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读书心得(通用18篇)

写读书心得有助于我们发现自身在阅读中的局限性和欠缺,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升。看看下面这些读书心得范文,或许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籍并写出一篇出色的读书心得。

中国历史读书心得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在这富饶的大地上,我中华经历了多少风雨,但我中华人名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风雨之后必有彩虹!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儿女的不屈精神!

所以,我在这个寒假里读了《中国历史》里面很多经典的故事,比如:开天辟地、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说到大禹治水,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尧、舜那个时代,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人们没地方住,只好像鸟儿一样在树梢上做窝避难。自从舜把禹找来治理水患以后,禹就决心要避免父亲所犯的错误,不能再用围堵的方法来治水了。

所以他决定用一种相反的方法来对付洪水——他采取“疏导法”。让大水尽可能地流到大海去。他心想,我自己疏导,也不行啊!于是他挑选了一些能干的助手,跟着他一起治水患。

为了治洪水,他结婚第四天就出门了,整整十三年,没回家了。其中三次经过家门,但都没有回去。

第一次,他从家门口经过,听见妻子在痛苦呻吟,儿子呱呱坠地时的哭声。第二次他从家门口过,孩子已经会喊爸爸了。第三次,孩子已经十三岁了,跑过来拉着他的手,紧紧挨着他,舍不得离开,他也没法跟着回家去。

禹实在太忙了,他变得又黑又瘦,下巴也尖了。他的手脚长出了茧,连腿上的汗毛都没了。不过,他终于成功了。

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团结友爱,中华的历史和未来也一定一次灿烂!还有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只要你什么事都别放弃,才能把一件事做成。

中国古代史感想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贯穿几千年的时间。从夏、商、周的殷墟考古到秦朝的统一天下,再到唐宋的文化繁盛,中国古代历史留给我们无数的感想和心得。本文就从历史学习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历史做一些个人的感想和总结。

首先,中国古代历史是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古人们的智慧、思想、礼仪、文化等等,都在古代历史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是支撑中国现存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基石,只有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掌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和研究中国的现状。同时,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今的中国人根植于五千年的文化沉淀,而这种文化沉淀正是源于中国古代历史。

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中国古代历史作为中华文化的祖业,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重大。中国五千年文明历经兴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优秀的文化传承也凸显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古代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他们在古代思想和文化上所做的贡献不仅影响了中华文明,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文化。文化的传承不断的进展着,在现代人的眼中,具有高度的赏识价值和人文意义。

三、人类智慧的印记。

中国的历史何以长远、悠久,人们对历史的传承与留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古代历史不仅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也记录着人类不断进步,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化秉持开放、包容、进取的思想,不断吸取外来文明的营养,在交流互通中实现了向上跃升。古代的旅行家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将中华文化传递到丝路上的国度,积极拓展交际范围。古代的文化大家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歌被世人传唱,感人肺腑;科技大师李时中、郭守敬和王羲之等,他们在古代科技、文学、艺术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古代的文化、科技和思想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也是全人类文明的宝库。

四、历史悠久的文化沉淀。

中国古代历史的悠久,让人们在翻看晦涩难懂、过于古老的《易经》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庄重与深邃;读到唐宋诗词时,感受到的是艺术美感与文学气息;看到明清小说时,感受到的则是声色、幽默的味道。这么多的文化沉淀,经历了时间的沉淀,虽然语言表达的方式各有不同,但都是永久存在的伟大。

五、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历史是一面镜子,给予后世一种心灵寄托和认同感。在当今时代,我们要彻底认识历史的深沉、宽广、博大和悲凉之处,从而增强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以古史今讲、以古为鉴,弘扬中华文化,挖掘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more能够使国家的软实力不断增强,在整个世界舞台上达到融合进步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去学习,去了解,去花费自己的努力去积累知识,从而广泛地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将自己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

总之,学习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博大,更能够提升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我们应该继承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去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为全球文化做出贡献。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本书主要著述了中国农村的乡土社会,以及蕴含其中的乡土文化。

《乡土中国》主要由十四个篇章组成,这十四个篇章分别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而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在这十四章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乡土本色》和《男女有别》这两章。起初读到《乡土本色》这一章的时候真的觉得十分简练且完整精确的讲述了乡下人与土地的关系。《乡土本色》中有一句话令我有很深的感触: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地生活,像母亲对于她地儿女一般。这句话让我想到从古至今乡下人与土地都是紧密地联系着的,我们生于那片土地,并从那片泥土中长出,向下生根,向上发芽开花。绝大多数的农村人都是持着“生于斯,死于斯“的信念。他们都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情感。就像我自己的家庭一样,在我的记忆中打从我爷爷那辈起,就一直扎根在那片土地上。我父亲这一辈也住在与自己父辈相同的土地上。这么多年在那片土地上发生的至多是些建筑的变化罢了。而且,尽管我们一家人居住在城市中,我父亲依然会时时刻刻地惦记着老家地那一亩三分地。由此不难看出一个农村人对土地眷恋。对于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这一点我是再同意不过的。在乡村中,人家与人家之间极少有不相识的,并且在逢年过节之时还会互相上门拜访,哪一户人家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拿出来分享,大家都十分相熟。乡土社会绝对是一个由熟人组成的社会,在其中你难以见到根本不了解、不认识的人。人与人之间哪怕没有血缘关系,熟识度也在世代中逐渐积累,就如同书中所说: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男女有别》这一章中,费孝通先生向我们阐释了乡土社会中感情的不激动恰恰好维护了乡土社会的秩序与规则,男女之间得以产生下一代,社会关系更加稳定,就如同《男女有别》中的那一句: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男女有别这一点,就是男女天生生理上的不同以及社会传统无形中赐予他们的不同,令男女之间的互相了解存在一个极大的障碍,这障碍恰好使得一个家庭中男女之间感情不易激动,私情被排斥。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这与现代社会的浮士德是十分不同的。乡土社会的男女有别使得男女之间的隔阂加大,使得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家庭中各司其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加固了社会的稳定性。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上看起来是有些许荒谬的,现代社会的男男女女对于爱情大多都具有美好的向往,若想让他们不去了解对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两人之间的.隔阂,只是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失去自己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很不可能的。

最后说说本书中除了章节我最喜欢的段话: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起初刚刚看到这个比喻的时候觉得整个人醍醐灌顶,眼前仿佛出现了石子掉入平静的水面中所泛起来的涟漪。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很像儒家学说里孔子所说的的人与人之间是由近及远的,从自己出发,离自己最近的那一圈中的人是最亲近的,之后的每一圈都变得慢慢疏远,人与人之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联系。因此我们会去推己及人。圈子是动态的,界限是模糊的,圈子是以人的个体为中心而非团队,圈子是有丰富交集的,在不同地时间不同的地点,我们的圈子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在别人圈子里的位置也在发生着变化。这让我想到哪怕掉入水中的石子消失,但泛起的波澜也不会立马消失,就像一个人从世界上消失了,他的故事仍然活在认识他的人的记忆之中,他还有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直到最后一个与你有联系的人从世上离开时,你才算真正的离去了,这让我想起了电影《rememberme》。电影中死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当他们活着的亲人将他们忘记时,他们才彻底消失。联系消失了,我们也就真正的消失了。那段话中的比喻非常有意思,不仅清晰地整理了中国和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社会格局与结构的不同,还可以让人联想到许多与之相关地话题,值得好好地研读。

中国触动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是否已经真正崛起、贪污腐败是否会导致亡党亡国以及中国为什么不实行“一人一票”式的民主等等问题,都是大家的讨论热点,各种观点在网络上和现实中激烈碰撞。近日正在阅读张维为所著的《中国触动》一书,觉得对厘清思路大有裨益。

张维为1983年第一次出国,二十多年间走访了106个国家和地区;他曾作为翻译陪同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也曾在国际组织中工作,参加了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国际会议,作为研究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模式、比较政治、外交政策以及两岸关系的知名学者,他还赴多国进行学术访问。其中,尤为特别的经历是,他曾在80年代中期担任邓小平的英文翻译。一百多个国家地区的实地到访、学术视角的深入观察与思考,使他在书中的论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本书是他在走访百国后写的第一本书,20xx年曾以《中国触动全球》为题出版,20xx年出版的《中国触动》是前者的修订版。

作者首先以一章的篇幅纵览了他走访的这些国家,叙述了他在访问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此作为铺垫,作者在第二章中开始讨论中国近30年来走过的发展路径,他认为,如果不是邓小平的主张和坚持,中国本来可能选择另外四种发展模式:

前两种是非改革模式:第一种是“极左模式”:不改革开放,全面肯定和延续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抓革命、促生产”的思想,朝鲜目前仍然走在这条道路上。第二种模式是“极右模式”:全盘西化;菲律宾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而且在第三世界此类国家比比皆是:经济和社会结构式中世纪的,上层建筑是后现代化的,政府与人们的需求严重脱节,人民处于贫困,国家陷于动荡。

还有两种改革模式:古巴的“保守改革模式”和前苏联的“激进改革模式”。古巴曾在80年代初尝试物价改革、工资改革和外贸改革,以及开放农民自由市场,但由于很快出现了投机倒把、贫富不均等问题,古巴政府又回到了计划经济为主的状态;目前古巴仍然坚持计划经济,增加了有限的市场调节,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路类似。古巴至今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苦,市场供应匮乏,主要生活用品都实行配给供应,政府对社会的控制非常严格,手机受到严格管制。戈尔巴乔夫以政治改革为主轴,用经济改革来辅助政治改革,改革的结果是苏联迅速解体、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而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走的是“稳健的改革道路”,即较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较小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改革的重点是为经济改革铺平道路。这种“经济改革优先”的模式虽然有利有弊,但它使我们的国家避免了大的动乱,国家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增长18倍,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经过这些比较,作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方面,没有其它模式比中国模式更好。

在中国民主化进程问题上,作者的观点很鲜明。他认为,西方的民主社会演变顺序是:首先是经济和教育的发展,然后是市民文化和法治社会的建设,最后是民主化。在民主化的问题上,西方仍然没有摆脱“唯我正统,别人都是异教”的思维模式。长期以来,西方都在要求第三世界国家一步到位的实现民主化,这是不切实际的。“民主是普世价值,但西方这种民主形式是不是普世价值,还很有争议。……如果以普世价值的名义,强行在世界上推广你们的制度,甚至为此而不惜使用武力,那就过分了。”——作者对要求中国接受民主的西方学者如是说。

作者对中国现在实行普选进行了假设:“假设万幸中国没有四分五裂,没有打起内战的话,我们可能会选出一个农民政府,因为农民的人数最多。……但是连领导过无数次农民运动的毛泽东主席都说过: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一个农民政府是无法领导一个伟大的现代化事业的。”

他认为:民主不是西方的垄断和特权,新技术革命为民主提供了各种新的手段,其他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完全可以探索自己独特的民主道路和形式;中国应该超越西方狭隘僵化的民主观,推动符合中国国情、渐进而又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新型民主社会。

除了自豪于中国在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取得的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外,作者也对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作了冷静的分析,包括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生态恶化等。他认为,如果不去积极的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可能会自己打败自己;但如果自己乱了方寸,以为天要塌下来了,国将不国了,也会自己打败自己;只要自己不打败自己,没有一种外部力量能够阻碍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最后,以作者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一个国家的命运就是这样,关键的几步不能走错。回头看一下中国走过的30年,不能说没有犯错误,有些错误不能说不严重,但是在最关键的几步上,我们走对了,中国也因此而赫然崛起。

“不管我们今天面临多少挑战,我们还是处在1949年以来最好的时候,处在近320xx年来最好的时候,而且处理各种问题的资源和回旋余地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可以冷静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继续在中国960万平公里的大地上推进这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现代化事业。”

中国触动读书心得

《中国触动》——国际视野下对中国崛起的思考,作者张维为先生曾是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作者自1983年4月第一次出国以来,到本书完成(20xx年2月)已走访了106个国家和地区,其阅历之丰富可见一斑;此外,作者长期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语言翻译,频繁接触国内外高级政要,对于国际重大事件的剖析和认知亦有着其广阔和独特的视角。在本书中,作者将中国置于世界之林,以朴实、简明、易懂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崛起这一不可避免的伟大事件。综合自己的认知和对此书的阅读,谈谈感想。

一是极力重视并争取全球话语权。20xx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此纪录片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一般认为这是为中国崛起做舆论铺垫,表明中国人民对于古老中华伟大复兴的愿望和决心。针对这一事件,舆论的意见并非一致,尤其是西方国家。诚然,中国的崛起会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美国、欧盟对此却解读为“中国威胁论”。至此,“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不绝于西方各大媒体,丑化、阻碍中国的发展。

然而事实是,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的发展举足轻重。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发展放缓、欧盟部分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日本经济仍陷发展泥沼、印度俄罗斯等主要发展中国家通胀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反观中国,则较好的应对了危机,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应对方案,依靠投资的力量,稳住经济下滑态势,保证了经济增长率。4万亿投资的主要方向为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铁路建设和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乏力,中国这边“风景独好”,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7.6%,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质量也在进一步提升。近十年来,全球经济的跌宕起伏中,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此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解决世界性难题上,例如国际反恐、打击海盗、消除贫困人口等问题上也大有作为。因此,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不仅不是灾难,反而在世界和谐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正面,作用越来越重要。

西方世界对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也就不难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的仇视和恐慌,因此抛出了“中国威胁论”。这种荒谬论断居然还能在世界上大行其肆,反映了西方国家强大的话语权和媒体运用能力。我们不能任其泼脏水,坐以待毙,要用发展的事实成果坚决予以反击。因此,我们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要非常重视全球话语权,并极力争取话语权。舆论宣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人们的理解和支持、良好的媒体环境将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最大利器之一。

二是坚定道路选择和道路自信。报告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自清末鸦片战争以来,长达100多年间,处于世界强国的欺辱蹂躏,国家和民族没有尊严、百姓和人们没有尊严。仁人志士救国图存、救亡复兴的梦想从未泯灭过,经过长期的摸索,共产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共产党在中国成长壮大并带领全国人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中华民族再度矗立于世界东方。这一切成就源于党的领导,源于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追求和坚持。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崎岖坎坷,峰回路转,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文革,我们依然在前进。80年代末期以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尤其是苏联的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潮,中国共产党依然坚定社会主义道路,顶住前所未有的压力,坚持改革开放。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就像人的一生,主要就是关键的几步。这几步走对了,一切都会比较顺利,前景会比较光明。这几步走错了,就会伤筋动骨,甚至满盘皆输。”我们党在1978年的关键时刻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念,坚持改革开放;在90年代初这个关键的时期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走对了路。1978年至20xx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9.8%,是世界同期的四倍,经济规模在30年内翻了四番,20xx年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早期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坚持成就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建设过程中,面对苏联解体前后政治危机,邓小平这位强势领导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后,不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抑或是国企改革,20xx年的汶川地震,抑或是全球金融海啸,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未放弃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选择与坚持。从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丰硕发展成果来看,我们自信,并且坚信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还会一直走下去。

三是坚持全面改革开放。中国本来也可能选择不同的路径,根据作者的分析,有四种可能性。一是“极左模式”。不改革开放,全面肯定和延续“以阶级斗争为纲”,朝鲜目前仍然走在这条道路上。二是“极右模式”。全盘西化,经济和社会结构是中世纪的,上层建筑是后现代化的,政府与人们的需求严重脱节,人民处于贫困,国家陷于动荡,第三世界此类国家比比皆是,菲律宾是典型代表。三是“保守改革模式”。古巴曾在80年代初尝试市场化改革,但由于很快出现了投机倒把、贫富不均等问题,古巴政府又回到了计划经济为主的状态;目前古巴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思路,至今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苦。四是“激进改革模式”。前苏联戈尔巴乔夫以政治改革为主轴,用经济改革来辅助政治改革,改革的结果是苏联迅速解体、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之所谓“道路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在于如何与时俱进的改革我们的制度,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走“稳健的改革道路”,即较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较小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改革的重点是为经济改革铺平道路。这种“经济改革优先”的模式虽然有利有弊,但它使我们的国家避免了大的动乱,国家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增长18倍,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

中国崛起,对我们青年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国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发展的机会,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是非常有指导方向的意义的,但是在这竞争时代,若是安逸享乐,那就肯定不会有发展。20xx年,听的最多就是中国梦。中国人民的中国梦,需要每个清醒的我们去努力才能实现。

中国古代史感想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史是世界上最为悠久、最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之一,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通过读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与历史。下面是我对中国古代史的一些感想心得体会。

一、深深的敬畏与自豪感。

中国古代史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根基。历史上我国在许多领域都曾领先于世界,如中医、农业、造纸术等等,让人赞叹不已。在阅读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我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有一种深深的敬畏和自豪感。我们是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民族,更要以古为鉴,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掘和传承中华民族瑰宝,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发扬光大。

二、不断探索与思考。

中国古代史是一个极为广阔的历史体系,充满着无数的变革和发展。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大量的阅读了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并通过学习中华文化遗产找寻和探索自己的价值和位置。同时,我也不断思考这段历史对中国人民的启示和影响。深入研究,虚心探讨,可以不断丰富我们的思想,开阔我们的视野。

三、明晰国家的发展历程。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如何从最初的渔村到站在世界人民的前列。我们不断扫清各种障碍,不断实现新的发展,并将回报给人民,不管发展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中国人民总是勇于拼搏,攻坚克难。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开放和改革政策,不仅促进了国家经济增长,也赢得了世界的赞誉。明晰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中国社会的现状和未来的方向。

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经历了3000年的纷繁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而深远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史的开端,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历史文化传承的痕迹,如:《易经》、《论语》、《大学》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国古代的最高智慧,具有极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传承发扬这些传统文化,让逐步走向更加和谐的文明社会。

五、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古代史长达4000年的历程中,几经兴衰、更新换代,但是,它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我们要感谢古老的先辈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而奋斗过的时代,我们要以中国古代史为更好地认识、了解中华民族的耐力与勇气,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加强自己的自学、自觉。我们要通过学习中古乃至现代的历史及各个时期所发生的事件,来认识到我们是一个伟大而古老的文化瑰宝,更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道德规范视为生命和生活的常识。

总之,中国古代史是中国的宝藏,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钻研,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世界,共建人类文明的未来。

中国读书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中华文化圈的人,读书一直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读书让我懂得更多,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这个世界和社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几点读书心得体会。

第一点,读书让我更具博爱之心。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注重个性和多元性,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阅读《红楼梦》时,我被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唯美爱情深深打动,感慨人生离别之中的爱恋。我读到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时,深刻领悟到生活的无常和深邃;读到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时,从艺术家的角度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躁动。这些不同的视界拓宽了我的认识,让我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对于自己的人生也更容易做出深刻的思考。

第二点,读书让我更具心灵力量。让我感到强大的不仅是书中所提供的知识和信息,还有书中承载的情感和感觉。在读《西游记》时,我曾感到疲惫,但也曾感动于孙悟空对师父的忠诚与爱护、沉醉于心灵的奋斗;在读珍妮特·温特森的《流浪密约》时,我曾感到绝望无助,也被主人公无惧生死的热血和感叹物质社会的浮躁感动。我渐渐明白,书本是能够传递出一种力量的,那是一种让自己更加坚定生命意志和寻找人生方向的力量,那是一种让人更加真诚、勇敢和感性的力量。

第三点,读书让我更多样化。互联网时代,消费需求变化快,但阅读是一种质朴、优雅、长远且单纯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每天为工作和生活所繁忙,但我发现了一种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的方式——通过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我喜欢读小说,但也爱读科普、哲学或经济类的书籍。阅读《资本论》让我更了解马克思的生活和思想,让我认识了工人阶级在生产过程中的真实经历;阅读《灰度之剑》可以让我看到黑客世界的真相及其黑暗面;读《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更迅速地学习到了历史中的各个重要事件。我喜欢读不同类型的书籍,那可以让我更好地认识不同的领域,也可以得到不同思想的熏陶,让自己的灵魂更富有多样性。

第四点,读书让我更富有。虽然读书没有直接的获益,但对于未来的人生规划及建设却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可以教我们沉稳思考,经常阅读好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事情,更加明白自己的方向,也能够为个人和社会发展带来价值。读书也可以为我们拓展人脉,参加书友会、读者群或者阅读社团都可以沟通交流,结识到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并从他们那里获取到宝贵的学习机会。读书可以让我们更早地做出明智的决策和判断,更早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得到前进的启示。

第五点,阅读让我拥有人文灵魂。在这个商业化的世界里,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而忽视了内在的东西。阅读好书可以让我们回归内心,培养人文情怀。当阅读自己喜欢的好书,情感就会纷至沓来,体验到心情的浪漫和情感的深沉。那种澎湃的情感涌上心头,是可以提升我们的品格和修养,也是可以拓宽我们的情感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总之,读书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全面、多元地认识世界和社会。而读书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和灵魂的力量,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自信且充实。最后,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更多时间,从阅读中获得愉悦和启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在书香品读中、我阅读了《乡土中国》。

有人评论的好:“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却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恐怕已经很难有哪本书能够像《乡土中国》一样,将中国底层的乡土社会进行如此细致而又深刻却又通俗易懂的描绘与分析了。虽然此书写于几十年前(1947年出版),但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乡土中国》中所描绘的现象依然能在我们心中找到共鸣。

费孝通在这本书中对我过底层的乡土社会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描述,相信所有中国人在读完此书之后都会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感,而后微微一笑。费老虽然一再强调,这本书只是适用于对于底层的乡土社会的描述,可是,城市人不都是由农村人发展过来的吗?如果他们的上一代不是农民,那么他们的上上一代也一定与农村与土地有过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在城市人西装革履之下隐藏的乡土气息,如“熟人社会”,“长幼有序”等,中国,依然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痕迹的中国。

城市的强大与繁荣离不开农民所为之做出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是牺牲,尽管这样的牺牲并不是处于自愿。在这么一个注重三农问题的时代,阅读《乡土中国》一书,的确能给我们带来很深是思考。接下来是我对此书的一些思考与分析。

《乡土中国》是在费老对几个农村社区进行调查后,继《剩余制度》后对社会结构的分析的有一本著作,笔者认为它是在前面几本书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的一个更加概括性的总结。

整本书呈献给我们一个对中国基层社会认识的清晰而又完整的分析脉络,费老在讲述某些问题时会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让读者更好的了解他的观点。《乡土中国》文字理论通俗易懂,事例生动而贴近生活,对于初学社区研究和人类学的人来说有很大指导作用,让未免对农村的平实生活有了一个基本的,深刻的了解。

虽然上面说乡土性在渐渐离我们远去,但也许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看到这本书中某些篇章时会会心一笑,因为《乡土中国》解释了中国社会人们身上一些很深层的东西,虽然他指出他所写的是中国的基层,但现代的中国社会也是有基层发展起来的,或多或少的带着乡土的痕迹。

七年级中国古代史心得体会

一、引子:

七年级是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年级,从学习中发现了许多名人故事、经典事件以及古代的文化艺术等,使我对中国文化认识加深,尤其是许多历史上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

二、古代文明:

从尧舜禹到夏朝、商朝、周朝到秦汉,再到唐宋,历史上一个一个古代朝代的出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感到这份文化的无穷魅力。尤其是那些古代名人所留下的经典之作,在历史展开的舞台上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

三、精神价值:

在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很多名人经历了许多艰辛的抗争,包括战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挫折。他们的精神和品质如洪水般奔腾,为人类展现出了真谛的力量,这些真谛超越了个人的层面,赋予了他们令人震撼的智慧和肆意的人生。

四、历史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上的进步离不开每个人的编织。在对古代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认识到每个人对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我们瑕疵的现在和美好的未来都离不开这段历史的脉搏。历史上的交替和曲折,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多面性,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人性的复杂性和自由与平等的重要性。

五、自然观念:

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观念十分重视,与现在精神百转拜物教的潮流不同。他们崇尚大自然,探寻大自然的规律,体验大自然的神秘、美妙。这样一种文化传承,无疑是我们现在需要承袭学习的重要价值。

综上,七年级的中国古代史学习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中华文化,让其发扬光大,成为我们内心中坚定的精神崇奉;同时,在对古代历史的观察和思考中,也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和人性的复杂性,为我们的未来成长,献上更美好的礼物!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425页,期间的感受很难用我笨拙的文字去表达,刚开始时,读起来有点涩,有点苦,到后来,越读越觉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温暖熨贴……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如倾听一支穿越三千年时空的清雅妙曲,荡气回肠,暖意氤氲,头脑清明。

中国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从五千年的蚩尤黄帝时代开始记载历史,于是文学开始它永无止境的行走了。过了大致两千年后,它在平和、安详、寻常、世俗的黄河流域找到了《诗经》,让新生的文脉开始走上旅途。

中国文脉跌跌撞撞吟唱着一首首《诗经》,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隆重上路。一路走到了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时代。行吟在江风草泽边,穿着衣饰奇特的屈原如约而至,他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贵,离群而悯人,塑造了悬崖独吟曲,拉出了诗人的文脉。

到了汉代,忍辱负重、奋笔疾书的司马迁在狱中以从容真切的朴素笔触、错落有致的自然文句造就了《史记》,散文接手了文脉,文脉在此变得人性化、生命化,更描绘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

三国时期,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从乱世之中强悍地接续文脉,随后紧接着的是风骨飘逸,才德兼备的怪才学子阮籍和嵇康得到了文学的赏顾,嵇康在刑场之前畅弹《广陵散》更是将那种绝伦的声调和情感震撼于世。响彻着自然之音的田园之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用他穷苦的凡人之躯高高举起了文脉。

唐朝则是一场审美的大爆发。因着机缘巧合,北方旷野和南方巷陌间文化灵魂的融合,政治带动着文化疯狂地不可一世。文学自立而冗长,丰富而挑剔。诗即是如此,文亦出采,各种文学都以最强烈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几男子:李白、杜甫、王维等成就了这么一个文化艺术史的杰出时代。

五代十国,南方诗文仍在,南唐李后主李煜为开创“词”的先例,让明月夜风感受到:中国文脉从未停住过。

宋代,政文贴近,文人当政,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造就了中国文脉的慷慨激昂。

元朝的戏剧随着文脉的涓涓细流显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一举夺冠,依依呀呀地自我展示。

明清两代之期,曹雪芹的《红楼梦》一枝独秀,全方位地探寻了人性美的存在和幻灭,抚慰了中国文脉五百年的荒凉。

读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让人不得不叹服其才大如海,文字绵厚而不沉闷,沉重而不冗繁,新颖而不轻佻,个性而不张扬。洋洋洒洒36万字的巨著,文采斐然,情感浓烈,逻辑严整,新意迭出,让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阅读过程如同在万水千山中闲步观赏美景静听天籁,空旷清新,赏心悦目,很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怡然意境。

回到开篇,让我们再次温故和回味: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等级,是文脉的生命……文学的等级,与官阶、财富、疗效、传播等因素完全无关,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总之,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先生叹道:“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我们应当在这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重启文脉之思,重开文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

七年级中国古代史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我们有幸学习了七年级中国古代史,跟随着老师的步伐,零零散散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内容,领略到了古代中国的辉煌和伟大。以下是我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学习古代时期政治体制,体验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步,是了解古代政治体制。我们从最早的夏、商、周三代开始,一步步学习到汉代时的封建体制。通过了解各朝代的政治结构,我们能够看到每个朝代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验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文化对我们现代人的影响深远。

第二段,了解古代经济和社会,探究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

古代中国的经济较为落后,但发展又是独特的。经济古代人民的生活直接相连,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古代人生产方式、交流等方面的知识。我们了解了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等,耳目一新。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古代社会结构,包括四级八班、仕途等等,深入探究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

第三段,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了解周易、诗经等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我们必须为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努力。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周易、诗经、尚书等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我们国家的瑰宝,联系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也是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

第四段,学习古代军事,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

中国曾经有很多的战争,这些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崭新。在初中的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古代战争相关的知识,了解了各朝代军队的进步、武器的发展,还了解到了军事家的策略、领导才能,从中认识到了中国古代军事中的奇迹。

第五段,总结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收获,告诫自己要时刻学习和成长。

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每一次课程,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民族的骄傲和辉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不仅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让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更为出色。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仅仅读了本书的第一章,我便默默地长舒一口气,原本兴致勃勃的情感被截了一大半,本想放弃但又转头细想:今天这是教材上点明要读完的书,我轻轻地抚摸皱起来的眉头,无意中看到一段文字:朱光潜不光是读有趣的书,还要硬啃那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估计就叫做啃着啃着自然就啃出滋味来了。

读完整篇文章,似乎对乡土社会有所了解了。本书开头就注重写中国的乡土,后面转化为写乡土的中国,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点是感同身受的`,正因我们的民族确实和泥土分不开。在中国,从女娲用泥土造人的传统神话故事开始,到历代的引起社会轰动和反思的农民起义,都与泥、与土分不开。“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便能提示我们乡土社会以农民为荣。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便受“私”的影响,费孝通先生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在《差序格局》这一章中,作者一步一步地推到“差序格局”,个体的行动在差序圈层中展开,呈现出自我主义的风貌,格局如同水面上放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推己及人”的波纹式社会结构中,也构成了维系人际关联的道德要素。

“家”在这本书中意义非凡,在这本书中,“家”通常指的是父亲一系,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小家族”。家庭与家族有所不同,在中国社会的家庭关系中,重要关系是父子关系,是婆媳关系,然后才是夫妻关系。男女之间存在着鸿沟,中国人在情感上的矜持和保守也是在这种社会格局中养成的。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中国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个社会的秩序,正因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乡土中国的“礼”靠社会传统来维系和传承。

在《礼治秩序》中,最令我感触深的话语便是:“残酷与否和合礼与否无关”。”礼”背后靠的是传统,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中,人们逐渐对传统愈发敬畏,而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追究,又带有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便形成了一个所谓的“仪式”了,所谓“礼”便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相比之下,法律是强行限制人的行为的,而道德是整个社会所支持的、默认的。

作者费孝通先生认为,薄弱的基础决定了农业社会不能建立强大的权力帝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也构建不出西方式的民主社会,乡土中国在人民实际生活看是松弛的,是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力的。在乡土社会,亦有一种发生在长幼之间很强的“教化权利”,该种权利保证文化传统的延续。

在乡土社会中,血缘关系决定了社会地位。在稳定的社会之中,血缘又推而广之为地缘。在群体内部,人们靠人情往来,这样就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在本书的最后两章,作者认为,乡土社会的稳定是相对的,但是乡土社会的变化极其缓慢。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标志就是人们由欲望转向需要,现代社会由于变迁迅速,作为文化事实的欲望已经不足以解释人们和社会的行为,这时“需要”就产生了。

在读完这本书的一刹那,我忽然读懂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但这一次也是略懂一二,希望有时间再啃第二次,第三次。

在这一次阅读中,我将乡土社会看作为现代社会的“亲兄弟”,也亦是其一面镜子。

简明中国古代史的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瑰宝。学习古代历史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最近,我通过学习《简明中国古代史》,受益匪浅,下面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书籍内容简介。

《简明中国古代史》是一本基于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作者是比奇金。该书主要内容涵盖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介绍了这段时期的发展演变。

第二段:读书体会。

首先,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文笔流畅,内容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可以迅速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对中国文化和传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其次,这本书的主线明显,贯穿历史全书,使读者更容易把握古代历史的总体框架。例如,书中将中国古代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明清时期,每个时期都对应着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

第三段:书中重点。

书中重点介绍了古代历史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比如,夏朝的建立者禹、商朝的尧舜禹、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始皇的统一、唐朝贞观之治、元朝的“中土”的探险、明朝的长城建设等等。这些重点事件和人物在中国历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段: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简明中国古代史》,我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包括古代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经济制度等等。确实,每个时期的中国都有不同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对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五段:结束语。

总之,学习《简明中国古代史》是非常有收获的经历。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入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涵,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中国文化和传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通过阅读这样的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祖先的历史和传承,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使我们更好地接受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

《中国通史》记录了从远古时期到中华民国的名人故事。从中我敬佩许名人:文天祥、孙中山、岳飞、苏轼、史可法等。从中我学到了坚贞不屈、做人要像山里的石头,不要像河里的`石头。许多人生感悟。就是从这里学到的。

比如文天祥:他是一名忠臣,当宋朝被攻陷,他被俘了。有许多人来劝他投降,有权力大的马黑,有前朝的丞相赵炎。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敌人见来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对文天祥是严型烤打,文天祥在狱中1000个曰日夜夜始终没有屈服,并经常用自己写的《过零丁洋》来勉励自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元世组忽必烈对他佩服的五体头地,亲自来劝降,遭到拒绝后,第二天被杀害,年仅28岁。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先生是革命的创始人,他推翻了清朝,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把中国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统治。他先后发生了武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等多次武装暴动,虽然均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清朝腐朽统治。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悌,望大家好读书,读好书,在书里找到乐趣。

中国文学古代史的心得体会

中国文学古代史是一部宏伟壮丽的历史长卷,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创新。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我深刻体会到了其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人们对古代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古代文学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帮助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文学与时代的相互影响、文人之间的承传活动和文学作品的创造过程等重要问题,这对于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学古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古代文学史反映了文学与时代的相互影响。古代文学作品往往是时代的反映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写照。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和价值所在。比如,《诗经》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纷乱和社会发展;唐诗描绘了盛唐时期的繁华和生活情趣;而宋词则表现了宋代士人的聪明才智和内心世界。在古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审美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因此,通过研究古代文学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了解不同时期文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

其次,古代文学史展示了文人之间的承传活动。中国古代文人注重对前人文学成就的学习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文人传统。历代文人互相传世、借鉴创作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唐代文人酷爱模仿古人文学作品,并以其为基础来创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诗人杜牧和王之涣即是唐代优秀诗人,他们对古人作品的借鉴及其创作风格,体现了他们承传的精神。同样,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文人也广泛借鉴以前的作品,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展。这些文人之间的承传活动,使古代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样,并且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厚积淀。

第三,古代文学史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创造过程。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往往是一个凝聚智慧、历经苦难的过程。古人对于文学的追求和创作才华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从古代文人之聚会,到诗人的吟咏和才子佳人的绝唱,再到文人的顾城倚栏思故乡,每一个文学作品都凝聚了文人心血和文学才情。崔护在《登幽州台歌》中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形象地表达了对乡国的愁绪和思念之情,展示了古代文人情感的深沉和创作才华的高超。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从文人的内心感受到文字的抉择和排比,从多年的积淀到细腻的表达,描绘了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学创作图景。

最后,古代文学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文学作品往往是历史的见证和反映。通过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红楼梦》中反映了清代封建社会的丧乱和家族的兴衰;《水浒传》记录了宋代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而《西游记》则呈现了明代民间宗教的繁荣和人们对佛教的崇尚。这些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为我们探索和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资料。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古代史是一部宏伟壮丽的历史长卷,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文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研究古代文学史的过程中,我们还能体会到文学与时代的相互影响、文人之间的承传活动和文学作品的创造过程等重要问题。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与探索,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文学古代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血脉。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乘隙读毕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特来作结。

此书位列“余秋雨书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纲挈领、开宗明义之重任。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仅位列第九卷。可知此虽为后成之书,在先生心中分量却是极重。先生今年将69岁,读古人叹世代风华,临旧迹感往事来去,行万里成久远之思,籍散文展朴正情怀。我年浅笔拙,只能简谈所感,向有历史担当的前辈文人致敬。

文学之中,我与诗最有缘。儿时我不懂诗,初读了《新编唐诗三百首》,读得不解风味。长大一点后,什么诗都读。就这样长到17岁——那时正读高二,冬日里某一天,我红衣红裤红靴红帽,执饭盆快步从饭堂返回宿舍。走到澡堂子后墙之时,我突然拍拍脑瓜子,告诉自己:“哦,这就是诗啊。”从此我认为自己懂了诗。我也写诗,13岁和两个女孩结了诗社,关注洋娃娃也关注世界。这段诗旅18年后戛然而止。

与诗的纠葛并非解决我人生大问的单纯线索,军、史、哲等著作也净化了我的心灵。如果不是有那三年,安然坐读这些血火交织的文字,我至今仍将是当初那颗单薄头脑。同时我感恩身边不懈奋斗的人们,他们以待人行事来为我定义,什么叫做心胸与梦想。

述说以上经历,是想说明在有所准备之后,阅读较不易辜负著者苦心。余先生纵横古今,将文脉正统,联接于品格性灵;把传世之作,勾嵌于人生沉浮。由于情境皆活,读者可尽览数千年名士风采。名士之间,落笔则有轻有重。例如屈原一节,他甚至附上《离骚》全文今译;而不可绕过的苏轼,却仅寥寥数语。约取之间,彰显著者思考结论——余先生重视的当代文人之文化重任——“拔其神质,静候佳音”,正在其中。

读毕掩卷沉思,印象最深处,一为《离骚》天真烂漫之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遥牵一线。二为欧阳询楷书我多年珍爱,不想先生亦重。三为陶渊明不为人孰知的短诗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

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是从结绳记事,还是从石头上刻字的时代呢?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好多年的发展,每次变更都让时代发生着很大的变革。

文字让人们有了记录并且传承的前人的观点以及发生的历史事件。楔形文字,象形文字,这些都是依照着人们对于外在世界认知所造出来的字。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是仓颉造字,中国的文字看起来好似那个字本身就能看出它代表的意思,而无需你去读出它们。很多古代的传说里都有着关于这个世界美好的想象,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但是说起中国的历史,却丝毫不逊色于这些神话故事。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从小每每看电视纪录片的节目,就会听到旁白解说这样讲,从遥远的远古,到有了朝代记载的夏商周,夏朝的农民起义,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纣,隋唐时期的历史,明朝的农民起义,这些都曾经被搬上了戏剧舞台,以及被后世的文人加以修饰和夸张的写成了小说,演艺。但是不能不说这些历史本身有着让人发掘的地方。

《中国通史》是一部按照朝代记录的历史书籍。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呢?上学的时候,可能会说,因为有这门学科啊。那么对于既不需要考试,平时工作中也几乎不接触历史相关的我们,读历史又是为什么呢?个人认为,首先前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印象着后人的处事观点、对待事情的看法,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影响着不止中国的人们,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人。恐怕孔子自己也想象不到后人会对他的思想这样的推崇。经过千年历史之后,仍然有着人们值得学习之处;读历史可以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一些知识,用于自己所专长的行业。说起前人的经验,如果不是孔融理解了应该谦让的道理,那么不会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同样,后世的我们也不会知道这个关于谦让美德的故事。

通读中国的历史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事情,从夏朝到当代历史的更替是一个长且历史渊源深厚的时间段。三位作者合著了这部书,相信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吧。我们之前学校中所学的那部分历史,有中国各个朝代,以及世界史,却不是连贯性的,相对于考试来说,课本上的粗略的做些理解和记忆是足够的。

三位作者简明,生动的描写,客观公正的阐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如果作为对历史的读物,则不说值得关注,也不可错过。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

《中国通史》一套共3册,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收入其中。上册主要讲述的是古文明的开始即民族的形成到秦汉的交替。说到此书,必定要提到它的三位作者,他们都是近代公认的史学大家。张荫麟曾在《老子身后孔子百余年之说》中,针对梁启超对老子事迹的考证提出了异议,是当时大为震动的一件事,并且得到了梁启超的赞赏。他以史、学、才出众知名,是文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国内外史学家对他的著作《中国史纲》评价甚高。读他的书,会有一种“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吕思勉从小就学习写读史札记,50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足以说明他对历史的热爱与痴迷。30年代前期他开设了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文化史、社会史、民族史等课程。毕生致力于历史的研究工作。蒋廷黻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其编著的《中国近代史》,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以学术的形式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我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张荫麟在序言中提到写通史的根本在于应该判别史事的重要性,应该严格采用新异性、实效、文化价值、现状渊源来阐述历史。蒋廷黻认为研究并接受历史,分析成败,找出教训,则是其根本。

读完此书,感觉历史的画面在眼前一一浮现,太震撼了。就本书而言,按着历史的进程如下:中华的立国是以汉族为中心,汉族大抵在黄河流域,其开化当推三皇五帝,即尧舜禹的禅让。之后便是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虽然夏代迷信、专制但社会风气质朴,人们的生活节俭。而兴起于西方的商代王位继承较为特殊,是长兄死后,传其同母弟,同母弟死立其长兄之子。商代的物质文明比较发达表现在丝织、渔猎、畜牧、铸铜技术。甲骨文是带有图像性的文字,意义比现在的汉字更为详细。周朝的祭祀鬼神之说盛行,而楚国在武王末年遇到了第一个敌人齐国。齐桓公的霸业之一就是南制荆楚,越国勾践的卧薪尝胆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子产对郑国的革新整饬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古之遗爱也”。或许因为子产是一个把经验转化成原理的实行家吧,和孔子相像。

本书较大的篇幅叙述孔子所经历的时世。而我恰中学时习得《论语》,对孔子有一定的了解。孔子丘,鲁国人,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孔子。他性格刚毅,和蔼中带有严肃,不骄矜,谦虚守信,对晚辈尤为爱抚。注重人伦日用,有治国平天下的方略。政治是他的抱负,教育是他的职业,淑世是他的理想。在政治上他以复古为革新,但仕途好像一直不顺利,反而在教育上颇有成就。他提倡有教无类,仁、勇、智是他心中的全德。他门下弟子颇多,大都成了鲁国的人才。他以道德学说和人生理想教训生徒。《论语》是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他的教训记载下来的,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他生平最得意的事就是晚年修订了《诗》的旧曲调。他曾受业于老子,隐退后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他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现世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人道精神和礼制精神即现在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而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经济等其他方面后世也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本书也有很多比较有趣的知识。1.姓、氏的区别:同源异流的众族保留其旧有共同的族号,谓之姓;同时各有特殊的族号,谓之氏。2.夏、商、周综错团结为一大民族,自称“华”,中华民国的“华”字起源于此。3.周是唯一一个封建社会。4.奴隶以家为单位,世袭罔替。贵族家庭中多妻是一个普遍现象,多因陪嫁人数之多。

本书很严谨,对于推测或没有史实依据的会做出说明,对于史书来说很用心,值得学习。另外我想提个建议,书中引用的古文比较多,很难理解,如果有注解就好了。还有繁体字较多,很难查到,也做一下标注吧。在书后附录上历代纪元表就更加完美了。

总之,《中国通史》带给我的是比较认真、用事实、数据等严格考证的一本书,对于历史类的书籍来说它是不错的,值得细细品味阅读,会学到很多的知识。

相关推荐

  • 读中国古代寓言读后感(实用14篇)

    读后感可以促使我们更多地思考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标准。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这个假期,我看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 中国古代文学史心得体会(专业20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积累,通过整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经验转化为宝贵的财富。在下列心得体会范文中,你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如何写好心得体会的宝贵经验和技巧。

  • 中国古代神话阅读心得(专业18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反思和自我反馈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有关成功的心得体会范文,从中获取一些实用的建议和经验。

  • 中国古代史读书心得(实用12篇)

    读书心得是提炼书中精华、引发思考、展示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精选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灵

  •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心得(通用22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中的不足和进步。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写心得体会的不同风格和思考方式。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优秀19篇)

    读后感是读者对所阅读作品的感受和思考的一种记录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回顾和梳理自己的阅读经历。接下来是一些感人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让大家对书中的情感和主题有更

  • 中国古代史的论文(实用18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了解行业或领域中的一些经典案例和成功故事。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总结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素材。淮河流域与中原邻接,夏商周中

  •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

    这次失败经历让我学会接受挫折,并从中找到了成长的机会。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中国古代文学造诣深厚,传承了几千年

  • 中国古代史读书心得(通用18篇)

    写读书心得有助于我们发现自身在阅读中的局限性和欠缺,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升。看看下面这些读书心得范文,或许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籍并写出一篇出色的读书心得

  • 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论文(通用16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学习的工具,通过模仿优秀的范例,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借鉴。淮河流域与中原

  • 中国古代史的论文(通用21篇)

    范文范本是对语文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规范。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指导。悠悠五千年华夏,兵家文化博

  •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心得体会大全(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可以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内心的世界。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人士的心得体会,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

  • 中国古代文学史心得体会大全(19篇)

    在生活中,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以下是一些名人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历和思考对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启示。中国古代商业是丰富多样的,商人

  • 中国古代神话阅读心得(实用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并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篇幅适中、内容充实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起到一些启发和指导作用

  •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后感(实用12篇)

    读后感是一个展示我们个人思想和感情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他人了解我们的思考过程和观点。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 中国古代神话读后感(通用17篇)

    读后感是在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观看一部电影后,对个人感受、思考和体会的总结。接下来是一些著名作家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让你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暑假里,我和妈妈一