变化,日积月累以成人成己,实现自身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完美统一。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维持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的必要张力,事关教育成败。在《周易》中对此已有明确意识。“蒙”卦象显示,泉掩山下虽受山石杂草所遮蔽,但终究会喷薄而出,蔚为洪流;正象征了人有无限潜能,只要开发得当,必成大器。所以,卦辞说“蒙,亨”,亨就是亨通,就是肯定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育应建立在人的天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当然,泉可善加引导而有水利之用,也可冲决农田祸害人间,为善为恶端赖引导之功。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为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学生由于理论上的难题、生活中的困难求教于师,而非教师一厢情愿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对于民族精神教育等德育工作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必须抛弃过往那种单方面灌输的教育模式,而应该创设情境、揭示难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最后由学生主动向教师求教,实现师生之间的“志应”即目标一致。学生有无求学的主观能动性,是其学业成败的关键所在。爻辞中说,“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就充分揭示了教育的主导性原则。“初筮告”,即解答难题应慎重,必须是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状况下,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程度,教师方可出手相助。对于态度不认真,懒于思考而完全依赖教师的学生,则不予帮助,强迫其自行探求解决之道,此即“再三渎,渎则不告”。由此,教师在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鲜活生动的事实例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使他们“想学”、“愿学”、“乐学”,最终抵达真理的殿堂。

民族精神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佳,运用榜样示范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所以,《易经·蒙·初六》爻辞说:“发蒙,利用刑人。”“刑”即“型”的古字,有范铸、模型、模范之意。几千年文明培养了一大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中华儿女,他们必将垂范后世,指引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论断,正是对周易民族精神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蒙以养正”,教育是关键因素。

相关推荐

  • 大学生毕业论文总结思想大全(16篇)

    毕业论文是学生拿到学位证书的重要前提,它不仅是学习成果的体现,还是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请大家阅读以下的毕业论文摘录,这些摘录是在学术界有较高影响力的文献,

  • 大学生道德素质调查报告(精选16篇)

    调查报告的写作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明了和格式的规范性。以下是一份调查报告的示范作品,展示了调查内容和分析过程的合理性。学校:某某大学调查小组成员:唐志江、陈飞

  • 思想道德的心得大全(16篇)

    思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塑造世界的力量源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思想的优秀文章,一起来探索思想的奥秘吧!如何正确调和亲子关系?如何集中孩子

  • 职业道德素养论文(精选15篇)

    多读范文范本,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提升我们的写作品味。为了为大家提供更多范文范本的参考,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精选案例。1.高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理念

  • 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论文(精选16篇)

    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引导我们前进、激发我们的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思想是引领我们行动的指南,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教学目的:。通过本

  • 学校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方案(汇总16篇)

    建设方案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包括时间、资源和成本等。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建设方案示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 医生道德思想个人总结(热门16篇)

    个人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还可以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评价的准确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时能够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 大学生道德的论文(优质20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对文章进行模拟和仿效的方法,以提高写作能力并丰富语言表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动力。1。控制为主,引导

  •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文(汇总16篇)

    思想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行动方式。思想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语言、文字、艺术等方式传递和表达人类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

  • 综合素质评价思想道德自我评价(汇总20篇)

    自我评价可以激发我们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促使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养。自我评价范文8:通过这段时间的总结,我发现自己的沟通能力有所提升,但在时间管理和应变能

  • 思想道德素质自我评价大全(20篇)

    自我评价是改善自己的基础,只有真实客观地评价自己,才能发现并充分利用自己的潜力。自我评价并不是唯一的标准,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认知和发展潜力。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

  • 大学生毕业论文总结思想(优质20篇)

    毕业论文是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创作的机会,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书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 大学生思想品德自我鉴定表(汇总16篇)

    大学生自我鉴定是对自己在大学期间学习和成长的总结和评价,是一种反思自身进步和不足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知和发展个人能力。现在是时候给自己一个真实的评价了

  • 大学生道德素质调查报告范文(17篇)

    调查报告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了解特定问题或现象的书面材料。下面是一份关于XX现象的调查报告,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和思考。前言:道德观是人们对

  • 职业道德素养论文(汇总22篇)

    范文范本的阅读和欣赏可以培养我们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请大家认真阅读这些范文范本,从中学习和借鉴写作技巧和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大学生未来的

  • 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论文(通用12篇)

    思想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心理活动。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思想范文,大家可以读一读,探索思想的奥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